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與道別都是Come and Get Your Love作為序幕和閉幕 ,個人比較欣賞第一部的敘事節奏、選曲最無懈可擊的是第二部,但作者風格最重,也可以和漫威電影宇宙全然切割開來的應該是第三部,同時也蠻感慨的就是James Gunn在漫威待了九年歷經這麼多才得來一部最屬於自己的超級英雄電影,反觀DC第一部就可以如此肆無忌憚。
同時我也肯定James Gunn對於這些角色的意識是唯有他能夠寫出的(尤其是在他表明他對於星爵在無限之戰的行為很不滿後),雖然前兩部看似都是聚焦這個團隊本身,不過仍有鋪陳薩諾斯與無限寶石的功用(我相信第一集最初的用意只是帶出力量寶石),而《無限之戰》和《終局之戰》中被其他創作者的挪用想必也是破壞了部分異攻隊的角色曲線(塞入索爾尤其明顯),當異攻隊回到James Gunn手上的那刻尤其感人。
也正因James Gunn有了《自殺突擊隊:集結》的前例,讓《星際異攻隊3》在劇作上的結構更加貼近該片——驅動本片的動力是異攻隊本身一心一意拯救火箭浣熊的決心,而非什麼拯救宇宙的大道理,讓英雄再次回歸人性化的過程仍是漫威電影宇宙難得之處,而這當中必然也是在「殺」與「不殺」當中做抉擇,比起Sam Raimi把《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打造成一間鬼屋,James Gunn用了非典型英雄的套路做出對於《自殺突擊隊》中對殖民主義的批判。
至高進化當然沒有外星海星在最後無辜般犧牲如此昇華文本本身,甚至比起伊果還是少了些明確的動機,但James Gunn聰明的地方仍是透過動物引起觀者之共鳴與憐憫,但他同樣闡明了前作中的亞當與族人都是至高進化藍圖的一部分,至高進化和伊果一樣都是旨在創造新社會之可能性(當然個人認為伊果某部分也是批判父權的繁衍焦慮),但James Gunn依然回歸了前幾年因戀童癖的爭議言論被開除一事將「小孩」植入故事中,無論是《自殺突擊隊》還是《星際異攻隊3》,觸發主角完成英雄曲線的關鍵都是如此。
而術士亞當也可看作是James Gunn在玩弄觀眾預期心理和彩蛋文化的一個惡趣味——讓原作中能力如此強大的角色退化成一個媽寶,甚至成了一個劇情工具——替James Gunn本人闡述「每個人都值得第二次機會」的理念回應了被迪士尼開除的事件,而James Gunn視這些角色也確實是如同家人一般緊密,導致雖然預告中中散發著團滅的氛圍但正片最終仍是聖母般的闔家歡。這樣反轉預期心理卻不會讓觀眾覺得是漫威為了留下這個角色所做的,而是James Gunn心目中的完美完結篇中不一定需要有人犧牲。
除了故事架構之外,在配樂和攝影機運動使用上也顯然是部分沿用自《自殺突擊隊》,幾個戰鬥上的長鏡頭乃至於空戰本身都有所突破,我仍不覺得當今好萊塢能有幾個創作者能如此熟捻的在使用流行金曲卻不使電影本身音樂錄影帶化,而不少body horror的橋段也肯定是更勝了《失控多重宇宙》,甚至有點R級傾向。
但我依然認為迪士尼的框架有讓這部片部分綁手綁腳,尤其是片尾重新組成另一個星際異攻隊的部分也不必要,由衷希望這是一個真正的道別,儘管看起來有什麼未完待續的內容,也有著已經是漫威至今最為殘酷且黑暗的元素,但這趟英雄旅程已經是非常完整的,希望Come and Get Your Love播完的那刻,這些角色都能找到各自的歸屬,而不是再次淪為凱文費吉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