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計時的開學時光,兩週的密集德語課程也逐漸走向尾聲;後來才發現,原來這段日子是最容易在班上認識新同學的;畢竟開學後的Seminar轟炸,同學如過客般來去,只有自己,才會知道自己是誰。
真的不得不再次讚嘆Ursina老師的教學功力,即便到了第二週,每天還是非常期待德語課的到來(雖然那時每天也只有德語課要上)。瑞士的語言教學非常的活,使用的工具非常多元,包含:Quizlet、Padelet、Kahoot等等,還可以變化出不同花樣,包含個人競賽、分組競賽,可以在切換不同注意力的同時,讓我們可以在多元的教學平台上複習、練習,然後不斷的提取與固著,進而習得新的語言。
這週,我們在課堂上使用了Kahoot作為課程內容的複習。總共四十題的題目,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很感謝過去四年在台大的訓練,我已然比同儕更熟悉Kahoot的玩法跟答題的技巧,最後很幸運且順利的在所有同學裡面拿到了第二名。
有趣的小觀察,前三名的同學都是來自亞洲地區的同學,第一名是加拿大亞裔同學,第二名是我,第三名是中國同學。不知道是亞洲人比較會考試,還是亞洲人比較習慣競賽跟競爭?或是單純是巧合,供大家參考。
開始慢慢熟悉瑞士的生活步調之後,我也在這週去申辦了瑞士銀行(UBS)的帳戶、申請了一個瑞士在地的手機門號、領取了蘇黎世大學(UZH)提供的獎學金(關於獎學金的申請,之後會再專門發一篇文介紹),每天想著今天要煮些什麼,安排時間逛超市等等。
現在回想起開學前那段愜意的日子,真的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第二週的密集德文課程,除了期末考以外,最具特色的便是用各種活動讓我們深度認識蘇黎世;老師設計了一張RPG的學習單,要求我們必須要在一個下午的時間點,盡可能地完成上述的提問,包含:照片中景點的馬車是什麼顏色?碼頭旁邊著名的雕像的名稱?蘇黎世國家博物館旁的餐廳叫做什麼名字?Chinagarden門票多少錢......等等。在那個午後,我、Tomoya以及Keiki さん穿梭了蘇黎世的大街小巷,踩了許多蘇黎世著名的景點(蘇黎世大教堂)、藝術品以及地標,有種被深度導覽的感覺。
隔天,我們全班搭著船遊蘇黎世湖(每個密集德語課的最後一天都是校外教學,不過每個班去的地方各有不同,兩個班為一組)。整個蘇黎世算是沿著水源而逐漸建立起的聚落,因此蘇黎世湖的存在對於當地人來說是意義非凡的;搭著船,微風徐徐吹來,蘇黎世的美景盡收眼底,感覺這一趟旅程充滿感動,乘著風我們來到了一座名為Ufenau的小島上野餐。
野餐過後搭船繼續前往到鄰近的一個小鎮Rapperswil,這裡有著完整保存的老城遺跡,以及著名的玫瑰花園,繽紛的玫瑰花點綴著古色古香的古城,別有一番風味。只可惜時間有限,無法駐足更久,僅僅留下幾張照片和腦海的幾瞬印象後,便搭著火車啟程返家了。
以前很難領略,為何「他鄉遇故知」會是人生四大樂事之一,直到飛了幾千公里,走了這一遭,才感受到字裡行間的深意。由於來歐洲參與研討會的緣故,世宇學長有機會過境蘇黎世一趟,而我當然二話不說地赴了這次的約。雖然才第三週,卻已對家鄉甚是想念,想念遠方的故人,想念開到深夜的便利商店,想念無須翻譯就能領略的文化共感;當然,也想念台灣的物價。我們談著交換的經驗談,分享著彼此的近況,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不知不覺時間也悄悄地跟隨著口中的食物消化殆盡。會再相見的吧,在世界的某一處?也許是台灣,也或許是在理想的奔赴上。謝謝那些記得我在瑞士、在蘇黎世的每一個你,如果來到歐洲,期待與你見上一面!
