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人工作之內涵
‧教育、輔導、諮商、心理治療的異同。《圖解助人歷程與技巧》P3的圖表
如果能夠有知能判別是否可以接這個個案,如果可以就接,如果不能就是找督導聊自己在晤談中所遇到的困境,進而來接住這個孩子。有時候當學生處於情緒很滿時,輔導者要讓他說、舒緩他的情緒,會讓學生先去說出自己覺得很不愉快的事情,因為現在的學生詞彙量其實不多,有時候很難去表達,讓他先說說事情、也可以表達自己的委屈,或是抱著諮商室的娃娃大哭,甚至是拿起畫筆在白紙上面畫下自己的情緒或事情,也可以使用情緒牌卡,去查核自己的情緒。
‧情緒健康宣洩的方法:運動、寫做、創造性表達、談話、正念冥想、音樂和冥想、哭泣、專注於呼吸、接觸大自然、進行自我照顧、物理宣洩(較不推薦)。
二、助人工作的催化面
1面對處於情緒傷痛的個案,助人者可以提供支持與情緒釋放。
2協助個案為人生方向做決定。
3回饋個案的人際互動模式。
4重新養育/矯正性經驗,提供一個健康、沒有傷害的關係。
5個案學習到有效的生活技能以及發現自己的潛能。
6處理個案「存在」的問題:我是誰?活著的意義?人生的目標?
7教導個案發揮自己的功能。
案例:個案會去為很多同學做事情(討好型人格),面對個案敘述,要如何回饋個案的人際互動模式?
個案會說看到老師很辛苦想要表示感謝,會去準備麵包、倒水給老師等,也會去關心同學,幫助同學做很多事情。看到很多是家人的部分也會如此,從小到大自己都是這樣。但是不喜歡家裡面管很多,補習完想趕快休息,但是家人要她喝雞湯。
輔導者:那你會怎麼對待自己?因為你都在為他人付出,那時間都在別人身上,你自己的時間呢?
輔導者:在晤談的過程中,都有看到你很細心去幫助他人。(讓個案發現自己被看見)我很謝謝你的關心和照顧,我也希望你可以好好照顧自己。
案例:個案會去為很多同學做事情(討好型人格),面對個案敘述,要如何回饋個案的人際互動模式?
如果今天是負向,要如何說?
輔導者:我們已經晤談多次,覺得關係蠻好,你也很信心觀察去幫助人,但老師有關注到你的人際上有一點狀況,也有同學跟我說你的細心和觀察,去幫助他人,但是造成他很大的壓力,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三、助人工作的潛在問題
1當我們提供足夠的釋放,會讓個案處在一個適應不良的情境或關係中。
2讓個案過多的依賴。
3助人者灌注個人或社會的價值觀。
案例:當個案在我們這裡充能,在回去面對家暴,結果下一次被打又在來晤談(這樣的情況?
案例:當學生在我們這邊晤談三年,我們都能同理個案,但是個案卻沒有要去解決人際關係(這樣的情況?
四、成為助人者的原因
‧健康的誘因
1樂於助人、利他
2有傾聽支持他人的天賦
3與相同目標的人
4想讓社會改變
‧你呢?
‧不健康的誘因
1解救者、給建議的智者
2發展自己的人際需求:現實生活中不敢與人靠近,透過助人時可以安全地建立關係
3有人比我還悲慘;我比其他人還優秀
五、人們何時會求助?
‧求助的原因
1還願意相信他人
2痛苦、求助的困難
當痛苦大過求助的困難時,學生會主動來輔導室尋求支援,完全不怕被標籤,也想要解決問題(痛苦)。如果害怕自己在教室裡面失控,就會先來輔導室求助。
‧不敢求助的原因
1自己很差勁、脆弱
2沒有人了解自己
3不知道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標籤自己
六、增加學生求助動機
1承接個案的感受與情緒
2五分鐘就好戰術
3好的經驗:看見與回饋個案
4運用小物:桌遊、餅乾小點心、飲料
5走道輔導策略(走道上遇到同學,詢問學生現況,大概約五分鐘,詢問是否有時間來輔導室)
6好奇詢問:讓個案多說自己的故事
7轉介其他單位
8輔導教師的態度
七、探索階段
1建立支持與發展治療性關係
2鼓勵個案多說自己的故事
3鼓勵個案探索想法和感覺
4從個案的觀點了解個案
八、諮商歷程
階段一、建立工作關係
階段二、評估與定義問題
階段三、確定與設立目標
階段四、選擇與開啟介入方式
階段五、計劃處遇方式、進入結束與追蹤
九、專注與傾聽:停、看、聽(《圖解助人歷程與技巧》P47、P49)
1專注投入此時此刻,心理準備
2非語言訊息
3專心用心不打岔,讓他好好說話,聽出他的需求(陪伴、同盟、找方法、解決、找資源)
十、大家來找碴
分成三組進行大家來找碴,大家出門去外面進行十樣變裝,在回到教室讓大家看看有哪裡不一樣,從中學習觀察有什麼不一樣,練習分工合作。有時候很難破冰,既然如此有時候只是頭髮變化一點都是可以破冰的方法。
十一、 重覆語句
在練習A說B重覆C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感受到A說話的情緒,當B重覆時帶著A的情緒時,就比較容易讓A持續說下去。
十二、替身練習(ABC都是個案的替身)
A:觀察個案的非語言訊息(表情、語氣、肢體動作)
B:觀察個案的想法、信念(比如:很在乎的事情(換句話說))
C:揣摩個案的情緒
輔導者: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會有什麼感受?(延伸)
實作過程:我在晤談過程中擔任個案的B,這時候我是個案,所以用個案的語言去陳述。「我有自己對於教學的要求,因此造成公私時間無法區隔,導致生活品質變差。」
十三、在晤談過程中的NG(《圖解助人歷程與技巧》P50-53)
‧不要探問細節
‧令人分心的非口語行為
天氣乾皮膚癢就會想要抓、頭很癢就很想抓,都會讓個案分心。
‧中斷當事人談話
‧作筆記
‧不要批評,個案希望有人傾聽
‧觸碰
‧只講抽象的內容(比如:我幫朋友,但是我覺得幫太多,所以我就……)
如果只問個案感覺、情緒,就會變成用概念講概念。這會出現在比較常思考的人或是高知識份子身上。所以要練習當個案講情緒就讓個案說事件或是想法;而個案說事件就來詢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