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影評

2023/09/12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壹、簡介

十二怒漢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黑白法庭電影,於1957年由米高梅公司製作,薛尼盧梅執導(此片為他的導演處女作),主演為亨利方達,李J科布等演員。

此電影上印後即引起轟動,榮獲了1957年的柏林影展金熊獎(此為世界三大影展的最高等級獎項),並於1958奧斯卡獎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等,可惜均惜敗給當屆最佳電影桂河大橋......不過此電影的後世評價跟影響力都遠高於桂河大橋......以評分網站分數來看十二怒漢在imdb的評分高達9分(僅次於刺激1995,教父1,黑暗騎士,教父2),爛番茄評分影評人100分,觀眾97分。metacritic的meta score97分,user score8.8分。在這三個極度有影響力的電影評分網站裡頭十二怒漢的評價皆遠高於桂河大橋。其之於法庭電影的經典程度就如同「教父」之於黑幫電影,「憤怒的公牛」之於拳擊電影。


貳、簡述

本片圍繞12個性格迥異的陪審員組成的陪審團,藉由陪審員們對一個謀殺案件的辯證討論過程,探討美國的司法正義及陪審制的優劣。


參、分析評論

十二怒漢主力探討陪審制的優缺點,以下會以此進行探討。

(一)陪審制的缺陷

必須要先了解一個前提,那就是沒有人面對事情能夠總是中立看待。陪審制的存在一部分也是為了預防法律本身可能存在不公,所以讓加入陪審員這個職位以非職業視角來對案件進行辯證討論。陪審員們原先並不認識彼此,辯證討論結束之後也將會再次成為陌生人......在這種前提下他們應該都能客觀而公正的對案件進行事實認定吧?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第一次投票環節,1、3、4、7、10、12立馬就頭了有罪,剩下的陪審員中,2看到已經半數人投有罪也馬上跟著舉手,5、6兩人看了一眼之後舉手,11緊隨5、6舉手,9則在已有10個人投有罪票的情況下舉手,8堅決投了無罪。

這投票看著有甚麼感覺?相信多數人都會認同2,5,6,9,11等五位陪審員的行為就是最典型的從眾行為。只有8再有合理懷疑情況堅持了幾見。想像一下自己變成了8號陪審員好了,看到除自己投無罪之外其餘11個人投票給有罪(判處有罪就等於判被告死刑),其中2、5、6、9、11很明顯有意志不堅定情況,6完全只參考被告的犯罪動機來判斷被告是否有罪,2則是完全只憑聽感來判斷被告有罪,5更是連為什麼認為被告有罪都不肯說就投票被告有罪,我們會怎麼想?8號陪審員這種思想足夠堅定的人尚且在努力嘗試說服他人時會遭遇挫折並自我懷疑(這讓他一度說,我們在投一次票,如果你們全部投有罪,那我就不會再反對,也跟著投有罪),何況是意志不夠堅定的一般人?

上面這邊還只是談論對於被告是否有罪意志相對不堅定的幾位陪審員而已。下面來談論堅定認為被告有罪的幾位陪審員。如果我們把堅定認為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細分,大略可以分為7、10,1、6,3、4三組。先說7、10兩位陪審員,8號投否定票之後最先遭到他們的非理性質疑。這兩位陪審員的非理性質疑的角度雖有不同(7號陪審員有著很隨便的性格,他只想要趕快結束工作以去觀賞球賽,對於案件的結果他完全不在乎。10號陪審員則不同,從頭到尾的非理性來源於自身的歧視,這股歧視已經不單單涉及很可能確有犯事的被告,連8號陪審員這種團體的異類也遭遇到了他的瘋狂地歧視。),但是對於異己,他們的態度都十分的不友好。導演以此兩人暗喻了現實生活中群體時常會出現的多數暴力煽動者。

