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錢的商人來到一個小島上渡假雇用了島上的一個漁夫當導遊。幾天的相處下來,商人跟這漁夫說:「你為什麼不買一艘新的漁船,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魚,賺更多錢呢?」。
漁夫說:「然後呢?」。
「你賺的錢存下來就可以買第二艘、第三艘漁船,擁有自己的船隊。」。
「然後呢?」「你就有資本建設魚罐頭工廠,行銷全世界。」。
「然後呢?」「你就可以像我一樣,每年可以有一個月優閒的在這小島上渡假,享受自己的人生。」。
漁夫回答商人說:「可是,我現已經天天在這小島上渡假享受人生了阿?」,說完兩人沉默不語,最後,商人留下一句話:「也許你覺得自己可以一直在這座小島上度假,但這樣的生活只是我一年的其中一小部分。」。
這個老故事很好的詮釋了「聰明反被聰明誤」以及「傻人有傻福」,與其之中的關係。
那麼誰是聰明人,誰是傻人?
螢幕前面的我們都是聰明人,而商人與漁夫都是傻人。 因為他們都很樂於工作,享受一技之長帶來的愉悅感,在小島上游淌,訴說彼此在彼此的工作之中有多麽的幸福,也是因為如此相似,才有緣份有了這份交流的喜悅。
在經濟的循環體系中,商人站在核心的位置,甚至可以決定循環的走向與速率,而漁夫處於邊緣的位置,很容易被影響到自己的生計;在自然的循環體系中,漁夫站在核心的位置,甚至可以決定食物的走向與速率,而商人處於邊緣的位置,很容易被影響到自己的決策。
一條魚的價錢,就存在於商人與漁夫的這個博弈當中,這一段對話的強度更表明了他們之間的強連結。 當作者透過這段強連結挑動著人們「好逸惡勞」的心態時,不認真看待與對待工作,就很容易繼續迷失下去。
靜態的看這一段文字,會很容易得出當地球村裡的紅血球-商人會比較好的結論,而錯失了紅血球裡的氧氣-漁夫的重要性;而動態的看這一段文字時,大可以意識到自己也是經濟循環的一部分,小可以體會到當責的喜悅,可以拿來抬槓與說嘴。 靜態的預設值,直接把人們拉出框框外,看見格局;而動態的視野,卻讓整篇文章就像電影般在眼前播放,自己甚至就是漁夫或商人。
就像軟體的實際運作,動態頁面的工序與所耗的資源一定比較多,就像大腦中動態來切換視野一樣。 但隨時處於動態的視野中,把「好逸惡勞」的心態,建立在「錢要花在刀口上」的原則中,來使用「奧卡姆剃刀」時,就會發現資源與力量源源不絕的向自己前來,這就是這段故事提供的最大價值。
謝天! 從大自然與人體的循環,再到經濟循環,究竟誰大誰小,誰優誰劣,擁有了這個決定權與選擇權的我們,便透過了這個故事,而獲得了洞悉股市內選擇權交易的本質,那麼這時候,你的格局已經超越了漁夫與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