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

含有「客體關係」共 1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  Winnicott認為過渡性客體在分離時期是代替母親的一個象徵物,在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有其需要且具正向關係。
Thumbnail
接觸客體關係到現在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很多教授、老師講述這兩個人的理論,但每一次都是好像懂了,卻又有哪個說不清的地方沒有很理解。後來我發現之所以如此,在於課程總是聚焦在「內容」,即克萊恩的理論是甚麼、實務上做了甚麼;溫尼考特的理論如何、實務上又如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兩人發展出這樣的理論?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人類如何建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概念,以及生命終極議題中的「存在孤獨」。 少年真嗣的終極孤獨,有解嗎? 首先,我們得先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解?待在原處不行嗎!(真嗣口吻)」。
Thumbnail
經典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在說什麼? 庵野秀明執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英文名Evangelion,以下簡稱《EVA》)在1995年於東京電視台首播,台灣則在1997年播映。以機器人戰鬥、少年駕駛員為題材的動畫,想必吸引了那個年代許多兒童、青少年觀眾(aka現在的
Thumbnail
「解離」,顧名思義,崩解與分離。我認為「解離」是指「當一個人面對超過負荷的壓力或創傷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會將個體的認知記憶、身體感覺、心理的情緒感受分開,讓個體當下與外界暫時失去連結,藉以保護個體不會繼續承受外界傷害的衝擊,藉以降低壓力或創傷對其身心上的損害。」
Thumbnail
在台灣,我們的國民義務教育中,從未在課堂上學過什麼叫做「愛」。我從大學以來上了「愛情心理學」的課,直至出社會進修EFT的國際認證課程後,我被告知「愛」的定義為何,健康的、美好的「愛」應該長什麼樣子,但我一直都沒有太深刻的「感覺」......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彼得潘
無意冒犯 純屬個人意見愛是個充滿悖論的話題 愛絕對不能規範 沒有準則 不是去愛就是被愛 不是受傷就是傷人 相愛更是彼此的矛與盾 愛有時是生活手段 有時是生存的絕招 純粹的愛只存在小女孩對她的洋娃娃 單向無所求的才是真愛 因為愛沒有報償 愛的本身就是報償愛人:如他所願 被愛:如我所願 相愛的天平永不平衡 施與受比起婆媳問題更是千古難解之題。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今天的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四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這篇文章我會用我本身在EFT取向的學習與過往多年接案的實務經驗,來交互輝映動力取向這堂課的課程重點。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彼得潘
性善 性惡不是說人的本性 是說人的行為比方嬰兒的飢餓和潮濕的尿片是以啼哭來告知哺育者 其他身體不適或尋求慰藉的抱抱仍是以哭聲決勝負 這是他能唯一傳達的訊息哺育者的回應自然是沖泡奶粉 更新尿布 安慰哄拍這是性惡對應了性善的象徵大人的施與受又更複雜了 存在愛與被愛的選擇 和價值觀的取捨有個說法:愛人 是如他所願 被愛 是如我所願……讀者雜誌 言論篇這利己和利他的角度也是行為能力 要拿捏的恰當 窮畢生之力也未逮 況且我們的戀情都早發在懵懂未知的青澀年代 這和進化論相違背得太遙遠了!
接下來幾週的文章,會想跟大家分享我今年二月份到四月份進修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的筆記。簡介一下,Winnicott是動力取向中的客體關係理論的大師之一。接下來這系列文章每篇文章都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精神與心理空間去消化、思索這些筆記到底在說什麼。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彼得潘
一個說法:愛人 是如他所願被愛 是如我所願。
當初說好要一起前行,於是把自己的一半交了出去。 
 有伴侶,伴侶又不能佔有時,此時只剩下四分之一的自己。 原來佔有慾,有一部分是想讓自己屬於自己。 如果佔有慾,太強烈! 請告訴自己,想完整的前行,我們還可以做哪些付出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