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Rem Koolhaas來了解Junk Space與Delirious New York的差異

2023/08/2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關於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生於1944年,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荷蘭建築師、作家及都市論者。庫哈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維在建築界廣為人知,曾於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獎。

Rem Koolhaas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essays/batik-biennale-and-the-death-of-the-skyscraper-interview-with-rem-koolhaas

Rem Koolhaas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essays/batik-biennale-and-the-death-of-the-skyscraper-interview-with-rem-koolhaas

他是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OMA」(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的創辦人,公司成立於1975年。該事務所融合了建築、都市規劃和社會科學,致力於突破傳統建築框架。此外,「AMO」(Architects for Metropolitan Operations)也是雷姆·庫哈斯的建築和研究公司,成立於1998年。AMO以其創新的建築和都市設計方案而聞名,專注於城市發展、文化機構和策展項目。他們的作品融合了建築、藝術和社會科學,探索都市挑戰和機會,並引領建築界走向更具前瞻性的方向。

庫哈斯的建築風格

雷姆·庫哈斯的設計作品充滿創新,常常探索建築和城市規劃的極限。他的著名作品包括北京國家大劇院,該建築以其流線型的外觀和獨特的結構聞名於世。他也參與許多重要項目,如西雅圖公共圖書館,以其大膽的幾何形狀和空間布局引起關注。庫哈斯的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嘗試打破傳統的建築模式,將建築視為一種文化和社會現象的表達。他的作品充滿創新和實驗性,涵蓋了從住宅到博物館,再到都市規劃的各種專案。他的作品經常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元素,如材料、結構和空間,以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建築。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圖片來源: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11776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圖片來源: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11776


庫哈斯在台北_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庫哈斯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設計是一個極具革命性的建築傑作,展現了他對於建築和空間的獨特洞察力。這座藝術中心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其外觀讓人驚嘆不已。庫哈斯的設計在建築中採用了大膽的結構元素,例如大型懸臂結構和大片玻璃幕牆,使室內和室外空間無縫連接,創造出一個開放且充滿活力的環境。內部空間設計也反映了他對多功能性和靈活性的關注,這使得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成為一個適合各種藝術表演和文化活動的場所。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理論著作

除了建築實踐,也以其深刻的建築理論和研究而聞名。他採用了一種引用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的策略,這是一種辯證的操作方式,旨在為每個過程提供其獨特的識別系統,以使每個過程都能在項目中被清晰地定義。在這種辯證過程中,中心內部超越了預期的範疇,類似於多普勒效應中,波(Wavelength)的頻率變化。著作《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和《S, M, L, XL》等書籍成為建築界的經典,探討了現代都市和建築的複雜性。

《S, M, L, XL》 圖片來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Pages-from-the-book-S-M-L-XL-edited-by-OMA-Rem-Koolhaas-and-Bruce-Mau-The-Monacelli_fig1_321504353

《S, M, L, XL》 圖片來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Pages-from-the-book-S-M-L-XL-edited-by-OMA-Rem-Koolhaas-and-Bruce-Mau-The-Monacelli_fig1_321504353


垃圾空間(Junk Space) vs 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庫哈斯進行了歐洲和紐約之間的對比,探討了這兩種城市所呈現的不同特點,並對它們的差異進行了深入分析。「垃圾空間」(Junk Space)是一種虛幻的空間,建立在逃避現實的假象之上。它被想像成一個理想的城市空間,但實際上卻是城市高級化過程中對社會底層的忽視的產物。這種空間對社會中的單調和重複性缺乏差異性的現象進行了批判。相對地,「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代表了真實空間,它刻畫了背後隱藏的人類貪婪和慾望。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垃圾空間(Junk Space)

「垃圾空間」是一種現代主義架構的產物,是跳脫真實所建立的假象空間,想像中的完美都市空間。城市高級化對於社會底層的無視,並針對社會中的與連續性無差異性進行批判。在20世紀末的現代主義建築下,大型建築留下的殘餘空間。這種空間實際上是現代化進程結束後所留下的遺產,或者可以說是其結果。