再來是3、4兩位陪審員。以剛開場來看,3,4兩位陪審員對於被告為何有罪輸出了最多觀點,這使的他們成為了此次案件的背景敘述者。不過,如果我們細品一下3、4兩人的說話內容就會發現兩者還是有很大不同。3說:「住在凶案現場樓下的老人在晚上11點50分聽到類似發生爭執的吵鬧聲,老人聽到孩子大喊我要殺了你,一秒鐘後他聽見有人摔倒,於是他跑到門口,打開門後看到孩子衝下去離開,之後他才報警,法醫推測時間大約是午夜等一系列案件經過。」。3還不斷強調這是事實跟自己有同情心。4則認為孩子都是在瞎掰,說孩子說在案發時看電影,一小時後卻想不起看的電影名字漢主演名字(3表示同意),也沒有人看到他從電影院出來。如果我們考量3,4兩人的職業,便能很容易找出兩人的不同。4號做為股票經紀人,提出的點立基於被告本身的行為的不合理,他是真正意義上的運用邏輯去分析,保持理性的他即使跟8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剛開始可能不甚理解8的想法),對8的態度依舊很不錯。而3號做為一個通訊服務公司的老闆,提出的點則是所謂的案子的證據。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會發現......在所有陪審員都有在法庭聽取證詞的情況,3號陪審員在這裡再次強調這個證言,一定程度上帶有著說教的意味(每個陪審員都知道這些線索),加上自身因素對此案有著自己的偏見,這讓他完全不接受8的邏輯反駁,隨著時間的深入他卸下了看起來理性的外表(人設越發接近10號陪審員),跟8號陪審員起了諸多的衝突。總地來看,3、4兩人代表團體中多數意見中的領頭羊。

1,12比較簡單,兩人對人態度很友善,十分容易相處。相比之下1比較沒有發表自己對案件的意見,而12則是個徹頭徹尾的牆頭草。1、12兩人代表團體中相對喜歡隱藏自己的成員們,平時可能不太對議題發表意見但關鍵時刻會展現出影響力。

讓人細思及恐的地方在於,即便毫不猶豫投票給有罪的六位陪審員中,也只有4號一位是真的運用邏輯在思考整件案件,我們都知道這六位陪審員中,3、4兩人代表了堅定有罪票的領導者,如果連領導者都對被告是否有罪帶有私人的偏見......會讓整個陪審團在還沒開始討論風向就被帶偏。電影透過陪審員們舉手的步調,簡單但明瞭的為我們展現了多種陪審員會遭遇到的審判不中立(團體壓力+從眾+過度依靠個人感覺而非依據事實進行認定),這種不中立對於沒有受過專業法學訓練的陪審員們本為常態,但聯想到這種不中立不管機率多少,有可能會讓一條無辜生命消失......想想便讓人後怕。

總的來說,陪審制的缺點大概分為兩個:其一為陪審員因私人因素導致不客觀,進而影響司法結果。其二為陪審員們不具備法律專業,可能無法彰顯符合法律的規定和精神。

二、陪審制的價值

由於電影所處的時代沒有DNA這種技術,這使此案件缺少了讓人無可辯駁的鐵證。也使8非常努力想要說服其他人被告在無法被完全確定有罪的情況不應被判有罪。在這個討論過程中,看到8不斷努力地想說服其他人,6號決定從另一個角度提問了8號。6號說:「假設你真的說服了我們所有人這個孩子並沒有殺他爸爸,所以是無罪的,然而這個孩子確實殺了他的爸爸呢?」。

8一開始並沒有對此直接做出回應。他真正做出回應是到影片後期。在10失控的吵鬧惹得眾人不愉快之後,8語重心長的對所有陪審員說:「面對這種事情要把個人偏見拋棄掉真的非常難,不論到哪裡,偏見總是遮蓋了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我想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現在覺得被告是無辜的,但我們只是在賭一個可能性,我們也許錯了,我們也許會放走一個殺人犯......我不知道,沒有人真的能知道真相,但我們有個合理的懷疑,那是在我們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貴的一環,除非十分確定 否則陪審團無法判斷被告有罪。」。從6、8兩人發言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陪審制最大的價值-富含人性。

