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ground Photo by Timothy Eberly on unsplash
🔗 讀書心得簡報
作者李栩然是知乎blogger,專注於個人成長與職場文章,善於用真誠的文字和獨特的角度為讀者解答困惑,人氣文章點讚數超過270萬,微信公眾號「栩先生」更被評為職場領域TOP10具影響力的帳號。本書有14個章節,每章節都有心智圖,讓讀者有邏輯架構去吸收知識。從近程認識自我、思維方式、自律和情緒管理,到中程表達能力培養、知識管理,再到最遠程的培養領導力、建立個人品牌達成期望目標。本書架構從小而簡單,改變自身開始到擴散人際影響力,逐漸解決人生的困境,獲得爆發式成長。
本書給我的啟發:
1. 一個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設限卻不自知。
如何突破現有困境呢?書中最後問答解答道:一個人的現狀就是身處的環境和自我認知的產物,如果要有所改變,總得要有一個先改變。而提升認知的方法,就是大家都知曉的古老的諺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從四個面向增添生活歷練、多閱讀、結交不同領域志同道合的好友、經過的人事物都用心去觀察、去傾聽和保持洞悉的習慣,先做好自己後才能有幸獲得貴人賞識而受益。除了關注細節對事情要有全局思維,擴展格局。作者指的「格局」是一個人看問題的高度、分析問題的深度、解決問題的法度。歲月不會讓人成長,唯有對人生每段經歷進行反思、剖析的時候,能領悟到有價值的收穫。
Photo by Severinus Dewantara on unsplash
監獄裏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會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這就是體制化。
-瑞德“ 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 — Red《刺激1995》
作者在書中提到每個人可能困於某個牢籠中,可能是日復一日單調生活、毫無起色工作、失敗的婚姻、買不起的房子…有人曾在努力多次的徒勞無功後,選擇放棄寄託來世。但追求彼岸需要努力奮鬥,將目標、手段、思維整合起來,也就是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
2.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作者以「奧卡姆剃刀法則 Ockham's Razo」方法來建議讀者:對於無助解決問題的負面情緒要快速清理、面對資訊暴漲的時代,學習要有目標以終為始。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干擾。這讓我想起前幾天才因為線上課程的特價優惠,知識焦慮下又刷卡買了很多課程。而忽略了每個決定背後都有時間的成本,常常衝動買了很多書籍和課程卻沒有時間或心力去看,而且涉獵太廣泛難以累積專精的科目。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書永遠讀不完,學習必須要有目的性。因此在時間有限長度中,可以劃分不同緊急及重要程度的事;在時間密度上關閉手機干擾,提高集中注意力高效處理;在時間寬度裡,嘗試同一個時間做好幾項不同的任務。管理有限時間和精力來專注在核心學習目標上。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3. 自律不是自虐,而是為了更好的自己和生活。
過往大家是否有這樣經驗,想要改善某個不好習慣而訂定自律計畫,像是固定時間早睡早起、持續每天閱讀、堅持固定時間跑步運動,但常常最後還是失敗了。作者闡述自律三個層次:學會控制、形成節奏、自我主宰。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慢慢接管那些被本能支配部分。從建立新習慣和挖掘內在動機去做到自律,並非在每件事上嚴控自己讓自己難受,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找出屬於自己的節奏,知道什麼事情上該自律、什麼事情可以適當放鬆。

Photo by Eneko Uruñuela on unsplash
結語:
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詞彙撰寫,避免了過多引經據典的詞藻,也不會太多歷史故事舉例 ,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很多觀念在其他自我成長書中也有提到,仍然可作為從內而外一個統整。適合給想要突破現有困境,期望自我有所成長的朋友們閱讀,藉由這本書來認識自己挖掘內在動機,擬定核心目標,以自身為起點到終點目標的路徑中,學習有效管理時間、建立人脈關係以及提升領導能力。
重點筆記:
一、認識自我
- 核心優劣勢:擅長不擅長、成功或失敗。
- 底層價值觀:做事的價值依據。
- 極端情緒:畏懼什麼?嫉妒什麼?對什麼憤怒?被什麼感動?
- 個人形象:分析他人為什麼喜歡和討厭你。
- 個人追求:野心抱負、愛好。
- 社會地位:收入、帶來社會價值、朋友圈。
自我剖析應該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 分析當前狀態的認知感受
- 這個狀態的來源
- 今後想要的理想狀態
二、底層思維
思維是一種高級意識活動,是人類大腦内神經傳導物質、神經信號相互交織和反應之後產生的一種有意識的產物。一切思維方法,最終都要歸納到這四點
- 歸納:歸納的過程就是向底層思維進行「輸入」的過程。當遇到難題或刻骨銘心的經歷時,試著用三句話總結。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之後會怎樣?
