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之天平 Revision》/game(switch)/2023/★★★★
從2007年到2021年,一個業餘遊戲開發者KEIZO四處採集免費素材、完全獨立製作的超正統JRPG。原本只是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地下神作,卻竟吸引、打動了好幾位專業遊戲工作者,加入團隊一起針對技術和美術重新翻修並加入部分原創音樂,最後作者再加碼了一個誠意十足的二週目設計,才成就了如今的Revision版本。
我個人會怎麼評價《神之天平 Revision》呢?非常優秀、腦洞大開的劇情(多講一點點都會踩在暴雷線邊緣所以容我在此打住)和足夠深刻的角色之外,我會說這款更令人歎為觀止的還是遊戲性方面的表現,絕對可歸為電子毒品等級,堪稱是JPRG的「正回饋」教科書。單單就是「打怪」這個RPG都無法避免的要素,就會帶來六七種不同面向,卻又彼此環環相扣的正回饋,從最基本的經驗值、金錢、素材和寶箱,到比較進階的裝備熟練度和成長點數,甚至比較隱微的、可能因人而異但我覺得有做出某種陽春爽感的卡肉式打擊感。更別提數值繁多卻不雜亂的超多樣裝備、部分裝備練滿可以獲得的各種技能,絕對讓RPG愛好者農得心甘情願,甚至不小心就農到三更半夜……
至於熱愛探索和解謎的玩家,在本作獲得的體驗可能就比較五味雜陳一些了。我喜歡地圖處處有隱蔽路線和寶箱的設計,但對於部分迷宮設計的複雜感到有些煩躁(有個前期的火山走了無數次還是會迷路……如果有小地圖可以看就好了或者應該自己畫?),而某章的寶石解謎更是令人吐血,逼得我直接放棄身為認真玩家的矜持查起攻略……
最後實在太想提一下二週目的巧思了但肯定會暴雷。我只能說本作的二週目「這個安排或說設定本身」完美地體現了何謂作品形式與內容的融合,是令我當場在螢幕前拍案叫絕的程度。欲知詳情請自行遊玩體驗(或上網找全實況比如說魯蛋)。
-
2. 《進擊的巨人 完結篇》(含前、後篇)/anime/2023/★★★★☆
不是「從小就迷動漫」的那種人,對「死火海」也沒有太濃烈深刻的認同和情感,但見證了艾米敏這一趟令人感嘆感動的旅程,我很願意且很驕傲地會說自己是「進巨世代」的孩子。即便早已看過漫畫,我的心情還是隨著《完結篇》跌宕起伏,在關鍵場面感到震動不已。再提到最終揭露艾連心境的艾敏對談,原作者創哥所安排的加戲確實更完滿了,若考慮到「作品不只是作品自身還包含作者想要對讀者傳達的訊息」的這個後設情況,幾乎可以說是完美,我甚至忽然察覺自己對阿爾敏這個角色湧出滿強烈的情感……
要說有什麼缺憾嗎?我總覺得天與地之戰乃至於最後一切戰鬥結束的這一段還是略嫌冗長雜亂,感覺非必要的回合數有點太多了,具體意思即並不是每個回合都有明確有效地交代到重要的情節。看漫畫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感受,動畫憑藉精彩的聲影演出當然能做到相當程度的抵消,但還是難免偶有一絲不耐。當然這類作品的最終大決戰要寫得好大概本就不易,實不相瞞萬用神作《鋼鍊FA》的最終決戰中段也給我一點這樣的感覺——不過二部作品的決戰收尾都優秀深刻到足以截長補短就是了。
最後還是回到艾敏對話。之前我在臉書上轉貼過創哥對修改結局的看法,以及將自身創作者身份與艾連立場平行對照的精彩後設論,也發表過我對「我不知道」的詮釋,這邊請容我直接複製貼上臉書舊文:
[情報] 諫山創在紐約時報專訪談巨人結局
訪談非常讚尤其是創哥將自己跟艾連對照的那一段,但留言真的是看得我整個人都躁起來==
(以下偏激言論慎入)
到底有誰可以他媽篤定地聲稱對自己的「自我」有百分之百清明的了解?到底有誰捫心自問「是否曾經想過、說過、做過自己也不知道為何這麼想/說/做的事物/話語/行動」時,能堅定地回答「沒有」?(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這究竟是無知還是狂妄?)隨便,不用想像什麼其他的例子,就請你各位捫心自問:是否在某一刻動過要殺光全世界人類的念頭?我願意毫不誇張地說,《巨人》這部作品之所以打動人甚至堪稱偉大,不是因為弘大寫實的世界觀描寫、深刻動人的角色刻畫、精妙絕倫的伏筆安排(事實上這些在其他作品都並不那麼罕見,或者至少說不是什麼新玩意),而是因其展示了一種直面人性根本之迷惘的真誠,以及嘗試表現這般莫可名狀、不明所以卻又無比真實之情感的勇敢。對我來說,《巨人》之所以足以代表這一個時代,一個人人開始更願意向內探索、挖掘、談論分析「自我」的時代,正是因為這一份真誠與勇敢。講太複雜ㄌ淺白版就是,《巨人》最了不起之處就在於艾倫的那一句「我不知道」啦!
後續留言:
(洗澡期間又有話想說沒那麼偏激但取而代之ㄉ是人文社科仔故作客觀的矯揉造作(?))大概可以追溯到啟蒙運動或什麼現代化浪潮嗎?人類總是有種過度運用認知,想用意義之網將世界一切事物囊括捕捉的衝動,一種「想賦予所有東西意義以便能夠『理』解」的欲望⋯⋯而面對那些「漏網之魚」,那些不論是尚難以賦予意義、根本徹底無意義,或者本身就非意義邏輯的東西時,或者粗暴地將其意義化,又或者就避而不談彷彿它們不存在——但,不正是這些錯待或無視賦予了它們某種力量嗎?某種因存在意義世界之外、無法「理」解而來的對未知的恐懼的力量?講回《巨人》,要說能不能「理」解艾連,其實微妙地搞錯了問法吧?倒不如說滅世的念頭與行動在一定意義上本身就不是可以用「理」解的,而艾連本人也深知這一點。
延伸討論:知名梗圖〈李安看不懂伯格曼但他大受震撼〉。偶悶欣賞藝術作品,不就是在追求這種意義之外ㄉ美學體驗嗎?
-
3. 《貓與海的彼端》/manga/2022/★★★☆
短篇小品台漫,十分典型的take your broken heart and make it into art超私人之作。除了水準之上的畫技構圖分鏡,我也不會否認這個評分中存在身為台灣小孩的帶入感等主觀因素。不過,也必須說要能夠捕捉住那些隱微的情緒、鋪陳為自然又富細節的對話,並搭建起寫實的情境,仍然得歸功於作者功力(這裡我直接想到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描寫九二一地震後的打電話橋段)。
因為是小品故事的篇幅再講下去一定要觸碰到劇情了,又一時想不到什麼延伸討論話題(如果要延伸「私人作品」的觀念可能可以往最近讀過但忘了記錄的Annie Ernaux走去……ㄇ……),也只能先在此打住。《貓與海的彼端》在網路上就找得到免費觀看,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