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陳明章「撼山河撼向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昨天晚上應好朋友之邀,參加他為公司同仁包場觀賞的紀錄片「撼山河撼向世界」,正式上映時間是11月17日,據林正盛導演表示,昨晚這場是第一場商業性放映。

這部記錄片大概可以算是今年以來看過最好看的電影了,首先是主角陳明章本人的故事就很精彩,他也算是非常真誠有趣的人,更難得的是,導演林正盛與陳明章是住上下樓的鄰居,不是我下樓,就是你上樓,兩人經常一起喝酒聊天。

其實林正盛導演本人就很精彩,這樣的兩個人湊在一起,真是絕配,也因為兩個人的相知相交,這部紀錄片的觀點與視角,就更令人驚艷了。

邀請我的好朋友羅綸有在Line上寫下他的感想:「陳明章這個人是個奇妙的組合,他踽踽獨行的步伐,踉蹌潦倒,又有種不協調的自信;自由到令人嫉妒,自在到近乎邋遢;他的音樂可以完全孤芳自賞,也可以掏人心肺;既是個獨行者,又是振臂呼喊起義的將軍。」

2013年1月曾在我主持的廣播節目裡訪問過他,當時節目曾與媒體合作,將訪坦內容以報紙全版的篇幅刊出,找出當時的紀錄,附在後面,這段陳明章的心願,在紀錄片最後也有提到。

李偉文專訪陳明章

(一)戀戀溫泉鄉,召喚靈魂那卡西

大正二年(民國二年),歷史的因緣,讓日本靜岡的伊豆山溫泉,在台北北投複製落地,東亞第一大溫泉公共浴場應運而生。此後半個多世紀,門樓、拱橋、石燈籠的日式庭園旅社,伴著溫泉、酒家菜和那卡西的異國融合情調,北投走入喧鬧富足的絕代風華。但民國六十八年政府一聲禁娼,溫泉鄉的酒香歌聲嘎然匿跡,北投的繁華金流,頓成老一輩的青春追憶。

音樂人奔走 啟動那卡西元年

昔日的公共浴場,現已變身為「溫泉博物館」。今年,正值溫泉博物館興建一百周年,不忍台灣本土音樂失傳,為追憶當年溫泉路的樂聲歌聲歡笑聲,勇奪國內外無數大獎的音樂人陳明章,在本報和寰宇電台合作之《新故鄉動員令》專訪中,宣布他將告別舞台,投入長達十年的「那卡西」文藝復興運動,定位今年為「那卡西元年」,希望大家穿上阿哥哥服,來北投泡溫泉、吃酒家菜、唱那卡西!

民國四十五年,陳明章在北投出生,六0年代起,台灣本土音樂劇邁向輝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陳明章家附近的菜市場,有三百六十五天在演野台戲;從小絲竹繚繞,從隔壁旅館的那卡西,到南北管、歌仔戲、布袋戲,甚至媽媽隨口哼唱的台灣歌謠,開展陳明章的音樂啟蒙。曾幾何時,這些在地音樂都不見了。

追憶繁華時 那卡西團破千家

「北投這個音樂之都之於台灣,如同奧地利的維也納。」陳明章說,很幸運的,他的音樂不是來自書本,全是耳濡目染,生活教他的。歷經野台戲、南北管和台灣歌謠的洗禮,國中開始,他和同為音樂人的鄰居李宗盛每天鬼混學吉他、組樂團、唱那卡西和東洋歌曲,當年的北投有一千多團那卡西,大多做日本、美國客生意,以三人那卡西團為例,表演鐘點費一小時高達六百元,當時公務人員月薪才三千元,頂尖消費水準和待遇豐厚可見一斑。

源自日文「流し」的那卡西,意指流動式走唱表演,演唱沒有舞台,如流水般移動,演者和觀眾自然形成一個隨興的互動氛圍,「就是Live Band!」陳明章形容,從二人到五人組合,有個小女生主唱或翻譜,客人要聽什麼就伴奏什麼,最早樂器是手風琴、薩克斯風、吉他和鼓;回溯歷史場景,好比宋明元朝的青樓走唱,彈琵琶、拉胡琴、唱唱小曲,「但那卡西的不同,在於只幫你伴奏,你才是主角!那就是現代版真人版的卡拉OK啦,更厲害是還會自動幫你降Key……」

