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束2022歐洲遊歷一個月的行程後,第一篇要向大家介紹的並不是名義上的「博物館」,而是先前舉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葬禮的地點:西敏寺。
是皇室的,也是英國歷史的
對於初次到訪倫敦的人,白金漢宮、倫敦塔、西敏寺、聖保羅大教堂,這4個與英國王室歷史息息相關的景點,在開放參觀日可從來都沒有停過旅客們的身影。
西敏寺作為王家勝跡,自960年創建以來便承載了英國千年的歷史,除了是多代君主和王室成員舉行加冕和埋葬儀式的所在,在西敏寺中也會安葬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人(像是貴族、將軍、政治家等),或是為他們豎立紀念碑,在其中便能遇見牛頓、達爾文、霍金等名人,以及紀念戰爭中去世的無名士兵。
順著西敏寺語音導覽,氣勢宏大的哥德式建築,精美的玻璃花窗,觀察銘文上紀念著的人們,來到詩人角後,再到西敏寺的中庭參觀,是絕大多數的參觀路徑,如果對西敏寺本身建築、王室歷史、或是對西敏寺的墓葬文化有興趣的人,也建議可另外購票上樓參觀The Queen’s Diamond Jubilee Galleries,也是可以俯瞰西敏寺內部的絕佳地點。
西敏寺的亨利七世聖母堂,挑高的中央廳堂上布滿精緻雕刻的灰白色天花板,而在中央隔著黑色柵欄裡,所埋葬的是創立都鐸王朝(Tudor)的亨利七世(Henry VII)和約克的伊莉莎白(Elizabeth of York),兩側空間則埋葬都鐸歷史中的重要人物。
都鐸王朝在英國的歷史其實非常短暫,其實僅經歷了3個世代,但論知名度可說是明星陣容,有娶了6個老婆、為了離婚脫離羅馬教廷的亨利八世(他是埋葬在溫莎城堡喔),有血腥女王之稱的瑪麗一世,有開創英格蘭「黃金年代」的伊莉莎白一世。
相較於這些明星後代,他們似乎不那麼為人所知,翻開歷史課本或是普羅讀物,只會對亨利七世有「情緒低氣壓」又「小氣吝嗇」的「冬日國王」這般印象,以及他組織早期情治機構的「腹黑心機」,而他的老婆約克的伊莉莎白是敵對家族的美麗公主,他們兒子就是亨利八世…盡是些平面的認識。
但中央的這對國王與王后到底是誰?
玫瑰戰爭:剩下的最後一個
英國經歷漫長血腥的近30年的內戰「玫瑰戰爭」(1455-1485),「白玫瑰」金雀花和「紅玫瑰」蘭開斯特兩大派系的戰爭中,他在10歲時便被帶上血腥的戰場,在14歲便因戰敗流放法國,在少年時期開始,經歷了近10多年反覆被追殺、軟禁、脅迫投降的流亡生涯,而他們紅玫瑰派系只剩下他這個沒什麼君王血緣的小鬼了;原本一直在宮廷生活的她,在叔叔理查三世取得王位後,因為她父親愛德華四世以前的風流韻事,她2個弟弟被剝奪了王位繼承權(成了後來生死不明的「塔中的王子」),她也從尊貴的英格蘭長公主被貶為私生女,只能和剩下的女性家人們避居在修道院中。
為了從理查三世的宮廷重新取得權利,他們「有力的」母親們──擁有諸多領地的瑪格麗特·博福特,還保有影響力的前王后伊莉莎白·伍德維爾──在背後替他們謀定了一場政治聯姻。接下來歷史的舞台便來到最後一場博斯沃思原野戰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1485),與白玫瑰公主訂了婚、組織來自英法軍力的「紅玫瑰」的他,從一介流放伯爵成為軍隊首領,在戰場中擊敗了「白玫瑰」的理查三世。
從戰場中取得王位的他,在西敏寺舉行了加冕禮,成為了新任國王,而她即將成為他的王后。