圖片來源:https://www.metalocus.es/en/news/rem-koolhaas-theories-junkspace-are-inspiration-love-mall-tempers

圖片來源:https://www.metalocus.es/en/news/rem-koolhaas-theories-junkspace-are-inspiration-love-mall-tempers

消費性的洗腦文化持續出現在我們生活中,飛機場、購物中心、博物館等這些現代化的空間,藏著無數的過渡空間,使得空間過度浪費,物件大量重複生產。 現代主義所創造出來的空間只有利益考量,像飛機場、購物中心、博物館,相似模式背後的文化和個性空洞,侵蝕進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圖片來源:https://marmit3.rssing.com/chan-3309388/all_p1.html

圖片來源:https://marmit3.rssing.com/chan-3309388/all_p1.html

庫哈斯認為,「垃圾空間」是一種偽裝的空間,它試圖模擬虛構的現實,以消除空間感知的差異,目的是使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以假裝創造出完美的空間。然而,這種創造出來的空間僅僅考慮了經濟利益,且具有陰險的半衰期。然而,這種衰老並不真正存在,也不是可促使改變的力量。垃圾空間既混亂又壓抑,並且伴隨著無形的擴散,使人陷入看似無休止的辯論中,卻難以找到出路。

  

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是一本關於紐約曼哈頓超高層建築的都市空間分析,是現實空間中刺裸的真實空間,揭陋建築背後人的貪婪與慾望。並以歐洲與紐約來對比都市所呈現的樣貌,尤其著重於探討紐約都市現象以及挖掘人類慾望的本質,而這些慾望隱藏在現代主義架構下的二十世紀紐約中。

圖片來源:https://www.nycurbanism.com/blog/2019/9/16/madelon-vriesendorps-manhattan-project

圖片來源:https://www.nycurbanism.com/blog/2019/9/16/madelon-vriesendorps-manhattan-project

透過挖掘超高層摩天大樓和擁擠的都市密度,觀察空間的私密性使人類對慾望的解放,探討了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極端對比。這種對比呈現為極大且複雜的情境,這些高聳的建築本身成為了一種存在方式。在這些大樓的內部,上下樓層的活動錯綜複雜,讓人目不暇接,猶如身處於真實世界之外的幻境中。這種獨特的體驗使得都市中的這個現象與其他城市區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突顯出它的特殊性。

圖片來源:https://www.oris.hr/en/oris-magazine/overview-of-articles/%5B160%5Dthe-historical-project-of-rem-koolhas-delirious-new-york,2545.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oris.hr/en/oris-magazine/overview-of-articles/%5B160%5Dthe-historical-project-of-rem-koolhas-delirious-new-york,2545.html

庫哈斯深入挖掘了曼哈頓摩天大樓所代表的利益至上的文化,並著重探討了在這些巨大建築內部,人們對於慾望的表達和實現。透過文本描述超高層摩天大樓和密集的都市生活,強調了內部空間和外部景觀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可以形容為極端且複雜的狀態,巨大的建築形成了一種具體的物質存在,而上下樓層之間充滿了令人目眩神迷的活動。這種真實世界中的迷幻狀態與其他都市相比呈現出極大的差異,這正是《譫狂紐約》所關注並深入分析的現象。


圖片來源:https://untappedcities.com/2013/05/30/the-new-york-city-that-never-was-the-coney-island-globe-tower/

圖片來源:https://untappedcities.com/2013/05/30/the-new-york-city-that-never-was-the-coney-island-globe-tower/


若想了解更多詳細內容,建議讀者可以去看原著作書籍,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參考資料

Koolhaas, Rem. Delirious New York :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New York :Monacelli Press, 1994.

Koolhaas, Rem. Logan Airport: A world-Class Upgra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te Twentieth Century Billboard. Spring, 2002.



12會員
11內容數
建築研究所畢業。擅長將日常觀察到生活經驗轉化為創作的養分,關注方向從地方文化、社會議題與設計理論、流行文化、藝術…等。現今專注於數位科技與環境議題之研究,專題研究方向建構於生活現象觀察和議題分析來展開現象的探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