- 演譯:用通俗簡單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這個道理。
- 開放:不要封閉自己的思維,多看書、多和有獨立見解或經歷豐富的人交流。遇事多聽聽別人的看法,試著換位思考,想想別人為什麼會這麼想。擴展思維深度廣度。
- 獨立思考:建構自己的思維體系。讓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有清晰邏輯,抓得住本質和關鍵,而不是漫無目的。不破不立,頹而後振。
方法:
- 先說結論
-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 Exhaustive (MECE) 相互窮盡、不重疊、完全包括、不遺意思的論述法。
- 畫思維地圖
剃刀法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 快速清理「無助於解決事情」的負面情緒
- 做事勇往直前的決心,不要有太多不必要顧慮
- 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干擾
三、格局認知
如果格局決定人生,那什麼決定格局?
- 全局思維。走一步多看幾步,別習慣直線思維,考慮各層面相關因果性 。
- 保持觀察、洞悉對手、時刻自省從得失中汲取經驗,預測未來。
- 心態。
一個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設限卻不自知。
- 因:我從哪裡來?怎麼走到這一步?
- 果:我要到哪裡去?
- 度:要用什麼手段去實現追求?
一個人的成長,永遠都要反地經歷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到見山還是山的過程。局是一個人看問題的高度、分析問題的深度、解決問題的法度。怎麼歸納原因,決定了你怎麼去認識社會、他人、自我以及這個世界。別把細節問題上升到原則問題,但也不要把失敗挫折合理化,歸咎他人或命運。從環境背景來看、從他人角度來看、從自己角度來看,會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事件?
真正的大格局,是用你的思想、意志去影響別人,統一大家的意志,或者把自己的意志融入到集體、組織的意志中,讓很多人從內心產生認同感,自然讓每個人也貢獻一部分,最終形成集體智慧。所有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用心看和聽,常保持觀察和洞悉的習慣,能幫助你找到一種透視的視角,在為人處世中始終保持清醒的狀態。
四、知識管理
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書永遠讀不完,學習要有目的性。學習金字塔:寫下來、講出來、教別人(費曼學習法)、實踐它。
通用知識:
- 心理學、邏輯學幫助自己和他人更好交流
- 寫作有助提升思維和溝通能力
- 健康、財富、安全知識。
專門知識:
- 低價值。對解決生活問題沒有幫助。
- 新聞。要篩選
- 興趣愛好。覺得人生有價值動力。
五、溝通表達
談事:
- 讓人聽明白,把事情講清楚。
- 讓人能接受,把事情搞定。
聽明白:
- 傳遞完整資訊5W1H。
- 邏輯清晰。先說論點再說支持它的多個論據,說話時多使用序列詞。
- 易於理解,大白話做類比。
能接受:
- 衡量各方好處
- 準備好備選方案
談心不失言也不失人:
- 營造氛圍學會傾聽
- 自我暴露保護隱私
- 適可而止拿捏程度
- 慎言他人控制情緒 過度會帶來情緒失控
六、情緒管理
情緒自覺,化被動為主動。人思維系統分為兩部分:先天的本能反應(原始大腦)、後天依靠意識控制身體(前額皮質)。分析自己的情緒狀況:詳細記下當時起因經過、情緒感受、真實的想法,以及事後的情況結果。
情緒自覺是和情緒友好相處的第一步,不管多憤怒多悲傷都要提醒自己趕緊清醒。跳出自己的視角,向旁觀者觀察自己極端情緒。情緒不穩定必然經歷人生的不穩定,情緒管理目的並不是控制情緒,而是掌控好自己在需要的場合準確表達出最適合的一種情緒。
七、形象管理
- 管理不好外在形象的人也很難管理好自己的內心。
- 狀態上:精神飽滿積極向上
- 形象上:乾淨整潔
- 風格上:符合在職場的身分定位
- 觀念上:一定要把握適度原則
- 動態形象(和他人交流)
- 固態形象
八、自律
自律不是自虐,而是為了更好的自己和生活。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第一個層次:學會控制
有意識去鍛鍊,幫助你的主動意識慢慢接管那些被本能支配的部分。接管最高意識的部分是底層邏輯,而接管基礎本能的部分就是自律。
- 與其努力去自律,不如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意志力,管理好自己的精力。
- 不要在深夜裡,情緒不好時去挑戰自己的自律,因為很可能感到更加挫折。
第二個層次:形成節奏
