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作本文的動機
關於想寫這篇的動機,是幾年前曾被學弟妹問及關於畢業設計的類型和操作方向,當時就有想寫一篇關於建築系、空間設計系、地景建築系與室內設計系一些常見的設計操作方向。關於寫這篇的作用,一來是提供將要面對畢業設計而迷惘學子,抑或想了解建築設計相關科系的人,可以藉由本文初步了解畢業設計的整個流程,二來是筆者能經由整理與更新當前設計操作方向,藉此掌握校園內的設計趨勢。
二、關於設計評圖制度的出現
臺灣校園內的評圖設計討論制度,最早源至1970年代的東海校園,是漢寶德先生將國外的設計評圖引進臺灣,讓學生能夠透過設計和老師進行思辯的對話活動,該制度影響了後來全臺灣建築系、空間設計系、地景建築系(景觀系)、室內設計系都有設計評圖的制度。
#部分資訊引用至郭肇立臉書。由於本文重點在畢業設計,若欲想瞭解相關詳細資訊
可以另外查詢相關資料。
三、關於畢業設計的流程
Rem Koolhaas 雷姆•庫哈斯在英國AA就讀時,1972年的畢業設計作品。圖片來源:準建築人手札
大部分建築相關科系,需要經由一年至三到四年的學期設計訓練,操作題目的大小和類型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著重不同階段的訓練目標,從低年級的大師案例臨摹漸漸轉變到小型住宅設計、社會住宅或區域的規劃與整合等題目。不過對於將要面對畢業設計的學生們來說,要從已經逐漸熟悉三至四個月可以完成一到兩個題目設計的模式,突然需要立刻切換到在一年的時間中,需要完成一個畢業設計。通常多數人都不知所措,不確定該如何規劃時間和了解可操作的題目類型。因此,筆者透過本文將畢業設計從念頭、想法、概念到模型實作的過程進行拆解,幫助讀者們可以迅速掌握到畢業設計所需要面對的時間軸,藉此能夠儘早準備。
基本上來說,畢業設計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個為期一年的計畫提案,整個計畫包括有初期規劃、中期方向確定、晚期的計畫微調與修正。筆者將畢業設計評圖計畫的步驟約略分成第一次至第二次評圖是初步計畫階段、第三次至第四次評圖是中期的方向確定以及第五次評圖的最終方案微調修正。
評圖的流程與要求,可以從以下做為建立參考標準的流程依據。由於數位製造和構築會其他類型的畢業設計流程會有落差,因此這部分可以斟酌參考。
- 暑期評圖:初步計畫提案簡報或尋找案例。暑期評圖主要看指導老師是否有建議,或是學生自行提出這方面的要求。由於此階段較像是熱身階段,因此有學校會進行跨校交流,藉此讓不同學校的師生進行交流評圖,了解他校的學習風氣。
- 第一次評圖:尋找操作方向、製作操作題目簡報、案例分析、製作計劃書(評估是否需要)、基地調查等。第一次評圖階段由於學子或老師對題目和操作方向都還沒有確定,甚至對設計產生迷茫,因此透過此階段的評圖來了解自己所想操作的方向,或是吸收其他老師意見回饋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都是有可能。
#有快有慢,掌握自己的節奏:但也有些動作比較快的同學,可能已經開始準備下一階段的評圖。但畢業設計比較像是馬拉松,所以除了羨慕動作快的同學之外,調整好自己節奏與配速是非常重要的。
- 第二次評圖:方向確認、想法收斂、製作操作題目簡報、案例分析、基地分析與脈絡分析、表現法挑選等。第二次評圖接續第一次評圖的階段,此階段主要是確認設計操作的方向和對脈絡的掌握。無論是有無基地的設計,設計的方向想法會從複雜難以割捨逐漸收攏。
#迷惘期:第一次和第二次評圖有些學生可能對題目和操作可能還迷惘,但切記要對自己有信心,雖然找到自己想做和能做的題目不容易。
- 第三次評圖:題目名稱初擬、製作操作題目簡報、模型製作(基地模、概念模、正草模、局部1:1模型)、表現法確定等。通常大部分同學在第三次評圖階段會將畢業設計的題目方向和操作方式確定,但在這階段還是有不確定或是猶豫的同學就需要加緊腳步跟上了。
#撞牆期:仍會有部分的同學在第三次評圖做的非常掙扎。可能是因為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題目;或是對自己要求較高,不想屈就於現階段題目的同學,都需要趕緊快確定好題目。
- 第四次評圖:製作操作題目簡報、模型製作(正模)、表現法呈現、動畫製作(評估是否有需要)第四次評圖對於整個畢業設計來說,是差不多定型的階段,基本上在題目和設計操作的表現上不太會有非常大的調整。除非有其因素導致整個題目重新開始,不過在這階段重新開始會需要花非常大的力氣和時間才有辦法跟上其他同學的動作,因此要謹慎評估是否有需要重新定題目。
- 第五次評圖:題目名稱調整、操作內容調整、圖面調整、模型調整、動畫製作(評估是否有需要)第五次評圖大多數同學都在進行最終的版面微調、模型調整、論述的修正,此階段是增強自己比較弱的地方和設計的優化。
- 校外人士評圖與榮譽評圖:到了這個階段,同學們基本上都調整好自己的題目、論述和設計的呈現方式,因此只需要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清楚地講好自己的畢業設計即可。榮譽評圖的部份各校會有些許不同的差異,原則上是選出數位在整體表現上較為完整或優秀的同學參加。
