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生 (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災,為民蠲免田賦,上司卻不准民欠,照額征稅,曼生為補稅額三萬餘兩(當時縣宰歲俸45兩,後任河工年俸77兩),四處舉債,雖得美譽,但從此巨債纏身。嘉慶25年(1820)重病,道光2年3月(1822)死於河工位上,身後潦倒。

曼生何時開始製壺?至今尚無定論,從可考証的資料判斷,應始於嘉慶初年。嘉慶19年因災而私補巨額稅款,四處舉債,僅靠年俸不足以償還。其時曼壺已聲名遠播,各處求壺者甚殷,曼壺價格高出尋常砂壺數倍(每壺約值半兩),且供不應求。曼生為償巨債,故以大量製壺,自嘉慶20年至嘉慶25年(1815-1820),在此6年期間,年均產量應超過千把,為曼壺產量最多的時期,也是曼壺最具特色的時期。當時處於壯年的曼生,人生各種歷練已臻成熟,書詩銘刻皆能隨心所欲。為求效率常臨壺即興發揮,因而有許多契合壺型的作品,曼生臨壺揮刀,豪邁瀟灑且不拘小節,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雖是因債所困而為,但卻開創出另一全新的藝境,將帶有禪味的簡約短句,用不拘形式的風格和刀法銘刻壺面,為宜興紫砂壺注入一個全新的樣貌,用以泡茶多了一股文雅氣息,可謂前無古人,常令後代的文人雅士夢寐以求。

(文:三之二)









附圖(B009): 高: 79mm 長: 183mm 寬: 124mm

附圖(B009): 高: 79mm 長: 183mm 寬: 124mm










此扁圓壺段泥調砂,細潤素雅。曼生壺亦有一些無刻壺銘者,因何原因亦值得探研。從此壺型各處線條的處理,可看出楊彭年確實是位製壺高手。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附圖(B010): 高: 72mm 長: 127mm 寬: 77mm

附圖(B010): 高: 72mm 長: 127mm 寬: 77mm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raw-image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五)

