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何搭配「人設」與「語氣」不吃虧?

更新於 2023/09/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位以前很熟悉的受訪者,某理財資訊網站總經理打來,不幸的是我的手機很久以前換了,第一時間以為是陌生來電,就以非常機械式的語氣接聽「你好...」得知是對方後,語調才轉回工作模式...也就是比較有溫度的方式。

對方忍不住笑了,「你真的對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不一樣誒?」

有注意到自己的講話語氣嗎?抓住三個小原則,降低不必要的溝通風險!


使用錯誤的語氣,在職場上會吃虧嗎?簡單回答:不盡然,但是語氣這種事情,算是屬於自己就能避免的非結構性因素。就像我剛才舉的案例,熟悉我的人也許習以為常,但如果真的是陌生的潛在合作對象,那就無法保證對方是否認同這樣的態度了。

態度決勝負?語氣測風向!

決定你職涯好壞因素有很多,身高、體態、外貌、喜好、家庭背景、教育學歷、工作資歷、有沒有養過寵物、自媒體經營成績...族繁不及備載。但簡單歸類不外乎就是兩種:結構與非結構因素,前者是你無法決定的既定條件,後者則是我們較能掌握的。

語氣呢?扣除掉天生音色或是難以調整的說話習慣,大體來說歸類為非結構因素應該是比較合理。不過要先註明,這裡提供的建議比較算是自己的職場經驗,至於如何專業的使用聲音,不妨可以參考坊間許多專業聲音教練或是配音人員的課程,都是我自己很佩服的專家!

不過要注意的是,你一定會看到那種,講話很不客氣,甚至近乎羞辱人的主管,但是又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在專業上很有一套,對吧?我們必須得承認,當你實力(或財力)到達一個組織非你不可的時候,自然你就有罵人的本錢。但是反過來說,在這個相當重視個人表達與權益的時代,一個語氣惡劣或是待人不客氣的主管,想必也很難好好帶領現在這種跨世代的職場環境吧?

注意人設與語氣的搭配

用人設這個詞可能太誇張了,重點不在於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是展現與你平時做事風格的一致性。就像前面我遇到的案例,當我面對受訪者或合作對象是,我會去思考如何與他溝通,吸引他的注意力,連帶的我的語調會變得比較豐富一點,但當我回到一個人的工作模式,語氣就會變得冷淡甚至冷漠,這就不是一個好的習慣,也是過去我還是新聞工作者時不會犯的錯。

(在辦公室待久了,面對各種無理也無禮的user,真的是不只眼神死、心死,連語氣都會死氣沈沈的。)

不過語氣的轉換其實是很常見的,特別是以聲音表演為本業的工作者。以前就有看過電視台的主播,在螢光幕前是相當活潑、有活力的聲音,表情也往往是笑意滿滿,但是一下棚就是變回撲克臉,不苟言笑,語氣也是降溫80%左右。

語氣與一個人的職場人設往往是密切相關的,應該盡量維持一致


檢視口頭禪,避免不必要的第一印象

口頭禪,顧名思義就是在你對話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的詞語,而且是無意識的。然而正因為是不斷出現,因此往往這也是對方會產生的第一印象。如果對方是長官或客戶,可能我們只能私下碎嘴,但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口頭禪,可能就要很小心了。

扣除掉髒話這種在職場上本來就應該避免的用語,其中一個最常見,也應該檢視的口頭禪就是「抱歉」、「不好意思」,這連帶了等同於向對方示弱,尤其當這變成了口頭禪,更是無時無刻在對話中顯示自己的弱勢,當然這對於某些服務場域來說,是一種禮貌與服務精神,但在職場上,也可能會讓對方認為,你真的做錯了什麼。

另一種則是以問題回覆對方,例如「蛤?」。私下與朋友聊天,蛤算是很常見的反應用語,尤其是當朋友分享一個看似很不合理的誇張故事時。但是當職場上,使用了「蛤?」或「你確定?」即便對方是你的下屬、朋友,這樣的反應方式某種程度上,是以一種很不具體、沒有建設性的方式,質疑對方提供給你的內容。