都鐸王朝:榮光到來前的黎明
有趣的便是許多的史料接下來會說,他以象徵紅白相間的都鐸玫瑰,來代表紅白家族聯姻後的世紀大和解,而這個吝嗇又愛錢的國王振興國內經濟,和他的王后替孩子們與歐洲各國安排政治聯姻來鞏固外交,將英格蘭從內戰的長期內耗中,逐漸帶向經濟正成長,不但為他帶來「賢王」的稱號,也為兒子、孫子女未來迎向「黃金時代」的統治,奠定了扎實的經濟實力。
同時經歷長期流亡生活、王位又是靠戰爭搶來的,雖然是個能幹的君王,即使是個不會太過度展現情緒的國王,腹黑又工於心計的那一面也是確確實實的,內憂(在位24年反覆出現的叛亂)和外患(英格蘭和煩人的鄰居們)雙重夾擊下,他的作風鐵腕強勢,常不給貴族和議會臉色,提拔社會中的中等階層的進來他的朝廷,他在西敏宮設立的星室法庭(Star Chamber)更是用來制衡、有效裁判權貴階層(這個相當人治的系統在代代相傳中,也逐漸失衡)。
但在提到這對王室夫婦的婚姻生活時,往往會有他是苛刻對待來自敵對家族的老婆,她只是個逆來順受的低調公主這般印象,不過事實上他們的感情是典型宮廷羅曼史「先婚後愛」。
經歷長期流亡、遠離宮廷生活的他,信賴她在宮中的生活經驗和意見,當然她也是個不會偏袒外戚的中立派王后,婆媳關係良好,事實上他對家人十分慷慨,娛樂與奢侈品從來不會少給,和信仰虔誠、樂於慈善的妻子一同捐獻給宗教團體。
從留下來的帳本資料也可以看到,他們的感情是在婚姻生活中逐漸累積的,互贈禮物、一起賭博(這當然是娛樂性質的)、喜歡建築、享受藝文的共同興趣,她擁有一個對她好、寵她的丈夫,而他擁有一個尊重他、支持他的妻子。
可以發現他們是少數沒有情婦和外遇紀錄的夫婦,維持一段忠誠、真實而有愛的婚姻關係,這在歐洲皇室政治婚姻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然而在他們的長子亞瑟突然病逝後,他們去「接住」彼此的悲傷,但這時他們只剩下一個次子亨利,只能嘗試生下更多後代,而她在一次產後因感染去世,這位情緒控管能力一直很好的國王,在聽聞噩耗的當下罕見地情緒失控,在她過世後經歷了數年的悲傷和抑鬱,也一直沒有覓得再婚的良緣,直至他過世後,王位傳給了他們唯一存活的兒子亨利八世。
觀看的視角
近年來許多歷史學者、改編娛樂作品,再重新檢視過往歷史中,往往會帶來許多新的思維及人物評價,以歷史永久的對立面「理查三世」vs「亨利七世」中,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三世永遠是惡人,也有像是英國作家約瑟芬.鐵伊 Josephine Tey《時間的女兒》這樣知名的理查三世翻案小說,也有像是丹.瓊斯 Dan Jones《空王冠》中揭露各方對權力的渴望,或是菲利帕·格里高利Philippa Gregory《白公主》(說實在我不推薦這部)和菅野文《薔薇王的葬列》(我非常喜歡這部漫畫以莎士比亞劇本為底改編出的戲劇性)對這段歷史的奇想。
說實話,即使從現存的史料中,重新認識這對少被論述的國王和王后,事實上我不認為自己已全然認識他們,畢竟我生在20世紀末的台灣,而不是都鐸下的英格蘭,而是彷彿看見他們「私」的那面時,遙遠的人物逐漸立體起來,一如我們現在看待當今人物時,會為他們的另一面感受到「生動」,這也是踏入博物館後,逐漸發現自己能以未有過的眼光,去重新觀看許多事物,而這也是我稍微對這個帳號的一點期許,希望能告訴大家那一點不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