這部電影蘊藏著許多經濟學的思維。簡單來說,經濟學就是「選擇的科學」。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會作出怎樣的犧牲、選擇和交換?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一場大地震後,所有的公寓都已倒塌,唯獨名為「皇宮」的公寓完好如初。為了維持公寓的基本運作,居民們分工合作,以工作換取生活物資,並根據各自的貢獻度分配。這與一般的賑災方式大相逕庭,每個人所得到的物資量都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宮公寓內存在著一個最小但可持續運作的經濟體系。這一點令人印象深刻。文明的復甦,很可能就從這棟公寓開始,逐步恢復其生機。
然而,當時的生存環境仍然極為惡劣,外部的威脅無處不在,這座公寓能撐多久呢?
劇中的主角其實並不是這棟公寓的居民。但在世界末日之際,他正好到該公寓處理自己的詐騙糾紛。糾紛的起因是屋主騙了主角所有的財產,在談判過程中,主角被屋主激怒,於是在情緒失控下殺害了屋主。此時,大地震突然發生。主角雖然幸運地存活下來,但他感到非常恐慌,妻女也在這場災難中罹難,他一無所有,只能回到皇宮公寓偽裝起屋主,試圖在公寓中生存下去。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由於他在一場火災中積極參與救援,他被公寓的居民選為代表。
在整部電影中,主角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這棟公寓。例如,在火災發生時,他是第一個衝上前去救援的。他的行為過於誇張,充分展現了他有多麼希望保護這棟公寓,這個唯一的避難所。而其他的居民則表現得相對冷漠,他們害怕在救火的過程中喪命。他們似乎忘記了,這棟公寓是他們唯一的棲身之地。甚至有些居民在火勢被撲滅後,還嘲笑主角的救火行為,認為火災不會摧毀整棟公寓。
主角為什麼會如此珍惜這棟公寓呢?在處理詐騙糾紛的時候,他接到了妻子的電話。在電話的另一端,他的妻子和女兒正受到壞人的威脅。他的妻子憤怒地指責他拋棄家庭,並在電話的最後對他說了一句狠話:「你解決了什麼問題?你什麼都沒有解決!」。主角過去曾經多次嘗試創業但都失敗了,甚至最後可能被騙光了所有的積蓄,只能靠開計程車維生。這些都可能是他妻子對他說狠話的原因,在他妻子的眼中,主角只是一個失敗的男人。
主角在潛意識裡將這棟公寓視為自己的家。他想要證明自己並沒有拋棄家庭,他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家,甚至整棟公寓。在電影的最後,他還看了一眼桌上的全家福,這代表他從未放棄對家人的愛。
主角雖然犯下了重大的罪行,但我還是對他有些同情。他確實殺了人,但他也照顧起原屋主臥病在床的母親。理論上,他完全可以殺掉原屋主的母親,因為她目睹了他殺人的過程。但主角沒有這麼做,他不會對無辜的人下殺手。
在主角被選為公寓代表之前,婦女會的會長說:「無論是殺人犯還是牧師,大家都是平等的。」,在這樣的末日環境下,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須放下身份,攜手合作。主角可能受到這句話的鼓勵,他努力地扮演起領導者的角色,帶領公寓的居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但當主角的罪行被揭露後,所有的居民都對他感到憤怒。主角感到非常憤慨,他認為自己已經為公寓付出了一切,但最後還是被指責。於是,他再次失控,殺死了告密的女孩。
會長說殺人犯和牧師都是平等的,但這只不過是一種欺騙,公寓的居民根本不這麼認為,嚴厲地指責主角,主角很不幸地再次被騙。不過,主角從一開始也欺騙了所有的居民,讓他們誤以為他是公寓的住戶。
會長欺騙了主角,而主角也欺騙了所有的居民。主角成了他最討厭的那種人,一個會欺騙的人
主角很容易情緒失控,並且會殺人。他想要通過殺戮來斬斷因果關係。在推女孩墜下深谷之前,他大聲地說:「這都是她造成的!」。他想要通過殺人來解決問題,但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其實是他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其他人。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個迴圈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處於迴圈之中。我們希望這些迴圈可以自己中斷,但這是不可能的。環境不會因為個人而改變,是個人需要改變。我們可以選擇離開環境,或者改變自己,每一次的改變都是中斷迴圈的關鍵。