加點緩衝詞,一樣的效果,更低的溝通風險

第一個可以掌握的,是增加緩衝詞。在溝通的過程會發生潛在衝突點的地方,往往是疑問句命令句,也就是當溝通者的言語與情緒較為直接的時候。打個比方:「你的Email這樣寫對嗎?」不過主管好像都是如此。

關鍵在於你會用一種不是問題的問題,例如「對嗎?」「你覺得合理嗎?」「這樣有沒有搞錯?」,這種看似疑問,其實是罵人的語句,在溝通上往往會造成疑惑與誤會。

而緩衝詞(緩衝詞是我自己的用語,如果說專業上有其他的詞,當然是以語言學專業的為主)的作用,在於把你的「質疑」轉換為「詢問」,並且提供多點資訊,就能達到一樣的溝通效果:

「你的Email這樣寫合理嗎?」可以改成「我在你的Email看到幾個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方便確認一下原因嗎?」

「你的簡報給我30頁,你覺得合理嗎?」可以換成「因為我們能過這個專案的時間不多,建議調整一下頁數,以3分鐘可以溝通完為目標。」

練習

誠如一開始說的,在溝通上「語氣」這個要素,其實應該算是比較好調整的變因,你不需要成為一個聲音專家或是演講者,只要在溝通過程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彌補弱勢,自然就能讓你更專注在發揮優勢。

所以以下兩種練習方式也非常簡單,基本上是不需要錢的,頂多是把文件印出來而已。

練習方式一:念稿

語調中的自信,我自己的經驗是,來自於練習。你對紙上或是腦袋裡的文字掌握度愈高,語氣就會顯得自然,自信也會應運而生,不需要特別變聲就有很好的效果。

練習的方式,就是念稿。以前在電視台工作時,首要任務除了看外電帶,就是把一份講稿印出來,重頭開始唸。而且這樣的練習往往比大部分人想像得困難,光是這個練習就可以練上好幾個月,最熱衷的時候甚至騎車也換念起招牌、路名來練習。

尤其以前工作的電視台以財經新聞為主,因此數字的辨識與讀出更是一大關卡,如何直覺看出我該念百萬、千萬還是億,這個真的只有苦練而已。

其中一個小訣竅是,在你把講稿印出來的時候,試著用筆在紙上標記斷句的地方,或是乾脆把斷句處直接跳行,這樣對於你在念稿的時候幫助會比較大。例如這樣:

語氣呢?

扣除掉天生音色

或是難以調整的說話習慣,

大體來說歸類為非結構因素

應該是比較合理。

練習到最後,自然對於大部分的文字斷句型態有初步的了解,甚至就能不需要手寫斷句處,或是調整版面才能做到,唸的過程就能從經驗去找到斷句的方法。

練習方式二:放慢速度

一般來說,講話太快會讓人感覺到你的情緒是急躁或緊張,前者顯示你可能不是穩重的人,後者則會讓對方誤解你對自己的內容沒有自信,這兩種狀態往往會讓溝通內容還沒開始就先扣分。

練習方式也很簡單,首先要破除一個迷思「你聽到的速度,就是觀眾聽到的速度」,往往不是如此。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駕駛機車或汽車載人時,你覺得沒有很快,但是乘客的感受卻是,「太快了!慢一點!」。原因就是,你對自己的內容掌握度較高,就像是手握著方向盤,你很清楚知道現在要轉彎,等一下會煞車。

但是你的聽眾(乘客)不會知道這件事情!特別如果你的內容又是一條蜿蜒顛簸的山路,不是輕鬆怡人的度假行程,那麼聽眾恐怕上路沒多久就暈車了。當然,經驗老道的講者會透過聲音表情、手勢或是故事情節的強調,讓聽眾跟上步伐,感受到形成的奧妙,但對於我們這些還無法掌握技巧的一班人,從實務上來看,放慢速度是最必要做到的。

avatar-img
3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