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的意義──從匱乏感中尋找答案

「錯過」的意義──從匱乏感中尋找答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總是在意「錯過了什麼」,遠大於自己已經擁有的。

有這樣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缺少的部分就是那樣舉目可見——我們要花上半天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一年下來,自己到底收穫、學習了什麼;但只要幾秒,就足夠那一大堆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從腦袋裡一股腦兒衝出來。在這裡面,「錯過」是一種相對隱微的情緒,後悔、羞愧、內疚都遠比它強烈;然而錯過之所以特別、那麼令人介意,我認為是它抓住了一個人類最本質的弱點,「匱乏感」。

是的,就是匱乏感。匱乏的衝突從最一開始的人際關係就已經存在,包括始於家庭的伊底帕斯情結、手足競爭;接著進入學校,會看到「不同方面」比自己優秀的同學:成績比自己更好,學得更快,更有天分,玩得比自己更瘋,跟所有同學都處得來,乃至於命比自己好,家裡比自己家有錢。雖然很多人都有辦法從這樣的比較心中脫離,但它會成為我們過往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記憶點,在未來的無時無刻被誘發出來。

沒參加到活動,擔心錯過難得的生命體驗;沒參加到聚會,擔心錯過跟人拉近距離的機會;沒參加到工作坊、課程,也要擔心自己錯過了甚麼值得學習的內容。擔心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擔心自己會落後別人嗎?但似乎不只是這樣。

因為落後是全方位的──沒有人會把人生目標放在只超越某個人身上,就算有那也肯定是一時的。辛辛苦苦超過一個人,還有很多人依然站在自己前面,這種落後的感覺也就永遠不會消失,既要繼續奮力往前,又要擔憂一旦停下來是否會被超越。

這正是很弔詭的地方──我們要超越誰?又會被誰超越?不知道,只知道這個誰很多很多,多到彷彿可以把這個世界填滿。但實際上,我們對抗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內在的匱乏。

打敗誰,在這個社會上佔據某個社會地位,就可以暫時說服自己,我擁有的不少,我並不缺乏。但這種說法只是在挖東牆補西牆,達成短暫的自我欺騙──因為感受到匱乏的是完整的我,人際互動這類關係性,是假借他者的角度來試圖填補,就像在血肉裡打上石膏,只能達到短暫的舒適和滿足;如果不能趁著這個機會把自己的匱乏「長」回來,而是繼續打新的石膏,那這樣滿足慾望的循環就永遠不會終止。

但這裡談到一個重點,怎麼去處理匱乏,怎樣才能讓匱乏消失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接納「匱乏永遠不會消失」。就像人不可能沒有慾望一樣,我們新的生命經驗就會自動產出新的匱乏,而我們能做的,便是去覺察自己的匱乏。

另一個很重要的,是「停留在匱乏中」。事實上每個人在面對匱乏時,都會有固定的反應模式:以感受到孤獨為例,有些人會找人約聚,有些人會看劇、看小說,有些人會開滑社群或交友軟體,這些反應都是我們逃避感受人際匱乏的方式。但如上述所指,這些手段都還是在用他者去滿足自我的匱乏,沒有辦法長出自己。因此很重要的是不要逃跑,然後詢問自己「我在害怕什麼?我在擔心什麼?」只要願意這樣問,你一定也能得到答案。

我記得有一次在做諮商的時候,我和個案談到,「好像你內在有一個很大的黑洞,它把做得好的都吸走,讓你只能看見糟糕的一面,怎麼努力嘗試去填補都不夠」,講完以後我和個案都很upset。我發現自己雖然看到了重點,但想不到可以改變的方法。怎麼才能讓那個黑洞變小呢?我後來想到的,就是看見。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有說過,凝視是很有力量的,哪怕看見自己的匱乏是很痛苦的事,但只要不斷去看,巨大的傷口也能夠緩慢癒合。

最後還是把主題拉回來。我覺得在面對錯過的焦慮時,要做的不是回應這個焦慮(沒念到書要趕快補昨天的進度),也不是用認知去解釋錯過的事(該做的事情沒有做,我真糟糕),而是去思考,為什麼這個錯過會引發自己的焦慮。是因為我對自己有期待,而這個期待又會帶我走向哪裡,然後再告訴自己,我應該放下,還是該拚盡全力再試一次。另一方面也是看見自己現在的樣子,畢竟我們不能一直更換新的石膏,有些時候也應該停下來,讓已經打上石膏的雙腳好好成長。

avatar-img
黃詠翰的沙龍
6會員
2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詠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在感受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 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有一類人,他們選擇在痛苦的感覺出現時,把精力投注到事業上,透過發憤努力的方式,來換取生涯上的回報。他們避開自己的焦慮,得到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回首自己的人生功績,也有很多滿足跟愉悅。這種因應之道,我們統稱為「昇華」。
接觸客體關係到現在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很多教授、老師講述這兩個人的理論,但每一次都是好像懂了,卻又有哪個說不清的地方沒有很理解。後來我發現之所以如此,在於課程總是聚焦在「內容」,即克萊恩的理論是甚麼、實務上做了甚麼;溫尼考特的理論如何、實務上又如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兩人發展出這樣的理論?
它必須是短暫的,如同末日裡燃燒綻放的生命;它必須被見證,因為痛苦是那麼的真實,生命卻又那麼虛幻。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乃至結果如何,其實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為了生存、為了理想付出所有,沒有太多思考和辯證,沒有精心設計的對策,也許太過單純、乏善可陳──但他們已經付出一切。
5/5瘋狂麥斯:憤怒道
感受著法鼓山生活的體驗,滿滿的感慨和收穫,這次靜心之旅讓我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寧靜。通過一連串的體驗,我意識到平淡的生活也能帶來滿足;另一方面,營隊中經驗到的此時此刻,讓我意識到自己多年的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就好比生命這條軸線上的check point,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領悟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樹林、河流、高山、洞穴,這些自然場景經常在潛意識中以地點的方式出現。有趣的問題是,這些地點所各自象徵的寓意是什麼?
「意義必須建立在關係當中。」真的嗎?
人在感受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 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有一類人,他們選擇在痛苦的感覺出現時,把精力投注到事業上,透過發憤努力的方式,來換取生涯上的回報。他們避開自己的焦慮,得到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回首自己的人生功績,也有很多滿足跟愉悅。這種因應之道,我們統稱為「昇華」。
接觸客體關係到現在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很多教授、老師講述這兩個人的理論,但每一次都是好像懂了,卻又有哪個說不清的地方沒有很理解。後來我發現之所以如此,在於課程總是聚焦在「內容」,即克萊恩的理論是甚麼、實務上做了甚麼;溫尼考特的理論如何、實務上又如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讓兩人發展出這樣的理論?
它必須是短暫的,如同末日裡燃燒綻放的生命;它必須被見證,因為痛苦是那麼的真實,生命卻又那麼虛幻。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乃至結果如何,其實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為了生存、為了理想付出所有,沒有太多思考和辯證,沒有精心設計的對策,也許太過單純、乏善可陳──但他們已經付出一切。
5/5瘋狂麥斯:憤怒道
感受著法鼓山生活的體驗,滿滿的感慨和收穫,這次靜心之旅讓我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寧靜。通過一連串的體驗,我意識到平淡的生活也能帶來滿足;另一方面,營隊中經驗到的此時此刻,讓我意識到自己多年的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就好比生命這條軸線上的check point,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領悟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樹林、河流、高山、洞穴,這些自然場景經常在潛意識中以地點的方式出現。有趣的問題是,這些地點所各自象徵的寓意是什麼?
「意義必須建立在關係當中。」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