人是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做到嚴控自己的,自律真正要做到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自律就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有張有弛,有收有放。
第三個層次:自我主宰
符合人性延遲滿足,為自己設置一個足以激發動力的理想狀態。
慣性:依靠習慣的力量而不是意志的力量,去推動自己保持自律。建立新習慣去覆蓋舊的習慣。
挖掘動機:
- 內心深處的極度渴望有多強烈,奮進的力量就有多大。
- 強烈的情緒爆發。痛徹心扉、怒髮衝冠、熱淚盈眶的感動、無眠焦慮。
- 鄭重其事的儀式感。新年立誓
- 有特殊意義的人事物。
- 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擔當。成為家人依靠
- 顛覆過往認知,異於尋常的巨大震撼。
- 壓力倒逼,物質激勵和正向回饋。
- 自尊心受損後產生負能量。
- 發自內心的熱愛與興趣。
- 思維體系的整合。
把習慣和動機結合起來,就是要把你的自律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自律要從小事情小細節開始,但當你進入更高的層次,建立大自律後,是可以忽略小自律的。當定下了幹大事的目標,就可以讓你日常習慣的點滴累積,都變成朝著目標前進的一小步。這也賦予了日常習慣更高的意義。
內部系統 自律的驅動力
冥想培養專注力,檢視身體狀態
外部系統 用他律推動自律
- 場景
- 運用他人力量 互相砥礪
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九、時間管理
- 時間是連貫不間斷的,所謂「碎片時間」碎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指我們的注意力或任務節奏
- 時間是線性的,從不回頭
- 時間是一種資本
- 長度 緊急重要的事
- 密度 集中注意力高效處理
- 寬度 同一個時間做好幾項不同的任務
十二、高效寫作
寫作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本領,本質是把人類網狀思維用樹狀結構疏理,最後用線性文字表達。
金字塔原理:
- 列出核心論點和支撐的論據,論據屬於同一邏輯層面。
- 核查論據不重複、不遺漏。
- 重點放在最前頭。最好第一句也是主題句。
- 八二法則,重點突出20%的關鍵內容,剩下內容簡要提到就好 </aside>
點面結合原則
重點使用一些典型的單項資料、精彩個案、細節資訊,描述宏觀全面的整體情況。例如:《穿越四十年對話高考》四十年前的1977年,中斷十一年的高考恢復了,共五百七十萬人走進考場參加高考。雖然當年的錄取率不到5%,但是透過上大學改變命運的希望之光點燃了無數人的心頭渴望。
十三、品牌管理
在個人可以崛起的時代,你的品牌對你人生的價值將會越來越大。
個人品牌四要素:平台背景、品牌定位、營銷行銷、內容質量。
在我們沒有明確獨特的個人品牌之前,不妨多借助平台的力量,讓他人對你有更清晰的認知,所謂平台還包括了:學校、個人專業、及證照技能、公司名稱。
個人品牌定位:
- 專業背景或者職位技能(橫縱向對比,看自己在哪個座標上)
- 能力類型
- 殺手鐧
在畢業五年後,不少在學生階段表現並不突出的人後來居上,彎道超越。這些後來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擁有兩個特質:要嘛有一技之長,要嘛在自己感興趣的並且擅長的領域裡全新耕耘。這種能幫助人們脫穎而出的一技之長,越往後走,越會成為他人生成就高度的決定因素,因為它們就是我們人生中的殺手鐧。
- 不要隨意給別人貼標籤,另一方面給自己貼正向令人印象深刻的標籤。
- 根據要影像的人群去思考怎樣的管道影響他們。
- 對每個個人品牌來說,故事具有很大的價值。
- 故事要服務於目標、衝突性、真實才長期有效。
十四、人生管理
一個決策影響五年;十個決策影響一生。
- 蒐集充份正確資訊。
- 選擇空間擴展來自於掌握資訊和努力。
至少要有ABZ三套方案,Z方案是萬一所有方案都失敗了,也有自己的保底方案。
選擇空間擴展來自於掌握資訊和努力 - 對不同選擇利弊仔細分析,再做出取捨。
建議:
- 走大路看似競爭多,實則越走越寬才是對大部分人最有利的選擇。
- 給自己多次決策的機會,不斷校準航向、調節速度,走向自己期待的目標。
- 擅長某件事,往往會越喜歡它
如何改變現狀? 一個人的現狀就是身處的環境和自我認知的產物,如果要有所改變,總得要有一個先改變。時間和精力有限,千萬得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所謂的突破,都是長久努力後才逐步打開某種限制。但突破後也不是一勞永逸,還需要再努力再突破,人生就是螺旋上升的過程。
爆發式成長:突破舊我、逆轉停滯困境的14堂底層思維課!
作者: 李栩然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3/07/05
ISBN:97862673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