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想寫一個故事,背景發生在眾多王國並立的世界,政體可能是君主制、君主立憲制乃至議會制,火器雖有但不先進,城市已具雛形,有貴族階級但多數人已脫離農奴身分,人民有基本受教權,且能夠自由活動。此外,可能還會有一些不清楚的模糊形象,像是古希臘的神殿建築、歐洲風的街道等等。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最接近的大概是十七、八世紀的歐洲。然而事實上,這其實更像是我對近代歐洲的融合印象,雜揉了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歐洲的政體流變(中古封建到近代法國)、乃至現實歐洲的部分原型,本質上甚麼都不是,就是一個大雜燴。換句話說,這就是架空世界,只是以近代歐洲作為想像的模板而已。
而以此衍伸出的問題,那就是:作者應該把故事設定在真實的時空背景中,還是完全架空、另擬一個世界進行創作呢?這兩個方法說來各有利弊,也各有其困難處,以下就來一一說明。
首先討論以真實歷史作為背景。這種作法其中還有分別,我將之稱為強歷史連結和弱歷史連結。先講強歷史連結——顧名思義,歷史本身就是故事的重要主題,這裡面又可以分成穿越或土著,前者就比如常見的穿越小說或穿越劇,在這個設定下,角色和歷史的交互作用不可避免會佔故事的極大部分,比如《神話》或《紹宋》;後者可能另有主題,但歷史事件同樣會成為影響故事的關鍵,比如金庸的《射鵰三部曲》就是此類。
強歷史連結,適合本身就想講「歷史」的作者。當然也有一些主講偏門歷史的作者,像是伊莉莎白.科斯托娃的《歷史學家》,裡面寫了一大堆吸血鬼德古拉的稗官野史,從相對有名的「穿刺公」到一堆不知名文獻裡考據出的細節,真的會讓人懷疑是真是假;此外我之前看過的一本網文《三國之最風流》,作者對東漢時期的舉官制度、鄉野風俗、時人風範等細節的考據也相當令我敬佩。這些針對真實歷史的細節補充,可以增加讀者的代入感,而且因為這樣的時代確實真正存在過,故事的代入感也會更加強烈。
但如果作者本意是想講其他故事,背景只是純粹作為設定,那強歷史連結就不合適了。弱歷史連結,我此刻馬上聯想到的例子就是《笑傲江湖》。金庸在寫這部小說時刻意模糊了歷史背景,通篇沒寫朝代、沒有相關歷史事件,出場的官差拿的是標準的官府模板,故事完全聚焦在行走江湖和門派鬥爭之上。但如果有相關知識背景的話,就會知道金庸故事設定是在明代,而這種設計一方面不影響主題,一方面也算得上有的放矢。
且弱歷史連結的另一優點,在於作者無須多費筆墨去描寫世界觀,可以多聚焦在故事本體。不過這同時也是一種隱性限制,使得故事設定必須契合進某些歷史細節當中。
架空世界的優點無需多說,世界長什麼樣子完全可以任君想像;然而一體兩面的問題便在於「合理性」。這個合理性是方方面面的,上至地理位置、國家分佈,下至政治結構、武力配置的平衡性,乃至更多作者想都沒想過、卻無意間導致故事「失真」的細節。如果想在這部分盡可能做到好,龐大的工作量且不去說,就算已經努力去設定了,還是極有可能存在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
綜觀來說,「真實歷史」和「架空世界」的選擇,本質上也是「規則」和「自由」的二選一。前者必須在既定的規則和套路中進行創作,雖然還是能不按牌理出牌,但必須要遵守的部分是非常清楚的;後者本身沒有規則,但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依然得替這個新世界創建好屬於它的規則。
因此如何選擇,終究是看需求而定的——首先要思考這篇故事的主軸為何,參雜歷史對故事會產生傷害亦或是加成;而如果要將故事設定在新世界,設定合理性是其一,在敘事上如何安排又比前者更加重要,不能喧賓奪主,重要的地方也不可模糊帶過。(雖然這種說法本身也很模糊就是了)
在故事架構和主題都已經確立的情況下,強歷史連結可以直接不做考慮。而若選擇弱歷史連結,那挑選合適的時代和地域就是一大考量,就算避開那些重大歷史節點,當代的風俗特色、國家議題肯定都還是需要掌握;以及最大的前提,想寫的故事設定與歷史背景是否存在衝突。
若將故事設定在架空世界,那如何妥善運用讀者的先備知識會非常重要,包括取的地名、人名,對建築、生活的描繪,這些單靠文字是不夠的,很多要仰賴讀者的想像去補足(如果這裡寫太多,那就會像《桃源二村》,重點是世界而非裡面發生的故事了)。不過既然有沿襲,也就會有差異的部分,這也是敘述的重點——架空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差異性。差異性如何產生、又如何體現,就是寫作者必須審慎衡量的了。
----------
老實說,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和要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創作,都是感覺很基本、但實則很複雜的問題。我現在都還常常為了要用「我」還是「他」來創作而感到煩惱——因為除了客觀的利弊分析以外,衡量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是重點之一。
我對歷史了解多少?又能否寫出具有真實感的世界?這些問題也就只能留待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