厚實軟實力 打開觀光新出路

見證北投半世紀興衰,陳明章感慨,六、七0年代沒落後,台灣經濟走向代工延續至今,但下一代要靠什麼活?社會共識已走向反核廢核,不可能再走高汙染產業,台灣找出路一定要靠軟性文化和無形資產,「核心價值就是,你想要帶給人家什麼樣的感動?」

台北雙城的北投、淡水很像,居觀光最有利的地位,從陽明山到金山,有全世界頂級溫泉,可近觀火山口,現在雖然大陸客爆滿,但特色是什麼?不能很無趣讓人家泡完溫泉吃完酒家就走了。日本有能劇,而北投的文化資產,就是可以唱歌跳舞,舒服慢活親切,又可談情說愛的「那卡西」。

本土化愈深 更易走向國際化

廿歲聽到陳達的恆春之歌後,陳明章放棄所有古典、民謠吉他,尋找屬於台灣的音樂。卅年來,他尋遍台灣土地孕出的「大師」,向李天祿拜師、到恆春學月琴、去宜蘭唱歌仔戲、學南北管,四年前全力投入月琴教學,開辦「月琴民謠祭」,「唯有本土化愈深,才可能走向國際化!」光複製沒有用的,韓國少女時代明年還在嗎?我們要創造經典、更要留下經典。

過去,那卡西是在小房間唱給客人聽;現在,陳明章要在大廣場辦那卡西草地音樂節。他期待會樂器唱歌的都來報名,穿上貓王、阿哥哥襯衫、膨膨裙來,「老人家回味青春,中年人追憶童年,年輕人來聽老歌,共同找回那卡西古早味!」

 

(二)音樂搖籃之都 屢出奇葩

每回朋友聚會必唱「呼搭拉」(《流浪到淡水》歌詞)的主持人李偉文,和陳明章追憶起兒時北投,不免靦腆的說,「那年代北投是高消費場合,你是耳濡目染,但我小時候卻不敢走進去,因為那裡是『風景文化區』……」陳明章聽了哈哈哈大笑三聲,「你還沒『長大』就對了?也是啦,少年仔不宜啦。」

每個人都有故鄉,有的在遙遠的他方,有的在心底深處,對陳明章而言,這個又遠又近的地方,全是北投。從小和鄰居李宗盛玩,兩人一起聽那卡西、唱西洋歌,「他家是送開瓦斯的,常常十六公斤瓦斯桶一扛就扛上五樓,體力比我還厲害,我家開銀樓,我比較好命。」長大後兩人曾組過木吉他合唱團,分道揚鑣後音樂成就各自斐然,全在北投音樂搖籃之都醞釀。

陳明章說,放棄西洋音樂後的他,走上台灣音樂尋根之路,之後連調弦都完全不一樣了,他把兩支月琴變成吉他、兩支三弦琴變成三弦吉他、兩支琵琶變成南管吉他,連布農族的八部合聲都成了海洋吉他,直讓老外驚艷不已,「我完全脫離西方音樂的平均律、準確,講求的是氣動、力道、不平均律。」

他定義台灣是「樂句民族」:音樂會跟著句子走,只要管呼吸,不用管拍子,講一句唱一句,如同南北管的野台戲,樂師跟著主唱在伴奏,有時三拍五拍,有時十三拍,每句拍數不同,但最終自會重複循環,這就是「樂句」。陳明章為侯孝賢《戲夢人生》電影配樂,一九九三年拿下比利時法蘭德斯最佳配樂獎,就是以「樂句」旋律完成。

陳明章尋找台灣音樂,頓悟出一個「極致自由」的哲學之道:土地產生了音樂後,唱歌就自然地跟著呼吸,唯有最厲害的人,才能忘記拍子的存在,你走路和呼吸會想打拍子嗎?「人類回歸到最後就是自由,而只有自由到極點,才能夠產生叛逆、產出創新,才能和師父教的有所不同,進而走出自己的路!」

 