avatar-img
3會員
9內容數
關於宜興紫砂壺的個人收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叡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陳鴻壽: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陽羨茗壺系 ─ 董翰: 「號後谿 始造菱花式,已殫工巧」(錄自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此壺樸素而優雅,造型簡約大方,調砂略粗,具有16世紀上葉宜興紫砂壺的特點, 工藝精緻。壺底鈐【董翰】,應為名家遺物。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陳鴻壽: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陽羨茗壺系 ─ 董翰: 「號後谿 始造菱花式,已殫工巧」(錄自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此壺樸素而優雅,造型簡約大方,調砂略粗,具有16世紀上葉宜興紫砂壺的特點, 工藝精緻。壺底鈐【董翰】,應為名家遺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阿贊廳的早年生活 阿贊廳出生於佛曆2455年,他從小便對各種法術和咒語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法術在泰國十分盛行,許多出名的師傅都以其高超的法術和修為聞名遐邇。然而,拜師學藝並非易事,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阿贊廳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得以拜入名師門下,開始了他卓越的法術修行之
Thumbnail
大家都聽過「茅山道士」,但聽過茅君故事的人不多吧? 茅山之所以為道教聖地,就是因為茅君的緣故。 茅君本名茅盈,字叔申。普遍相信是咸陽人士……看到咸陽這兩字就要有警覺。這名稱過了某個時期之後幾乎就不被使用了。這些故事,便是從秦朝年間開始說起。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辛志平校長故居。志工為訪客解說古蹟,同時將插花的手藝,應用於服務的處所。市府修剪園內叢竹,維護古蹟行動踏實。廢棄的竹枝葉,搭配空酒瓶完成的盆花,具環保觀念。深色酒瓶穩重襯托綠竹輕盈,盆花突破米黃、咖啡等和室色系,讓沉寂室內有了盎然綠意。「竹」代表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盆花正如辛校長的穩重廉潔人格。
Thumbnail
一壺茶,一份情意,流傳了五十年的技藝,正等待著有緣人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也許,這份技藝已經不合時宜,但卻無法抹去它在那個時代在獅潭汶水佔有的一席之地。於是,它變成了新的地標-汶水茶壽公園,讓每一個來過汶水老街的人,除了玩樂以外,還能記得茶壽這個值得流傳的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Thumbnail
玉堂春瓶在清代景德鎮的燒製當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美學價值。本文將深入探討玉堂春瓶在當時社會、政治和技術背景下的燒製過程和創新之處,並分析其紋飾、器型和工藝特點,以及與其他器型的關係。
Thumbnail
  ◇   加熱到適當溫度的水從纖細的壺嘴中傾入到裝有茶葉的瓷壺裡,瞬間熱水浸潤乾燥過的茶葉時,升起的清香不一會就充斥整個空間,在空中與甜膩的點心香氣融合為一體。   「呼……」   「來,這是木塔這邊盛產的果實點心。」
Thumbnail
1875年閔氏戚族的首領。閔承浩也是朝鮮後期的戚臣,祖籍驪興閔氏。 閔致求的二兒子,過繼給已過世的閔致祿作為養子,是興宣大院君的夫人驪興夫人閔某的弟弟,既是高宗的舅父,也是明成皇后的哥哥。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阿贊廳的早年生活 阿贊廳出生於佛曆2455年,他從小便對各種法術和咒語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法術在泰國十分盛行,許多出名的師傅都以其高超的法術和修為聞名遐邇。然而,拜師學藝並非易事,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阿贊廳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得以拜入名師門下,開始了他卓越的法術修行之
Thumbnail
大家都聽過「茅山道士」,但聽過茅君故事的人不多吧? 茅山之所以為道教聖地,就是因為茅君的緣故。 茅君本名茅盈,字叔申。普遍相信是咸陽人士……看到咸陽這兩字就要有警覺。這名稱過了某個時期之後幾乎就不被使用了。這些故事,便是從秦朝年間開始說起。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辛志平校長故居。志工為訪客解說古蹟,同時將插花的手藝,應用於服務的處所。市府修剪園內叢竹,維護古蹟行動踏實。廢棄的竹枝葉,搭配空酒瓶完成的盆花,具環保觀念。深色酒瓶穩重襯托綠竹輕盈,盆花突破米黃、咖啡等和室色系,讓沉寂室內有了盎然綠意。「竹」代表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盆花正如辛校長的穩重廉潔人格。
Thumbnail
一壺茶,一份情意,流傳了五十年的技藝,正等待著有緣人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也許,這份技藝已經不合時宜,但卻無法抹去它在那個時代在獅潭汶水佔有的一席之地。於是,它變成了新的地標-汶水茶壽公園,讓每一個來過汶水老街的人,除了玩樂以外,還能記得茶壽這個值得流傳的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Thumbnail
玉堂春瓶在清代景德鎮的燒製當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美學價值。本文將深入探討玉堂春瓶在當時社會、政治和技術背景下的燒製過程和創新之處,並分析其紋飾、器型和工藝特點,以及與其他器型的關係。
Thumbnail
  ◇   加熱到適當溫度的水從纖細的壺嘴中傾入到裝有茶葉的瓷壺裡,瞬間熱水浸潤乾燥過的茶葉時,升起的清香不一會就充斥整個空間,在空中與甜膩的點心香氣融合為一體。   「呼……」   「來,這是木塔這邊盛產的果實點心。」
Thumbnail
1875年閔氏戚族的首領。閔承浩也是朝鮮後期的戚臣,祖籍驪興閔氏。 閔致求的二兒子,過繼給已過世的閔致祿作為養子,是興宣大院君的夫人驪興夫人閔某的弟弟,既是高宗的舅父,也是明成皇后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