四、畢業製作操作方向:
(一) 實驗製造
真實比例的操作方向需要考慮材料的選擇、搭接方式和設計如何真實落地之外,力學的合理性和結構的安全性同時也非常重要考量。
- 數位製造:近數十年興起的操作類型,主要從前期的參數化模型後再經由輔具或模具的實驗來呈現設計1:1或局部放大的設計作品。通常會運用到CNC、雷射切割、3D列印、機械手臂等工具來進行材料的實驗。
- 構築:主要運用竹、木、磚等材料進行搭接,通常創作會偏向具臨時性的空間或是街道家具。
(二)研究方法與論述
此類別主要是從先建立論述或型式操作的基礎,然後再進行形式操作或設計。
- 探討自身或他者的經驗:普遍是藉由設計者自身或他者的生活經驗,作為確定題目的方向,來推動後續的設計操作。
- 去脈絡化的形式操作:此操作普遍是透過在環境中的物件觀察,來找到操作形式的原型依據,並且會透過觀察的結果來生產關於型式的操作論述,進一步重新塑造出型式的設計方法。
- 批判型操作:此類型的操作普遍重視透過對環境、政治等所產生的現象進行概念、經驗或知識內化後再提出批判,因此此類型需要具有批判意識之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識背景和邏輯來操作該類型。
(三)都市與地景設計
都市與地景設計主要是進行大尺度的都市改造或區域改造,因為尺度的關係此類型的操作會比較偏向建立整體大方向設計策略。
- 都市設計:主要是都市街廓改造或區域的整體改造,像是舊街廓改造就是過去幾年比較流行的操作方向。
- 地景與生態:生態環境或是地景設計主要是針對自然環境區域,進行點線面的方式置入設計。
- 閒置空間再利用:此類型主要會針對閒置或無人使用的空間置入程序(program),像是橋下空間再利用,廢棄眷村或廠房改造等等。
(四)關懷社會的設計
關懷社會的操作普遍是從對環境造成的問題,抑或是從社會議題著手進行設計關懷或省思。
- 議題型操作:主要針對社會議題、民生議題、能源議題、弱勢議題等進行挖掘後,針對議題進行提出設計方案。
- 環境關懷的設計:此類型從關注環境遭受到人為影響或破壞,進而選擇場域進行設計或規劃。
(五)數位技術的運用
此類型屬於近數十年間較為新穎的操作方向,主要像是互動裝置、可動式裝置、AR與VR等。
- 可動式設計:此類型主要經由Arduino來製作可互動式的執行器,並透過置入設計的程式碼來建立聯動機制,此類型的操作需建議有寫程式的基本能力。
- 互動設計:操作模式與可動式設計一樣都需要具備寫程式能力,但需要額外建立可互動的運作機制。
五、畢籌會與分工
每一間學校通常都會有校內展或校外展,因此學生都會在展出的前後分配到屬於自己的畢籌工作。畢籌會通常會選出一位會長來統籌主要的任務目標確認。並且會有ㄧ至數位執行長來協助會長進行工作分配,通常會有針對校內任務與對校外任務的執行長各一位。
以下各組都會選出一名組長,來對接會長或執行長來接受任務或分配任務。
- 企劃組:主要是確定評圖日期、評圖流程、分配評圖組別與場地、活動設計等。
- 財務組:主要是管理畢籌會的財務,會針對每次評圖的財務掌控,像是講師費、便當費、點心費、展覽場地費用等大小財物支出與結算的組別。
- 形象組:有關評圖的大小美編都是該組的任務,像是該年度的形象識別、評圖海報、桌牌、展覽的周邊產品等美學相關事務都是由該組負責設計。
- 公關組:主要是負責尋找贊助廠商和展覽的顧場地的人員。
- 場地設計組:主要負責評圖的場地設計、展覽空間的規劃、展覽的展出形式等,該組有別於形象組的部分主要是在處理空間美學的部分。
- 場地佈置組:該組又稱勞動組。基本上場地設計組的設計都會由場地佈置組進行完成施工,同時也需要協助展覽的空間佈置,模型搬運等。
- 臨時動員組:該組主要在上述組別中進行各種支援任務。(該組別要看自己系上的畢籌會是否有編制該組)
六、小結
除了本文前面提到建立操作的方向外,同時可以思考自己在畢業設計的價值取向,實務取向、獲獎取向、自我實踐取向、公共利益取向。價值取向通常會著重在其中一至二個面向,無論擇選哪一種價值取向都會回自己面對畢業設計的發問和價值觀。
近年來諸多老師不斷在討論當代學生的學習風氣和素質等,也許可能是科技和網絡的普及,改變了整個世代的思考模式和價值觀,又或許時代的風氣正在轉變。在此筆者想說的事情,是無論身處於何種時代,畢業設計都是設計者出社會前提出的發問和解決問題的訓練,珍惜和把握這難得有一年時間提出自問自答的設計經驗,沒有提到的部分就需要靠自己去體會和學習。
以上為筆者自身經驗和觀察所進行書寫,若有錯誤或需修正的地方,歡迎留言提供修正建議和指教。
備註:有關於教師的教學模式、師生間溝通或其他等外力因素影響皆不在本文的範疇。
並且每間學校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加上設計操作方向的差異,因此主要的評圖內容
和每個階段要求還是要依照自己學校的規定為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