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輪: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31022課程筆記

一、自覺輪簡介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具有內在力量、改變意願和看重自己(薩提爾提到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一切的成長和改變才會自然發生。明白此時此刻是重要的,讓個人知道所處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狀態,從過程中發生並帶著愛和欣賞看待自己所有的一切。

  自覺輪可以幫助個案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官訊息、情緒、想法、期待與行動,透過此方法傳達訊息表達具體明確,增進雙方互相瞭解。

二、認識自覺輪

‧自覺輪:五官資訊、想法、感覺、需求、行動。

  五個範疇:知覺、想法、感受、需求與行動,每部分各自獨立,但也與其他部分互動,即使個案未覺察到,他也在個案經驗中呈現,當我們注意到並妥善使用時,這五部分的訊息將變得有價值。

‧五官資訊引發的觸動:一個在美國求學的學子,有一天,室友煮了香噴噴的滷肉飯請他吃,香味、飯粒、滷汁,想到了在台灣生病的媽媽,嘗了一口,發現很像媽媽煮的,流淚想到自己人在異鄉,無法陪伴生病的母親、無法回去(飛機票的費用不夠、現在又處於要段考的時間,如果離開,付出的努力都化為烏有),讓自己覺得自己很不孝順,雖然有請姊姊代勞。

  理論就像是我們的工具箱,從裡面找到我們現在所需要的,物品有一些會重疊,只是某些工具箱有多出什麼,但一定有一些共通性。但都是要用來解決人的問題,工具箱沒有誰好誰壞,當然還包含用的人是誰,都有適合自己的工具箱,有沒有效還是自己使用後,對方的洞察和啟發。

(一)知覺:感官資訊(觀察、描述、例證、事實或數據)

  如: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摸到的,訊息刺激個人內外在知覺,也因此引發不同想法和反應,叢入常生活中呈現的都是感官所收集的各式資訊。

(二)想法:信念期待

  想法會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他人與情況。個人信念促成想法,經過邏輯、分析及理性評估轉成結論。即便可能不盡合理,當事件發生時,個人信念、解釋、期望解釋重要一環。

(三)感受:情緒反應

  即便是類似的情緒,也會有強弱之別,身體有時候會記錄我們的情緒,情緒會影響身體健康,常常保持開心,很多的病症會消失,但是常常保持生氣憂傷,沒並也會生病。

‧同樣的圖像會帶給人不同的想法,其實就反應自己的內心。

‧同樣的圖像,我們轉一個方向看到的就會不一樣,我們無法改變環境,就只能  轉換自己的念頭。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順著山巒欣賞美,如果真的不喜歡,就要決定是否要放下?到另一座山是否會遇到一樣的問題?如果會自己還是需要去克服。

(四)需求:目標可望

  需求是個人對自我、他人及彼此關係的期望與目標,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但是需求使人有動機將精力投注在焦點目標上。需求又氛圍個人需求、他人需求及共同需求,如何平衡和滿足是人們共同的課題。

(五)行動:承諾計畫

  「行動」包含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行動。行動是個人外在的行為,是對感官資訊、想法、感受及期望的回應過程,未來行動是個人做承諾或覺定的重點,做不做、說不說,都是經過一連串抉擇和判斷。

三、運用自覺輪~對自己

  在表達過程中不使用曖昧模糊字眼,以「為自己說話」,也就是為自己說的話負責,而非使用「我們」、「每個人」、「有人」等這類模糊字眼。

‧聆聽一首歌的自覺輪:趙雷的我記得

  雖然我們在不同的輪迴中相遇,緣分是永遠不斷的,但是我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不同的。整首歌未出現自己寫給過世的母親,但是裡面其實有隱晦提到來抱抱我的那是作者自己的情緒和感情,渴望媽媽如果能夠再來抱抱我。擁抱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肢體動作,透過擁抱可以給人快樂、溫暖、安定感,但是我們自己的父母就是傳統父母,與孩子們之間保持了一個很大的距離。

  我一開始在聆聽這首歌時,有認真看歌詞,然後發現有很多花蓮的場景,裡面有很多天氣看起來應該很好,但是整個風格卻是偏向於灰藍色的冷色系,而作者很像是在喃喃自語,敘說自己的事情,一開始其實不太明白歌詞中重複出現抱抱我,是聽到老師說作者創作理念,就發現這應該是歌手在進行自我療癒。也有看到在歌詞下面有很多對於這個場景的自我想法,比如在登船出海時就想要有機會可以買條船,自己出海在海上漂泊。

