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暫留(英文:Persistence of vision)也稱為正片後像,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然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其時值約是1/16秒,對於不同頻率的光有不同的暫留時間。是現代影視、動畫等視覺媒體製作和傳播的根據。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日光燈每秒大約熄滅100餘次,但我們基本感覺不到日光燈的閃動。這都是因為視覺暫留的作用。所以,要達成最基本的視覺暫留效果至少需要10fps(參考影片的幀率)。 - 維基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有別於沈復的在浮生六記裡的兒時記趣,我更喜歡閉目對日,能養成這個好習慣,多虧了受義務教育時,每天早上大集合的晨會。
對我來說,視覺暫留不只是視神經的反應速度,而是眼睛作為一個受器,在我們閉上眼睛之後,希望我們來傾聽的一種訴說,很奇妙,就像人一樣,好好聽它把話說完,它就好了。 聽它說著哪些事物對它來說具有強烈的刺激,在使用時應多允以尊重它給予回饋的感覺,聽久了就會發現,原來眼睛就像生命一樣 - 「屬於你,亦不屬於你。」。
謝天! 原來生命就是一趟旅程,屬於傾聽的旅程,越懂得聽越會聽,彷彿就是持續在透過珍惜來自然擁有,感覺就像我們的地位已經很崇高理想美麗,只要接受著訴說,就會自然讓萬物來屬於的萬物之靈,只是前提是要先懂得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也才懂得「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以及「如是我聞」的用語,為什麼遣詞用字是選擇「聞」,因為有了不用耳朵也能傾聽的習慣之後,耳鼻喉的層次就被內化了,而如同其現實的存在,最後都是透過鼻來直達腦部,選擇「聞」就是將其習慣自然內化昇華,而達到精神豐碩飽滿的境地。
那麼該怎麼分辨閉上眼睛後的視覺,是Persistence of vision,還是大腦給予眼睛的訊號;傾聽時,又該怎麼分辨,這是眼睛本身在說話,還是大腦透過眼睛來說話?
透過以上活在當下的生活體驗的累積後,就會很清楚,兩者都是獨立且並存的,因此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懂得尊重,最後也因為尊重而能將其體驗,透過函數來解釋,更能分得清楚聯集與交集時的狀態,而有些狀態是不好的,當一切都清楚明白後,就能避免掉無明嗔火,來享受生命處於「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狀態,那麼這個不好的狀態,就被平衡過來了。 生命很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