(三)時間是最好的老師 別怕「速時文化」

花了八個月時間,陳明章以南管為《花漾》電影配樂,宣傳期卻突傳恆春民謠國寶朱丁順病逝消息,他難掩不捨哀傷。當初,正是朱丁順那一句「你哪擱嘸來,就學嘸了啊!」的叮嚀,開啟陳明章積極深研月琴之路。他鍥而不捨的追尋,正是朱丁順這等國寶級大師,在自己土地上累積的文化底蘊和音樂成熟度。

一輩子拜師學布袋戲、歌仔戲和南北管,學習月琴數十年,陳明章說,「我直到去年才在月琴上有所突破,領悟到了就過一關!」台灣本土音樂大師通常很會拉琴、很會彈,但卻不會教,而他從西方學到很多理論和技巧,花卅年時間終於解碼月琴達人陳達的技法,年輕人現在來學,門檻可能只要一年就會、兩年就可以畢業了。

陳明章說,泰斗級大師養成至少要到五、六十歲,義大利聲樂家帕華洛帝七十歲還在演唱,就好像老茶,作品和演奏的成熟度才會夠。年輕人應不急不燥,用時間去淬鍊,例如《戀戀風塵》電影配樂,他從一九九三年出版至今還在賣,幾乎每個時代大學生都會買;一九九六年為日本是枝裕和導演所譜的《幻之光》電影,至今還寄版稅給他。

網路時代,淺薄複製音樂常迅速爆紅。陳明章認為,偉大音樂要從在地出發、撫慰當地人,外人要看文化資產,拜訪莫札特故鄉,是因為莫札特在記憶裡讓人感動,西方史詩從土地孕育而生,文化經過時間淬鍊,他勉勵年輕人,不用害怕「速時文化」,勇於找出台灣的史詩。

 

(四)調弦轉聲 先鋒者變播種者

笑自己沒有好條件,又矮又長得像貢丸的陳明章,其實是個永遠跑得比別人快,始終走在時代尖端的先鋒者。

八0年代開始,從《戀戀風塵》電影配樂驚動影壇樂界,接著《下午的一齣戲》到《流浪到淡水》,陳明章的音樂創作,老早就是台灣傳奇。外人看他屢屢攀上高峰,但他卻反而選擇沉潛下一個自我追尋和本土深探,等再冒出頭發聲時,又是一個突破自由後的經典創新。

二0一0年,他成立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喊出「南恆春,北北投」,矢志十年內要把月琴推廣成台灣的國民樂器,讓北投成為北台灣的月琴鄉。不到兩年光景,向陳明章拜師的學生,從兩個變成一百多個,且成功打響每年九月登場的《月琴民謠祭》。

今年正逢溫泉博物館、北投公園一百周年,陳明章再拋願景,他要投注十年心力,掀起另一場戶外草地搖滾式的「那卡西文藝復興運動」,重新崛起北投古早味,再現六0年代風華。

對於自己的南管音樂創作,陳明章有個禪意的形容,「一個和聲的轉變,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但更貼近的寫照,無非是他的人生轉折。他感慨,台灣現在最缺的一件事就是「播種」,已經五、六十歲的他,該學以前拜師學藝的大師們開始播種了,「如果這十年,我推廣月琴和那卡西成功,讓台灣重回美麗島,就夠了,這就是我的剩餘價值。」