四、運用自覺輪~對他人

  傾聽是打開個案內心世界的鑰匙,以專注、同裡、鼓勵的態度邀請對方說出任何想說的,不加以批判或指責,而是澄清、核對與接納,讓個案在安全和信任環境下,讓個案多說更多。

  如果我們能力不足時,我們是否能夠及時意識到,進行專業的轉介,而不會讓個案感受到被放棄或是拋棄,跟個案好好溝通說明清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馨的日常 Sin's Tea Time的沙龍
5會員
45內容數
🌟 「馨的日常 Sin's Tea Time」是一個溫暖的小天地,讓我們一起品味生活的細節與智慧的分享。在這裡,馨將與大家分享她的日常點滴,包括學習與成長的故事、參與各種研習的心得、以及閱讀書籍中的啟發與感動。
2024/08/10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2024/08/10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2024/08/04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2024/08/04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2024/08/03
本文探討童軍活動與建構式課程及社會學習理論的關聯,強調成人作為榜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童軍活動不僅促進社交能力和情感發展,亦在道德和倫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文章也分析了團體動力、團隊凝聚力及其影響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並探討在地本位教育及戶外教育的實踐。
Thumbnail
2024/08/03
本文探討童軍活動與建構式課程及社會學習理論的關聯,強調成人作為榜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童軍活動不僅促進社交能力和情感發展,亦在道德和倫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文章也分析了團體動力、團隊凝聚力及其影響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並探討在地本位教育及戶外教育的實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介紹自覺輪的概念及其應用,包括五個範疇:知覺、想法、感受、需求與行動。自覺輪幫助個案清晰地表達其內在情感與需求,同時也促進他人對其的理解。藉由詳細探討自覺輪的運用,本文強調如何在面對自身及他人時,增強溝通效率,並強調在安全環境下的良好聆聽與接納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亦能改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本文介紹自覺輪的概念及其應用,包括五個範疇:知覺、想法、感受、需求與行動。自覺輪幫助個案清晰地表達其內在情感與需求,同時也促進他人對其的理解。藉由詳細探討自覺輪的運用,本文強調如何在面對自身及他人時,增強溝通效率,並強調在安全環境下的良好聆聽與接納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亦能改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情緒急救箱的三個法寶,結合正向心理學與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可以搭配「五種感官」的正向經驗或正念覺察。 正向經驗也包括自己的成功經驗,以及美好的正向關係。比如回想自己表現最好的高光時刻,或是最愛的人給我們支持鼓勵的一句話。
Thumbnail
情緒急救箱的三個法寶,結合正向心理學與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可以搭配「五種感官」的正向經驗或正念覺察。 正向經驗也包括自己的成功經驗,以及美好的正向關係。比如回想自己表現最好的高光時刻,或是最愛的人給我們支持鼓勵的一句話。
Thumbnail
前一陣子因為連續多日睡不好、頭痛,被C帶去體驗「頌缽」。 我記得頌缽師說,我的心輪的傷蠻深的,需要時間恢復。她要我想想,過往哪一件接近「背叛」、「付出與回饋不對等」的感受,讓我有很受傷的感覺,試著去化解它、療癒它。還有,她指出,我的能量場較弱,所以容易被外在許多負能量干擾。 第一次體驗這麼特別的
Thumbnail
