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生 (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災,為民蠲免田賦,上司卻不准民欠,照額征稅,曼生為補稅額三萬餘兩(當時縣宰歲俸45兩,後任河工年俸77兩),四處舉債,雖得美譽,但從此巨債纏身。嘉慶25年(1820)重病,道光2年3月(1822)死於河工位上,身後潦倒。

曼生何時開始製壺?至今尚無定論,從可考証的資料判斷,應始於嘉慶初年。嘉慶19年因災而私補巨額稅款,四處舉債,僅靠年俸不足以償還。其時曼壺已聲名遠播,各處求壺者甚殷,曼壺價格高出尋常砂壺數倍(每壺約值半兩),且供不應求。曼生為償巨債,故以大量製壺,自嘉慶20年至嘉慶25年(1815-1820),在此6年期間,年均產量應超過千把,為曼壺產量最多的時期,也是曼壺最具特色的時期。當時處於壯年的曼生,人生各種歷練已臻成熟,書詩銘刻皆能隨心所欲。為求效率常臨壺即興發揮,因而有許多契合壺型的作品,曼生臨壺揮刀,豪邁瀟灑且不拘小節,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雖是因債所困而為,但卻開創出另一全新的藝境,將帶有禪味的簡約短句,用不拘形式的風格和刀法銘刻壺面,為宜興紫砂壺注入一個全新的樣貌,用以泡茶多了一股文雅氣息,可謂前無古人,常令後代的文人雅士夢寐以求。

(文:三之二)









附圖(B009): 高: 79mm 長: 183mm 寬: 124mm

附圖(B009): 高: 79mm 長: 183mm 寬: 124mm










此扁圓壺段泥調砂,細潤素雅。曼生壺亦有一些無刻壺銘者,因何原因亦值得探研。從此壺型各處線條的處理,可看出楊彭年確實是位製壺高手。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附圖(B010): 高: 72mm 長: 127mm 寬: 77mm

附圖(B010): 高: 72mm 長: 127mm 寬: 77mm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raw-image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叡堂的沙龍
3會員
9內容數
關於宜興紫砂壺的個人收藏。
文叡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17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2023/12/17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2023/12/16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Thumbnail
2023/12/16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Thumbnail
2023/12/16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2023/12/16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Thumbnail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Thumbnail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
Thumbnail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
Thumbnail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
Thumbnail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
Thumbnail
唐盛陶藝有限公司四十五年來經營理念 以人文藝術為導向。 隱身在峨眉鄉湖光大橋橋頭的陶藝公司,是品茗界有名的製壺行家, 堅持本土原料 及自創的技術所製作出鬼斧 神工的茶具, 深得國內品茗家的讚賞, 更博得韓國, 日本茶人的青睞。 目前, 唐盛產品除了品茗器皿項目 應有盡有之外, 也開發了餐具
Thumbnail
唐盛陶藝有限公司四十五年來經營理念 以人文藝術為導向。 隱身在峨眉鄉湖光大橋橋頭的陶藝公司,是品茗界有名的製壺行家, 堅持本土原料 及自創的技術所製作出鬼斧 神工的茶具, 深得國內品茗家的讚賞, 更博得韓國, 日本茶人的青睞。 目前, 唐盛產品除了品茗器皿項目 應有盡有之外, 也開發了餐具
Thumbnail
雲南的氣候環境獨特,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加上部分茶種與生長型態各異,各茶山茶菁茶質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香港鑒心軒 分享滋味,分享健康 www.teabonvivant.com
Thumbnail
雲南的氣候環境獨特,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加上部分茶種與生長型態各異,各茶山茶菁茶質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香港鑒心軒 分享滋味,分享健康 www.teabonvivant.com
Thumbnail
李國平老師幽默地說:「我的老師趙佶,綽號叫宋徽宗,他的大觀茶論是我宋代點茶標準手冊,裡面從茶葉製造、種植、採摘;器物材料、器型到技法都在大觀茶論20篇裡完整描述。」 3月某日午後,襲園美術館執行長小美邀約茶人李國平老師到訪襲園,為我們帶來宋代茶文化新視野,更因新舊融合老師稱它為「當代點茶」。
Thumbnail
李國平老師幽默地說:「我的老師趙佶,綽號叫宋徽宗,他的大觀茶論是我宋代點茶標準手冊,裡面從茶葉製造、種植、採摘;器物材料、器型到技法都在大觀茶論20篇裡完整描述。」 3月某日午後,襲園美術館執行長小美邀約茶人李國平老師到訪襲園,為我們帶來宋代茶文化新視野,更因新舊融合老師稱它為「當代點茶」。
Thumbnail
「爸爸說,希望我們有天能回家做茶壺,和其他兄姐一起延續這項傳統工藝,並且將茶陶文化推廣給更多人。」緣起自父親陳金城老先生的想願,實現於陳俞壯夫妻倆共同的堅持,從小型工作室、全臺行走自銷、市集固定攤位,直到開設實體店面,這是鶯歌「君俞陶陶坊」長達三十多年的築夢路。
Thumbnail
「爸爸說,希望我們有天能回家做茶壺,和其他兄姐一起延續這項傳統工藝,並且將茶陶文化推廣給更多人。」緣起自父親陳金城老先生的想願,實現於陳俞壯夫妻倆共同的堅持,從小型工作室、全臺行走自銷、市集固定攤位,直到開設實體店面,這是鶯歌「君俞陶陶坊」長達三十多年的築夢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