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災,為民蠲免田賦,上司卻不准民欠,照額征稅,曼生為補稅額三萬餘兩(當時縣宰歲俸45兩,後任河工年俸77兩),四處舉債,雖得美譽,但從此巨債纏身。嘉慶25年(1820)重病,道光2年3月(1822)死於河工位上,身後潦倒。
曼生何時開始製壺?至今尚無定論,從可考証的資料判斷,應始於嘉慶初年。嘉慶19年因災而私補巨額稅款,四處舉債,僅靠年俸不足以償還。其時曼壺已聲名遠播,各處求壺者甚殷,曼壺價格高出尋常砂壺數倍(每壺約值半兩),且供不應求。曼生為償巨債,故以大量製壺,自嘉慶20年至嘉慶25年(1815-1820),在此6年期間,年均產量應超過千把,為曼壺產量最多的時期,也是曼壺最具特色的時期。當時處於壯年的曼生,人生各種歷練已臻成熟,書詩銘刻皆能隨心所欲。為求效率常臨壺即興發揮,因而有許多契合壺型的作品,曼生臨壺揮刀,豪邁瀟灑且不拘小節,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雖是因債所困而為,但卻開創出另一全新的藝境,將帶有禪味的簡約短句,用不拘形式的風格和刀法銘刻壺面,為宜興紫砂壺注入一個全新的樣貌,用以泡茶多了一股文雅氣息,可謂前無古人,常令後代的文人雅士夢寐以求。
(文:三之二)
此乳鼎壺圓潤飽滿,用以泡茶甚為實用,是造型藝術與實用工具的完美組合。壺身刻「既而與之化 遂以久相安 曼生銘」,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此半瓦壺紫泥細潤,造型挺秀別緻,制壺功力獨到。壺身銘刻「不求其全 迺能延年 飲之甘泉 曼生銘」,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