由於人性非常的不完美,這使的人們對事物往往需要具備更多的同理心。考量人類是感性思考的動物,多數情況下相比認知同理會更傾向使用情緒同理來看待一件事情。可是呢,同理心是完美的嗎?並不是。同理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人往往只同理自身能夠同理的對象,這會導致社會上的少數會被忽略(而這種少數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多數)。

忽略社會上的少數會造成甚麼問題呢我們可以思考法律之於社會的意義......相信多數人的答案叫做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權益,這只說對了一半,法律還有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叫做維持社會的穩定。在維持社會穩定這個基礎之上,理想而言必然要能夠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權益......如若因為忽略少數的權益造成他們的強力反撲,進而導致社會動盪,這會讓所有人都變成輸家。

有了以上前提,我們可以來更加深入探討陪審制的價值。以現代的陪審制來看,陪審團的存在對於法律而言更多是一種輔助(法律可能有種種不完美,陪審團的存在可以填補法律的不完美),這代表陪審團本身必須要遵守法律所具有的最基本理念-保障這個社會所有人的基本權利,任何人,不管本性如何惡劣,只要沒有百分之百的證據能證明其侵害到別人的權利,法律就應該對他的基本權利捍衛到底(換句話說這種情況下法律無法對他進行懲罰)。

三、陪審制的優點

陪審制有什麼優點呢?如果結合前面兩塊(陪審制的缺點+價值)的討論來看,陪審制最大的優點為接納不同的意見,避免司法專斷。法律是一項很棒的專業,但只要是專業都會有屬於它自己的理念,鑑於這種專業理念都是人為創造出來的,且所有人對事情都會有參與者不完全理解,這意味著這些理念一定都會有所偏頗(會把事件的真相變成人類以自身的經驗去對真相做出的定義)。陪審制可以盡人類所能減少這種所謂的專業偏頗,避免司法專斷的同時也能讓人民更加信任法律,進而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

四、總結

在這裡我們可以再次細品8所說的:「面對這種事情要把個人偏見拋棄掉真的非常難,不論到哪裡,偏見總是遮蓋了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我想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現在覺得被告是無辜的,但我們只是在賭一個可能性,我們也許錯了,我們也許會放走一個殺人犯......我不知道,沒有人真的能知道真相,但我們有個合理的懷疑,那是在我們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貴的一環,除非十分確定,否則陪審團無法判斷被告有罪。」。的確,讓非專業人士進到判決有罪無罪環節可以減少司法專斷的偏頗,但同時又很大可能會導致非專業人士的偏頗......說白了,陪審制的優缺點可以說是參與者偏頗的一體兩面。人們面對事情都會想要盡可能減少偏頗,但只要是人都沒辦法做到完全沒有偏頗(不管讓多少人一起思考同一件事情也沒辦法避免偏頗)。

或許這就是人。人就是如此不完美,這導致過去發生了很多知名的慘劇......但是人依舊會努力想辦法讓社會達成進步。以法律來說,越來越多以前沒有的法律被出台來保障這些不受到以前法律保障的人們。陪審制,做為補全法律力所不能及的一項制度,展現出最大的價值,或許是......盡人事,聽天命。

說白了,這是個以人性化的角度去盡自己所能保障人類所應擁有的基本的權力的制度,可能充滿了不完美,但其不只保障人類的基本權力,也尊重人類的多樣性。這或許也是為什麼8號陪審員說這個制度是司法制度非常珍貴的一環。