這首北投之歌,因為陳明章的調弦轉聲,增添了史詩的新樂章。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住在山裡面有二大好處,第一是空氣新鮮無汙染,這對飽受pm2.5威脅的都市人來說,是再貴的豪宅也無法取代的優點,第二個好處是安靜,可以聆聽天籟。     以前住在城市裡,習慣性的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音樂或節目,就只是用這些聲音隔絕屋外喧囂的車聲與噪音。     直到搬到山裡,才
人們群居於都市,遠離自然之後,逐漸變成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遲鈍又麻木的人,很多人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能力,以至於無法從大自然那裏得到啟示與喜悅。   記得在近三十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尚在構思籌備中時,我們這些當年三十多歲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上班族,與一群二十多歲在國外出生的ABC,一起在初春的思源埡
在一百多年前從美國開始的自然保育思潮,甚至最早的「自然解說員」這個名詞,都是由學文學的人創造出來的。透過這些文人及藝術家,把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和經驗透過生動的筆觸,感人的文字,介紹給民眾,引領了更多人去接近自然,以至於被感動後獻身於自然保育運動。       因此,我深深覺得,自然科學以及生態保育
因為現代人外食的比率太高,所以很難吃到國民健康局推動的口號「天天五蔬果、健康帶著走」,其實這裡的五份蔬果是指學齡前兒童,對成長中的青少年與成年人,則應該是九蔬果,也就是五份蔬菜、四份水果。     一份蔬菜的量,大概是一碗生菜或半碗煮熟的菜,一份水果則是指一個女生的拳頭大小或一碗水果切片。說實在,
歷經數十年參與各種活動的觀察,發現一個活動中,所有完美細節的總和,不等於完美的整體,有時候會多很多,有時候會少很多。 那些多出來或少掉的東西,只存在每個參與者現場所激發出來的能量,很難在事前活動細節的規劃或事後分析討論中呈現,因此一個完美活動的產生,無法只是單純透過不斷排練確保執行不要出差錯就能達
 常常會覺得,養兒育女的秘訣,根本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因為對別的孩子有用的,對自己的孩子也許完全沒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用的,搞不好過沒多久卻又沒有效果了。     可是假如真是如此,那麼為什麼我還是不斷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書市也有數不清的教養書呢?我想,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是有些基本的原理原則是共通
住在山裡面有二大好處,第一是空氣新鮮無汙染,這對飽受pm2.5威脅的都市人來說,是再貴的豪宅也無法取代的優點,第二個好處是安靜,可以聆聽天籟。     以前住在城市裡,習慣性的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音樂或節目,就只是用這些聲音隔絕屋外喧囂的車聲與噪音。     直到搬到山裡,才
人們群居於都市,遠離自然之後,逐漸變成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遲鈍又麻木的人,很多人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能力,以至於無法從大自然那裏得到啟示與喜悅。   記得在近三十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尚在構思籌備中時,我們這些當年三十多歲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上班族,與一群二十多歲在國外出生的ABC,一起在初春的思源埡
在一百多年前從美國開始的自然保育思潮,甚至最早的「自然解說員」這個名詞,都是由學文學的人創造出來的。透過這些文人及藝術家,把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和經驗透過生動的筆觸,感人的文字,介紹給民眾,引領了更多人去接近自然,以至於被感動後獻身於自然保育運動。       因此,我深深覺得,自然科學以及生態保育
因為現代人外食的比率太高,所以很難吃到國民健康局推動的口號「天天五蔬果、健康帶著走」,其實這裡的五份蔬果是指學齡前兒童,對成長中的青少年與成年人,則應該是九蔬果,也就是五份蔬菜、四份水果。     一份蔬菜的量,大概是一碗生菜或半碗煮熟的菜,一份水果則是指一個女生的拳頭大小或一碗水果切片。說實在,
歷經數十年參與各種活動的觀察,發現一個活動中,所有完美細節的總和,不等於完美的整體,有時候會多很多,有時候會少很多。 那些多出來或少掉的東西,只存在每個參與者現場所激發出來的能量,很難在事前活動細節的規劃或事後分析討論中呈現,因此一個完美活動的產生,無法只是單純透過不斷排練確保執行不要出差錯就能達