第二次給國際生的Information Session,是有關跨文化的工作坊。講師生動有趣的講解,搭配著各種實際的例子,解構了我們對於瑞士的刻板印象及想像:包含瑞士人不愛工作、工時很短,以及官僚體系怎麼去破除跟破解(這個嘛......後來實作起來比想像中難)。但在過程中,發覺大家對於瑞士的起始認知是很雷同的,但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對於這樣的評價就會產生差異。例如:日本同學對於大眾準時這點就不會有太多文化衝擊、台灣同學對於行人路權最大這點就充滿著不適應、美國同學可能覺得晚上的蘇黎世很安全,但殊不知可能台灣的夜晚街道才是最安全的地方......等等。觀點以及來自的文化不同,造就我們的認識差異,要如何在這樣的差異底下生存,講師告訴了我們四個R,可以幫助我們在不同的文化以及視野中生存下來。辨識(Recognize):增加覺知、尊重(Respect):尊重文化間的差異、Reconcile(調和):解決或協調彼此的文化差異、Root(紮根):去運作協調後的行動。其實整場工作坊蠻有收穫的,很快速的理解到瑞士的文化特色、瑞士人的有禮貌跟冷漠的一體兩面,都有幫助到自己後續在面對奇形怪狀的鳥事時,更有耐心和底氣的堅持下去。
搭上火車,在這週末,我與朋友們第一次從瑞士出國,來到緊鄰瑞士的小國——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這是一個土地面積只有台北市六成大小,人口僅僅不到四萬人的小國家,甚至和烏茲別克同為世界上為二的雙重內陸國。在這個小國寡民的城市裡穿梭,放眼望去,盡是自在與餘裕的氣味在空氣中飄散;我們逛了該國的郵票博物館、整修中的城堡以及首都的大教堂,該國有數個保留完整的城堡,甚至目前還有皇室居住其中;讓我最驚豔的是他們對於歷史建築的經營以及維護,讓我們得以一窺自中世紀已將,神聖羅馬帝國的影響痕跡,乃至後來拿破崙的影響,以及最後列支敦士登是如何在德意志邦聯裂解後獨立,並撐過兩次大戰而存在至今。
我們爬上城堡,眺望阿爾卑斯山脈的高聳;踏上河床,感受萊茵河的流動以及切過荷、德、法、瑞、列、奧等國的綿延與生命力;走進教堂裡,感受莊嚴的氣氛以及讚嘆藝術家以及建築師留下的手筆;走入田園,看見結實纍纍的葡萄樹準備要釀成一壺壺美酒。過程中也感謝好多熱心的人,有來自台灣的旅行團,熱情的招呼與交談;熱心的公車司機,朋友不小心在公車上丟了行動電源,卻能夠在他的幫助下奇蹟似的尋回。列支敦士登雖然是個小小的國家,卻有著奇妙的魔力,讓有機會留步的旅客,留下獨特的印象以及回憶。
在第三週,一切慢慢上軌道時,也慢慢開始練習一個人生活,回到久違的生活節奏,面對多出來的時間、多出來的生活難題,更多的是與自己對話和相處。的確蠻懷念那段充滿空閒的時光,探索不同料理的可能性、探索不同文化以及建立新朋友圈的適應階段;想念台灣的人事物,都讓這段旅程有著不同意義,不只是思考著自己存在的意義,也探索著生存在瑞士的理由。
而我還是一個人,不知覺的度過寧靜的夜;
是哪裡吹來的風,撩動了我塵封已久的心弦。
——〈練習一個人生活〉南西肯恩 (NeciKen)
感謝旅途中遇見的種種幸運與美好,同時,也感謝閱讀讀到這邊的你;回到紀錄的步調中,期續自己可以繼續寫下去!這次,不會讓你們等太久的。
那本週的點點滴滴就在這邊告一段落了,我們持續在第四週的交換週記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