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位日本人本田直之出版了一本「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當年看了這本書,沒想到十年之後,自己意外的也實踐起,屬於自己的北歐式自由生活。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目前生活方式與書中相吻合的部分,也提出部分與書中不同的觀點以及生活模式,暫且就稱呼我的方式叫做「北歐式宜居生活」吧~讓大家也能依照自身的狀況,思考如何能建立起自己的「北歐式自由生活」。
PS:用宜居來表示移居,是想表達一種離開首都的主流生活,在其他地方建構起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宜也表示,適宜、宜人、宜蘭的意思。
書中分享以下幾個觀點
一 、工作在都市,生活在鄉間的「雙城市生活」
二、利用科技之便,做一個不受空間限制的「游牧上班族」
三、「Less is more」的價值觀,想要自由生活必須改變以及放棄的事情
四、尋找新的生活模式
作者當時看到的問題是,富裕的日本人過的很不快樂(過了十年似乎也不算很富裕了),在2023 全球幸福指數排名中,日本排名47,台灣表現還不錯,排名27。因此他想探討,為什麼前十名的北歐國家人民這麼快樂,他歸納出幾個可以調整的方向,來讓我們更能感受到幸福感。
這個觀點套用到台灣來看的話,會讓人們感受到都市壓力的,就是龐大的生活成本、居住成本以及工作壓力、生活節奏快速。在台灣生活跳不出高房價的話題,特別是雙北市的高居住成本,也經常是各大媒體爭相分析的報導重點。
一般人常識認為,我要買一間自住房,一定要在大城市裡面,附近要有捷運,最好是學區房,鄰近要有醫院,生活便利,這樣才能保值、增值。作者提出,聽到這種「常識性」的論點,請試著懷疑它,這種觀點或許是一種選項,但不是唯一,它是一種過去的價值觀,不一定容易獲得幸福。
作者提出的另一種想法,工作可以在大城市,也許是租間公寓,週末住在可以充實自我生活的地方,例如鄉間。以前覺得,在哪裡工作就住在哪裡是理所當然的事,對作者來說「居住環境」是否有可以「體驗生活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幸福感較高的北歐國家更是重視居住本身這件事。
對於移居宜蘭的我們來說,正好就過著,工作在大城市,居住在外縣市的生活,宜蘭有許多可以體驗生活的大自然以及戶外活動,即使沒有在大城市租房,兩個城市的通勤距離也讓我們過著北歐式的自由生活。
延伸閱讀:
搬來宜蘭一年多,分享我的宜居小日子
另外,這也是我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難道人生只有一種選項,大家要走的路都是同一條?這是不合理的吧,作者也提出應該要懷疑一般常識性的思考,每個人的價值觀、手上的資源、個性與理想各不相同,但卻被同樣的觀點綁住。
大部分的人認為,人生應該要走這樣的模式:讀好書-進好學校-進大公司-在大都市買房-投資理財,彷彿這樣的模式才是完美人生。這邊我想強調,它是一種選項,但不應該是唯一,每個人的人生軌跡應該都要自己客製化為屬於自己版本,而這位作者和我想的恰好相同。
這個觀點,意外的在2020年疫情開始的時候,席捲全球,許多行業因為疫情開始WFH(Work From Home),實踐起不受空間限制的遊牧上班族。雖然疫情過後,我跟G先生的工作還是需要回到辦公室上班(公司要求),但有些狀態的確改變了,大部分問題可以遠端處理,偶爾需要加班的狀況,不需要回到辦公室才能進行,自然就不需要擔心,臨時需要跑回辦公室的狀況,讓實踐雙城市生活的情況變得更加有可能。
另一種思考的角度是「職業」,以前只有兩種工作模式,自行創業以及當上班族。拜現在網路之賜,各種行業竄起,二十年前根本沒有什麼網紅、自媒體…等新興行業,現在可以靠網路賺錢的方式多了非常多,創業也不限制地點一定要在哪裡,甚至你的客戶是在全世界。「工作」早就不是綁住居住地點那麼理所當然的理由了。
對大家來說也許更熟悉的觀念叫做「極簡主義」。以前物質生活匱乏,擁有一件物品相當不易,現在不同了,大部分的人是心靈匱乏。作者提到
1970~1980年代,賺錢+買東西=幸福
2000年以後,擁有時間+生活充足=幸福
思考生活的本質,什麼才是快樂的事情。金錢和時間有時候是互斥的資源,想要賺更多的錢買東西,犧牲自己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犧牲體驗生活的時間、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這是對的事情嗎 ? 真的能讓自己幸福嗎 ? 當你基本生活已不成問題之後,如何生活,就是你自己的選擇。Your Money or your Life這本書(中譯 : 要錢還是要命) 就是在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被消費主義至上影響,為了更多的消費,賺更多的錢,犧牲時間,卻越來越多人沒有感覺到幸福感,甚至更多的匱乏感跟空虛接踵出現,這是我們應該要留意到的陷阱。
打開社群媒體,電視影劇,所有的內容都在宣導一個觀念,東西買越多越好,廣告告訴你,你若不趕快用擁有這個,你的生活就會少了什麼。出國旅遊,大家曬的是一堆戰利品,曾經我也是這樣的消費模式,只要有噱頭的新產品,不管家裡是否有相同的東西,大家還是瘋狂的搶購,彷彿只要不消費,就跟不上主流的生活。
當你回頭來看,家裡的空間已經被過多的物品佔據了生活,購買新物品的滿足感,新鮮感的期限越來越短,取而代之心裡仍有許多的匱乏感,總是覺的不夠,你發現這個現像了嗎? 另一本書,英國作家鮑曼寫的「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對現代消費主義做了很深入的探討,點出目前的社會現象與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也可以看看這本書。
回到這篇主題,在幸福感較高的北歐國家,擁有更多物品不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他們更希望的是是家人健康,有更多的體驗,發揮自己的能力,時間可以自己安排等等…,這些都能提高更多的幸福感。
對我自己來說,沒有過多慾望,不購買過多的物品,不追求名牌生活,有幾個好處:
捨棄過多慾望、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快樂的生活模式,才是最重要的事
跟大家分享搬來一年多後,家裡的東西沒有增加太多物品,幾乎是維持剛搬來的狀況,來看兩張before and after的照片:
做自己喜歡的事,不一定把它當工作,而是不計成果與利益,單純的喜歡去做(就像我現在寫文章),如果剛好能夠發展成職業很好,沒有的話也很不錯,試著感受沈浸在做自己喜愛的事所產生的心流,從中獲取成就感以及幸福感。
過著雙城市生活,或是到國外工作,體驗人生都是很棒的選項,也是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生活的樣貌很多,你可以儘量去嘗試。
另外作者沒提到的,而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做「利他」的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行善。已經很多實驗證明,幫助別人,獲得最多的快樂。而受益最多的也是自己。快樂醫學也提到 :
利他=快樂=健康
尋找新的生活模式,是讓我們擺脫傳統的價值觀,去體驗人生有不同的可能,幫助你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最後幫大家總結三個重點
少一點物慾,發揮一些創意,擁抱幸福生活
喜歡我的北歐式宜居生活嗎?希望也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若喜歡我的文章也可以閱讀我移居宜蘭-台北兩地通勤的專題
島內移民真的可以 - 文章列表|方格子 vocus
歡迎您~😊來我的FB粉專追蹤宜蘭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