 常常會覺得,養兒育女的秘訣,根本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因為對別的孩子有用的,對自己的孩子也許完全沒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用的,搞不好過沒多久卻又沒有效果了。     可是假如真是如此,那麼為什麼我還是不斷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書市也有數不清的教養書呢?我想,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是有些基本的原理原則是共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隆田ChaCha位於臺南隆田火車站旁,是一個融合產業歷史與當代藝術的教育園區。自2022年開幕以來,園區內保存了豐富的產業遺跡,包括鐵道、考古中心及互動展覽,讓遊客可以透過沉浸式體驗理解嘉南大圳的文化意義。
剛才,收到江冠明兄攝製都蘭灣風光的影片,在這部短影片中,優雅的配樂回流其間,給予觀者在眼界和聽覺的享受,就我看來,這部影片不愧是出自資深紀錄片導演的英才之作。   當然,在此,更需要提及的是,他隻身來到台東拚創事業的歷程,「……十幾年前落腳海岸邊,創立PASA廚房,成立民宿……」,我認為這個帶有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綠光劇團的「台灣文學劇場」,一直是我的心頭好,去年改編小說家鄭清文的作品《清明時節》,尤其難忘金鐘視帝游安順的演出。游安順飾演看似內斂的已婚中年男子,實則內心藏著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當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責任,也無法一輩子在美夢之中,選擇讓自己消融在自造的岩漿之中再無法返還。游安順的精彩,在於明明不是
Thumbnail
竟一直忘了來宣傳一下:幾位朋友會參加本周日2024/4/21周日下午14:30在台南文化中心的音樂會演出,歡迎參加。演出者有國際知名的鋼琴家陳瑞斌和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 陳瑞斌是台灣出身最酷的鋼琴家,沒有之一。我聽過他很多場次,他的神奇個人魅力,強大氣場,在音樂廳裡,總令爆滿的聽眾感動莫名。
Thumbnail
齣戲訴說著那卡西年代的故事,自然需要大量那卡西的音樂元素,但音樂劇本身的音樂,又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華麗與絕對精準,這與那卡西的精神及音樂形象是相違背的。基本上我常會形容那卡西的演藝,是台灣在地化的爵士樂精神,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陳輝龍是臺灣的村上春樹,以愛為動力,寫下溫柔的音樂小說。他在海港高雄經營爵士唱片行WiJazz Records,並翻譯介紹《給妮卡的三個願望》,傳達愛的力量。書將於2月22日起在全省各大實體書店和網路上販售。
Thumbnail
期待透過導演的分享,能夠讓大家對於《台灣佛教淨土先行者:李炳南居士》這部紀錄片,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隆田ChaCha位於臺南隆田火車站旁,是一個融合產業歷史與當代藝術的教育園區。自2022年開幕以來,園區內保存了豐富的產業遺跡,包括鐵道、考古中心及互動展覽,讓遊客可以透過沉浸式體驗理解嘉南大圳的文化意義。
剛才,收到江冠明兄攝製都蘭灣風光的影片,在這部短影片中,優雅的配樂回流其間,給予觀者在眼界和聽覺的享受,就我看來,這部影片不愧是出自資深紀錄片導演的英才之作。   當然,在此,更需要提及的是,他隻身來到台東拚創事業的歷程,「……十幾年前落腳海岸邊,創立PASA廚房,成立民宿……」,我認為這個帶有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綠光劇團的「台灣文學劇場」,一直是我的心頭好,去年改編小說家鄭清文的作品《清明時節》,尤其難忘金鐘視帝游安順的演出。游安順飾演看似內斂的已婚中年男子,實則內心藏著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當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責任,也無法一輩子在美夢之中,選擇讓自己消融在自造的岩漿之中再無法返還。游安順的精彩,在於明明不是
Thumbnail
竟一直忘了來宣傳一下:幾位朋友會參加本周日2024/4/21周日下午14:30在台南文化中心的音樂會演出,歡迎參加。演出者有國際知名的鋼琴家陳瑞斌和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 陳瑞斌是台灣出身最酷的鋼琴家,沒有之一。我聽過他很多場次,他的神奇個人魅力,強大氣場,在音樂廳裡,總令爆滿的聽眾感動莫名。
Thumbnail
齣戲訴說著那卡西年代的故事,自然需要大量那卡西的音樂元素,但音樂劇本身的音樂,又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華麗與絕對精準,這與那卡西的精神及音樂形象是相違背的。基本上我常會形容那卡西的演藝,是台灣在地化的爵士樂精神,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陳輝龍是臺灣的村上春樹,以愛為動力,寫下溫柔的音樂小說。他在海港高雄經營爵士唱片行WiJazz Records,並翻譯介紹《給妮卡的三個願望》,傳達愛的力量。書將於2月22日起在全省各大實體書店和網路上販售。
Thumbnail
期待透過導演的分享,能夠讓大家對於《台灣佛教淨土先行者:李炳南居士》這部紀錄片,有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