主角對公寓的盡心盡力,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個更生人努力地表現,希望社會能夠接受他。而這個「社會」就是皇宮公寓的社區。但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接受被騙,更無法接受殺人犯,即使他努力地表現。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態度分為兩派,有支持死刑的,也有反對死刑的。以前,我支持死刑,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其他的民眾,也可以給被害家屬一個安慰。但現在,我認為這些殺人犯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經歷了很多的不愉快,他們的心理可能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扭曲;或者在成年後,他們在社會上遭受了太多的打擊,也導致了他們的心理受到嚴重的扭曲。所以,這些殺人犯的懲罰其實早就發生了,這是他們的「因」,也是他們的「果」。他們不能擁有正常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這樣的日子可能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他們才選擇犯下罪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去關心別人的心理狀態,這可能與隱私有關。但問題就是,在一次次的忽視下,問題逐漸變大。這就是「你推我一把」的概念。整個社會不去思考如何讓大家的心理狀態更加健康,反而想方設法建立刑罰體系。我們以為這樣可以達到嚇阻的效果,但實際上這更像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用淘汰的方式來留下心理健康的人,而淘汰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
你心中的烏托邦是什麼樣子?電影在一開始描述了皇宮公寓如何過著末日後的人間天堂般的生活。居民可能比末日之前還要快樂。他們脫離了外部的世界,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好景不常,資源逐漸變得匱乏,生活的壓力也逐漸增大,最後情況逐漸失控。
「心中有愛,處處是烏托邦」
烏托邦不需要有強大的團體。只要有幾個人互相幫助,就可以建立起一個烏托邦。但當人數增多,有了強大的力量,好人會退縮,壞人會嫉妒。烏托邦也就進入了一個互相爭奪資源的迴圈。這也符合「黑暗森林法則」。越是強大的社區,越容易受到攻擊。而開放的社區,在末日的環境下更容易生存下來。每個人都可以從開放的社區中獲得物資,而不需要用武力去搶奪。
電影的最後,有人問皇宮公寓的居民是怎麼樣的人,有人說他們會吃人。女主角停頓了一下,然後回答說:「不是的,他們只是平凡人而已」。沒錯,我們都只是平凡人。但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還帶著自私的基因,這些基因讓我們這個物種能夠生存下來。但我們已經和動物不同了。我們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我們可以思考,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也可以設定自己的理想,更可以決定自己是怎樣的人,這就是現代人。
我們看起來很平凡,但其實也很不平凡。有的人在末日選擇回歸動物的本性,成為野獸。有的人選擇堅持自己的道,就像選擇跳樓的住戶一樣。在跳樓之前,還不忘對其他的住戶大喊,希望在死前能夠喚醒大家的善。
這部電影既沈重又沈浸,它讓我們停下忙碌的腳步,思考如果自己身處末日,會是怎麼樣的人。
最後,我為何在文章開頭說整部電影蘊藏著許多經濟學的思維?在選拔公寓代表時,最初的標準是入住這棟公寓最久的住戶最有資格當住戶代表,但住戶們發現按照此標準篩選,結果會是一對年邁的夫婦,於是紛紛表示年紀太大無法勝任。而這對老夫婦再次出現在鏡頭時,是他們偷藏了外人在公寓裡,被發現逮捕至廣場進行中國文革式批鬥,大聲地自我懺悔。
我相信,如果住戶們當初選擇了這對老夫婦當住戶代表,皇宮公寓最後不會被外人摧毀,會是一個開放式社區的烏托邦。
選擇比努力重要,因為選擇決定結局,而努力只是加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