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生 (四)

陳曼生 (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災,為民蠲免田賦,上司卻不准民欠,照額征稅,曼生為補稅額三萬餘兩(當時縣宰歲俸45兩,後任河工年俸77兩),四處舉債,雖得美譽,但從此巨債纏身。嘉慶25年(1820)重病,道光2年3月(1822)死於河工位上,身後潦倒。

曼生何時開始製壺?至今尚無定論,從可考証的資料判斷,應始於嘉慶初年。嘉慶19年因災而私補巨額稅款,四處舉債,僅靠年俸不足以償還。其時曼壺已聲名遠播,各處求壺者甚殷,曼壺價格高出尋常砂壺數倍(每壺約值半兩),且供不應求。曼生為償巨債,故以大量製壺,自嘉慶20年至嘉慶25年(1815-1820),在此6年期間,年均產量應超過千把,為曼壺產量最多的時期,也是曼壺最具特色的時期。當時處於壯年的曼生,人生各種歷練已臻成熟,書詩銘刻皆能隨心所欲。為求效率常臨壺即興發揮,因而有許多契合壺型的作品,曼生臨壺揮刀,豪邁瀟灑且不拘小節,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雖是因債所困而為,但卻開創出另一全新的藝境,將帶有禪味的簡約短句,用不拘形式的風格和刀法銘刻壺面,為宜興紫砂壺注入一個全新的樣貌,用以泡茶多了一股文雅氣息,可謂前無古人,常令後代的文人雅士夢寐以求。

(文:三之二)









附圖(B007): 高: 90mm 長: 117mm 寬: 167mm

附圖(B007): 高: 90mm 長: 117mm 寬: 167mm









此乳鼎壺圓潤飽滿,用以泡茶甚為實用,是造型藝術與實用工具的完美組合。壺身刻「既而與之化 遂以久相安 曼生銘」,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附圖(B008): 高: 97mm 長: 58mm 寬: 169mm

附圖(B008): 高: 97mm 長: 58mm 寬: 169mm








此半瓦壺紫泥細潤,造型挺秀別緻,制壺功力獨到。壺身銘刻「不求其全 迺能延年 飲之甘泉 曼生銘」,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raw-image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四)

avatar-img
文叡堂的沙龍
3會員
9內容數
關於宜興紫砂壺的個人收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文叡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陳鴻壽: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陽羨茗壺系 ─ 董翰: 「號後谿 始造菱花式,已殫工巧」(錄自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此壺樸素而優雅,造型簡約大方,調砂略粗,具有16世紀上葉宜興紫砂壺的特點, 工藝精緻。壺底鈐【董翰】,應為名家遺物。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陳鴻壽: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陽羨茗壺系 ─ 董翰: 「號後谿 始造菱花式,已殫工巧」(錄自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此壺樸素而優雅,造型簡約大方,調砂略粗,具有16世紀上葉宜興紫砂壺的特點, 工藝精緻。壺底鈐【董翰】,應為名家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