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今年4月18日在社團發文時,TLT約在104元,
今日發文為11月2日,TLT在85元,跌了18%。
正2當時為117.15,
今日發文(11/12)為127.85,漲了10元。
前言:
由於正2雜談已經慢慢發展成獨立的系列文
因此建立專區放置正2雜談系列文章
在搬動整理舊文的時候,
如果有一些新的東西,
也會一併更新上去。
正2雜談系列文專區:
以下正文:
另外,股債負相關、股債配置、
股債再平衡,確實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作法,
但我不再買債的原因:
簡單分析及分享:
一、總經發生質變:
股債負相關在疫情→無限QE→暴力升息→通膨爆表→暴力升息→打壓通膨→升息末段→後疫情新時代,
總體經濟環境及升降息變化、通膨CPI等,
似乎已經發生質變,
與過去不同了,
我個人認為是已經打破了傳統的負相關,
似乎無法再以常理看待,
搞不好FED又來搞個事,
或是又發生重大事件,
這負相關恐怕又要改變。
特別是2022年的股債雙殺,
讓我覺得持債也沒比較好。
前陣子的矽谷銀行SVB倒閉,
就是買了太多債,結果2022年債大跌,
導致銀行的債券價值大跌,進而倒閉。
二、長期累積總報酬不滿意:
股債配置的績效,因為負相關,及總波動低,
長期總績效似乎還好,有人已經推算過,
有興趣的可自己去查。我這邊就不獻醜。
三、願承受波動:
以長期持有而言,只要長持股,
甚至是長持正2,中間的波動能忍受,
累積總報酬就能勝過股債配置,
也不必搞那麼複雜,
怕熱就不要進廚房,
害怕波動就不要買高波動商品。
四、資金面:
股債配置是大規模法人在做,
比如你有100萬,60萬股,40萬債,
請問做配置有何意義?
是否要再平衡?是否要依年齡重新配置?
40歲就60萬股,40萬債;
50歲就50萬股,50萬債,
請問這麼小資金的再平衡或配置有何意義?
又不是3000萬股,1000萬債;
或是2億股,5000萬債,
資金規模小,直接全部衝高波動高報酬即可,
小規模的配置似乎不具特別用處。
五、升降息循環框架侷限,債券資本利得有限:
2022年第4季起,指數落底,
走了大約2季的多頭,
大盤收復約3000點,
此時全力衝指數就好,
債也在底部,
很多人像投資網紅、投信等都開始介紹債券ETF,
包含公司債、美國公債等,
比如最有名的00679B,
是我第1檔買進的債券ETF,
我當時的持有成本是36元,
季配息真的香,
但波動不大,
看那精美的月線(如圖),
在2020年的3月,
疫情最恐慌的時候,
飆到54元,
當時覺得很不錯啊,
雖然手上指數ETF大跌,
但債券帳上資本利得不錯,
股跌,債漲,
有起到保護作用,
當時我感覺到我學的股債配置成功了。
可是時隔一個月,
2020年4月,
00679B卻一路下跌,
從50→40→30,
2年間債券竟然能從最高點跌40%。
2021年大多頭,
股都不知漲到那裡去了,
債在還慢慢跌。
若是買在50元,
以它每年配1元左右,
現在約32元,
不知道要配息幾年才回本。
當然升息末端,
接續降息循環,
債券會再漲,
可是利率是循環的,
升息後降息,
降息後升息,
假設00679B能重回45元,
那得降息到什麼程度?
假設未來再發生黑天鵝或重大事件,
FED就是使出QE及降息,
降息完又要升息,
屆時債券又免不了一陣殺聲,
00679B就是在30~50之間遊走,
債券就是受利率影響,
資本利得侷限在升降息的框架之中,
你要債券穩定配息OK,
但你要它給你高資本利得是不容易。
正2在2020年疫情跌到30元,
之後漲到140元,
現在約117元,
但你要00679b從30元漲到100元,
我想是不容易。
因為債券資本利得有限,
即使因降息或重大利空讓債券上漲,
升息循環又會讓債券跌,甚至是崩跌。
公司債ETF、美債ETF等,
我以前都買過,波動不大。
就是吃一個穩定配息及波動低。
但是2022年指數落底,
2023年升息末端,
景氣連續藍燈,未來景氣復甦,
指數若開始恢復元氣,
那麼純股,應該會勝過債。
因此不買債,買正2。
以上就是分上、中、下篇分享,
有點太長啦,
正2跟股債配置,
純屬個人看法,
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