肆、個人觀感

高中時期我就非常喜歡這部電影。記得第一次看時我非常驚訝於這部基本只在一個封閉的陪審室下進行的電影盡可以拍得如此精采,全程無尿點的同時還拍出了相當的深度。

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出色的部分在於劇本。這個劇本厲害在於.....它做到一個相當高程度的聚焦......導演並沒有為了補齊案件的線索而使用許多場景去進行故事敘述,相反的,所有故事都是從陪審員(演員)們在辯證過程中說出,這種做法可以讓觀影者更加容易融入到陪審員這個角色中,進而更好體驗人所擁有的偏頗會怎麼樣影響陪審制這個制度,同時也可以更好的說明陪審制的一大特色,即陪審員的義務並不是去管這些線索的真假(這是刑偵人員的事情),而是從現有的線索去判斷真相。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攝影非常出色。如何在一個狹小的陪審室裡辯證討論要拍出層次感?導演很妥善的運用了所謂的高度。片名為12怒漢,我們可想而知陪審員們辯論相當的激烈,過程有許多陪審員會直接站起來走到他們想要說服的對象旁邊嘗試說服他們的畫面。導演很妥善的利用陪審員們走動說話的畫面,將鏡頭時而擺的與這些起身走動的陪審員的頭部等高,時而與坐著的陪審員高度相等......以不同的平面高度塑造成員們的衝突。

再來,導演對角色的位置安排太到位,考量陪審室的桌子本身是狹長的正方形(要拍攝較近的陪審員們的反應可以用中景,但是較遠的只能使用畫面剪輯),角色位置的安排就有著極大學問。

先從主角來探討,8跟3可以說是從頭到尾站在對立面,導演對此也做出很好的安排,他把這兩位主角的座位安排在對角位。相信一般人都知道跟人如果要輕鬆說話通常得要面對面,最多可能就只是斜一個座位.....而8的位置已經跟3斜到3個座位,這種情況溝通其實會非常的不舒服。兩位主角的座位安排為他們的衝突塑造出了合理性,也為了所有成員的起身說話溝通塑造出了契機。

再來我們可以看看反對到底派的成員的位置。3,4,10三位陪審員對無罪反對到底。我們可以發現這三人的座位在整個狹長的桌子中間創造了一個黃金三角形,廣義來說將整個桌子對分成了左右兩半。如果我們以桌子的意象暗喻陪審制這個制度,那3,4,10三人組成的黃金三角代表著三種類型的偏頗如何損壞陪審制的公正性(3代表對案件的成見,4代表著邏輯的死角,10則代表著對人的成見,以下對簡稱此3人組成的三角為偏見三角形)。

而我們如果再更細部探討一下,我們會發現偏見三角形除了將整個桌子分成兩半,還將外圍的人群分為了兩群.....以5、6、7、8、9為首的意見多的群體和以11、12、1、2這四人組成的意見相對較少但經常贊同5-9號陪審員們提出的意見並附和群體。這種安排有幾種效果。其一是更容易把故事聚焦。這種座位安排法坐實了3和8坐的位置是整部電影重點裡間隔最遠的對角位,兩種理念難以溝通的感覺得到了大幅的強化。其二,這種作法塑造出了一種現實感。現實中有一群人或不愛對事情發表意見,或不善常思考,但是他們一旦聽到一種能夠說服他們的論點,他們也能夠展現出正確的辨識能力,選擇擁護應該追尋的正確價值。其三也是最重要的,透過這種座位安排,會更好的展現出了一種立體感。導演很聰明的對角色的座位和劇情進行了安排,先讓這個偏見三角的外圍逐步的被全方位包圍,再透過所有人用屬於自己的獨特角度一起努力最終成功擊碎了這個偏見的三角,達成人所能達成的相對公正。


總的來說,各方個面來看這部電影都十分優秀,結尾要特別稱讚導演薛尼.盧梅,能在自己的電影處女作拍出如此傳世經典,不說獨一無二至少也是萬中選一吧,太厲害了。


伍、總結

一句話:喜歡看經典電影的都不應該錯過十二怒漢。


六、評分:

故事性:110:能以一個小陪審室拍出一個在imdb裏頭評分超越辛德勒的名單的故事,故事性自然完全沒話說。

啟發性:110:十分的具有啟發性,適合看完後反覆咀嚼。

娛樂性:30:想要娛樂不要看這部。

聲音效果:30:完全不是重點。

畫面效果:90:沒有特效且畫面黑白,不過依舊展現出出色的以畫面述說劇情的能力。

演技:90分:很教科書的演技,所有演員對自己的角色都掌握的很好,盡到了自己在這部電影的本分(但沒有開創性的演技)。


孫一青
孫一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