前一陣子因為連續多日睡不好、頭痛,被C帶去體驗「頌缽」。 我記得頌缽師說,我的心輪的傷蠻深的,需要時間恢復。她要我想想,過往哪一件接近「背叛」、「付出與回饋不對等」的感受,讓我有很受傷的感覺,試著去化解它、療癒它。還有,她指出,我的能量場較弱,所以容易被外在許多負能量干擾。 第一次體驗這麼特別的
Thumbnail
脈輪課來到第三堂,老師帶我們認識心輪。 「每個人都希望被愛」 這句話提醒了我,想到朋友抱怨跟婆婆相處,說著婆婆根本沒關心過自己喜歡吃什麼,只在乎兒子有沒有吃飽,話語中充滿著對婆婆的埋怨,但其實是期待婆婆也能喜愛自己的心情,只是朋友沒有發現。 還有很多很多的情景與故事,背後都是對愛的渴望,得不到愛的
Thumbnail
脈輪課來到第三堂,老師帶我們認識心輪。 「每個人都希望被愛」 這句話提醒了我,想到朋友抱怨跟婆婆相處,說著婆婆根本沒關心過自己喜歡吃什麼,只在乎兒子有沒有吃飽,話語中充滿著對婆婆的埋怨,但其實是期待婆婆也能喜愛自己的心情,只是朋友沒有發現。 還有很多很多的情景與故事,背後都是對愛的渴望,得不到愛的
Thumbnail
談到創造及慾望,你想到的是?你是否曾以靜心冥想的方式深層的檢視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件或狀態呢?你對快樂的定義?談到性,你的第一印象或感覺?你願意踏出習慣或生活規律的舒適圈嗎? 我們的意識從「 感受到一體 」轉移到「 領悟什麼是歧異的 」。我們對自我的了解如今包含了對他人的覺知,與他人的連結讓我們興起
Thumbnail
談到創造及慾望,你想到的是?你是否曾以靜心冥想的方式深層的檢視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件或狀態呢?你對快樂的定義?談到性,你的第一印象或感覺?你願意踏出習慣或生活規律的舒適圈嗎? 我們的意識從「 感受到一體 」轉移到「 領悟什麼是歧異的 」。我們對自我的了解如今包含了對他人的覺知,與他人的連結讓我們興起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不認為「自我覺察」歸類為身心靈,它只是個人進步的其中一項工具。日常生活及工作,自己會發現自己有錯然後改正,這就是自我覺察。有時不用把幫助自我成長的工具神聖化,能夠持續用在現實生活才有意義。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不認為「自我覺察」歸類為身心靈,它只是個人進步的其中一項工具。日常生活及工作,自己會發現自己有錯然後改正,這就是自我覺察。有時不用把幫助自我成長的工具神聖化,能夠持續用在現實生活才有意義。
Thumbnail
覺察,最簡單地說就是去意識自己現在的感受以及想法,去檢視當下的起心動念。我從一個故事讓大家去簡單理解一下覺察的意涵:晚上兒子在和媽媽一起處理一份文件,大概七點時媽媽請兒子把第二到五頁的數據整理起來給他,七點五分時,媽媽再催了一次,七點十分時,媽媽又催了一次,這次兒子跟媽媽說:「媽,你已經催第三次了
Thumbnail
覺察,最簡單地說就是去意識自己現在的感受以及想法,去檢視當下的起心動念。我從一個故事讓大家去簡單理解一下覺察的意涵:晚上兒子在和媽媽一起處理一份文件,大概七點時媽媽請兒子把第二到五頁的數據整理起來給他,七點五分時,媽媽再催了一次,七點十分時,媽媽又催了一次,這次兒子跟媽媽說:「媽,你已經催第三次了
Thumbnail
#阿滴事件的靈性概說 「被理解」的主意識能量在第二脈輪性輪陰性能量的接納 與第四脈輪陰性能量的心輪 當你願意視他人的困難為困難 當你願意尊重他人的感受為感受 當你願意放下自己的堅硬界線 讓你的頻率、感受與對方來到相同的位置時 你會真正的感到「對方的情緒」 那是在心輪 4-1密度情緒體的震動 有些
Thumbnail
#阿滴事件的靈性概說 「被理解」的主意識能量在第二脈輪性輪陰性能量的接納 與第四脈輪陰性能量的心輪 當你願意視他人的困難為困難 當你願意尊重他人的感受為感受 當你願意放下自己的堅硬界線 讓你的頻率、感受與對方來到相同的位置時 你會真正的感到「對方的情緒」 那是在心輪 4-1密度情緒體的震動 有些
Thumbnail
在人生當中,我們必須不斷做出抉擇。在每次抉擇時,我們或許會想多了解自己以及眼前的情境,再根據這些了解做出行動,並預測這些行動將帶來什麼後果。越不了解自己與情境,行動就越盲目,也越看不到未來。幸運的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自己與了解他人的能力。
Thumbnail
在人生當中,我們必須不斷做出抉擇。在每次抉擇時,我們或許會想多了解自己以及眼前的情境,再根據這些了解做出行動,並預測這些行動將帶來什麼後果。越不了解自己與情境,行動就越盲目,也越看不到未來。幸運的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自己與了解他人的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