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只是程式
時至今日,關於人類與人工智慧對立的主題已不足為奇,無論如何藉此題材發想劇本,總都有冷飯重炒之嫌疑。但《A.I.創世者》不但又是以人機大戰為故事架構,甚至預告片中的每一幀畫面,都像是向近幾十年的經典科幻電影借鏡而來,放眼望去盡是《銀翼殺手》的賽博龐克、《星際大戰》的美術設計和《極樂世界》的機械造型。且若深究電影劇情,會發現本片連劇情本身也向許多經典的科幻電影學習。如《魔鬼終結者》般被人工智慧駕馭後末日時代、如《阿凡達》般的角色設定和帝國主義隱喻以及《現代啟示錄》般的越戰風格。而從中吸取眾多靈感的蓋瑞斯.愛德華,是否能融合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食材,料理成一道豐盛美味的佳餚呢?
說實話,《A.I.創世者》也許看上去令人食指大動,但全片內容可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其實本片的目的並非在以過去科幻作品為前提下,進行更多對AI可能性的探討或合理性的辯駁,反之,人工智慧在這部電影裡僅僅只有裝飾效果,《A.I.創世者》的核心真正聚焦在致力於消滅人工智慧的人類。它甚至不像《魔鬼終結者》那類的科幻作品警示我們人工智慧即將帶來的危機,本片在人工智慧和人類的角色設定顛覆了普遍科幻電影的正邪安排,假設前者習得了人類的感知能力,使得它們變得比人類更人性化,而後者則因對人工智慧的憎恨,在片中背負了反派角色的重任。
雖然劇情明顯受到經典科幻鉅作的影響,但導演蓋瑞斯.愛德華對世界觀建構的能力相當游刃有餘,不僅簡短的說明了衝突的始末與對立的觀點,創造了賽博龐克標配的東方元素,更藉由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和排斥,尤其是猶如「死星」般毀滅性武器的出現,諷刺了美國不惜一切代價的軍國與帝國主義。在這樣的架構下,《A.I.創世者》就透過代表人類的美軍軍官賈許亞和代表人工智慧的救世主阿飛兩位對立的角色,展開一場夾帶著偏見歧視、科幻遐想及心境轉變的公路冒險,兩人在片中擦出的火花本會十分觸動人心。
可惜的是,倉促的故事進行使這對人機組合嚴重缺乏情感張力,更導致賈許亞成為一位動機薄弱的主角,而阿飛則成為一具有語言能力的麥高芬。萊特我其實是個淚點很低的人,只要在適當的鋪陳過後安排催人淚下的橋段,輔以煽情的台詞和配樂,基本上要我在觀影時落淚並非難事。但《A.I.創世者》先是讓賈許亞在幾分鐘內從劊子手轉為阿飛的護花使者,再加上台詞陳腔濫調的雪上加霜,都讓導演在結尾處打的感情牌效果不彰,致使一切惟有隔靴搔癢般的尷尬,難以讓觀眾釋以同情並產生共鳴。
話雖如此,真的不得不讚揚《A.I.創世者》的視覺表現,若是忽略那通俗的敘事和扁平的角色,它仍是一場令科幻迷為之驚豔的視覺盛宴,畢竟在為觀眾提供引人入勝的故事背景和主要角色後,剩下需要填補的空洞都被導演千篇一律的科幻借鏡及華麗精緻的視覺場面搪塞。其中更藉末世科幻的描繪與大規模動作場面的調度,在近年動作類型及科幻題材的作品中取勝。有趣的是,《A.I.創世者》的製作成本僅有八千萬美金,且大多仰賴實景拍攝而非棚內綠幕,但最終成果居然比那些動輒上億美元的商業大片來得迷人。
很難想像這是利用Sony FX3拍出的畫面,Sony FX3幾乎是現代影像創作者想買就能買到、也買得起的數位相機。雖然畫面無法像高規格電影機那樣的細緻透徹,但做到基本的視覺呈現和影像敘事,這台價格實惠的相機搭配幾顆專業一些的電影鏡頭,對擅於視覺化的格雷格.弗萊瑟來說已綽綽有餘,還能為製作團隊在拍攝設備上省了一大筆費用。但遺憾的是,即便擁有極具詩意的視覺設計,這部電影自始至終仍未找到一種方法來中和平淡無奇的劇情。《A.I.創世者》終究是一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作品,用再多精妙絕倫的視覺特效來補救都無濟於事。
總結來說,《A.I.創世者》這部電影處處可用「可惜」二字來評斷,導演蓋瑞斯.愛德華明顯不想再將人工智慧的議題老調重彈,試著引導電影往更廣的方向拓展,但野心過大加上其中有主角的故事要講,促使所有可能性都在這兩個小時內被蜻蜓點水帶過,稍微浪費了它精美的科幻包裝。但也不能說這部電影是完全失敗的作品,在這深陷創意危機的電影生態中,《A.I.創世者》的IP原創性相當值得鼓勵,且在商業大片的特效品質讓觀眾飽受折磨後,居然能以極低的成本創造震撼人心的效果,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在好萊塢這陣子極度抗拒AI的情況下,這部電影雖然不避諱闡述人工智慧帶來的種種危機,但它也多次提到了人工智慧與人類具有同等甚至具備比人類更多的作用和價值,試圖利用不一樣的敘事視角,建立起人機和平共處的可能性,進一步影響社會對人工智慧充滿敵意的眼光。但電影最終沒有總結出合乎邏輯的論點使觀眾信服,點出了值得深思問題卻沒有提供解答,好像撒了一張大網卻不知道如何收回,讓《A.I.創世者》原有許多能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或發人省思的橋段,最後都因為劇情的推動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