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消逝的階級:<一掬塵土>小評

一個消逝的階級:<一掬塵土>小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現代圖書公司、紐約公共圖書館及藍燈書屋等合作評選的「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伊夫林.沃(Evelyn Waugh)共有三本小說入選這個榜單,包括了<一掬塵土>、<獨家新聞>和<慾望莊園>。對於台灣讀者而言伊夫林.沃不是個熟悉的名字,不過在英國文學史上,他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小說家。

伊夫林.沃擅長描寫沒落貴族階級―一個在新舊交接的時代行將逝去的階級。這類角色頗類似「The Gilded Age」或「Downton Abbey」中的角色。這些紳士或淑女們顯得彬彬有禮,固守傳統價值觀,奉行一些傳統生活準則,這一切構成了某種「品味」,一種「貴族式美學」。不同於「Downton Abbey」是在懷念那個逝去的年代與階級,伊夫林.沃幾乎是帶著竊笑的方式來進行他的小說,不過<一掬塵土>卻又不完全是一部諷刺小說。對於伊夫林.沃而言,他想要諷刺的可能不是這個行將逝去的階級,而是這個階級的價值觀,即「把某些生活美學置於最高準則,在這個準則之下,即使是違反道德倫理,也是可以被包容的」這樣的價值觀。伊夫林.沃出身中產階級,他凝視逐漸消逝中的傳統貴族仕紳與他們代表的價值觀,在作者嘲弄式的竊笑表情下,卻也隱約透著某種對於傳統價值逐漸腐敗變質後的憂鬱。

「<一掬塵土>的故事發生在英國。鄉紳東尼‧拉斯特和美貌動人的妻子布蘭達、年幼活潑的兒子約翰安德魯,住在倫敦郊區的祖傳哥德式豪宅和莊園屬地,是當地望族之後,時常出席名流達官的聚會場合。看似美滿風光的婚姻,實則徒具表象。隨著妻子出軌、兒子意外,原本為人稱羨的家庭瞬間瓦解,理想的生活宛如泡沫般地驟然破滅。

亟欲逃離這座令人不堪回首的宅邸和充滿流言蜚語的交友圈,東尼決定和一位偶然相識的探險家醫生,遠赴巴西叢林探險,去尋找一處傳說中的失落古城。路程遙遠而輾轉,他忍受路途不便和水土不服而逐漸沉重的身軀繼續跋涉,探險隊卻遭遇意外,儘管東尼幸運獲救,卻受困在叢林深處、罕無人跡的村落,淪落為當地土著陶德的囚客,並且年復一年,為他朗讀小說,再也回不了家鄉。」

以上是小說封底和網路書商對於這本小說的情節梗概介紹。男主角東尼的結局無疑是悲劇性的,他的悲劇帶著某種無從救贖的悲愴,接近是宿命,這彷彿是他置身的那個階級終局般的命運。更精準地說,是他的價值觀陷他於羅網之內,而非階級,他與他的朋友們彷彿釘在標本冊的蝶,無意願也無能力重新起舞。而這是才是無從救贖的悲劇根源。

avatar-img
在南方的黃昏裡遇見夕陽的沙龍
5會員
41內容數
主要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一些閱後的個人獨白與絮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原初之時人類都說相同的語言,後來地上的王想要修築一座直達天上的巴別塔,上帝見此情形,於是打亂了人類的語言,並把人們分散到各地,使得人們不再知曉彼此的話語。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
人們「相信」某類事件其實都是一種類宗教的信仰,屬於心理層面,只有摧毀信仰才能終止這種預期,因此惟有摧毀巨石碑才能才能化解巨石碑的預言神話。
如果我們能夠忘掉權威們罩在安伯托艾可的作品上的沉重評論,或者在閱讀時直接跳過開頭的名家導讀,那樣,昨日之島讀來就會是一部有趣的小說。
生物演化依循天擇的定律,順應著地球環境的變遷,總是變化、選擇而後發展。因此萬物生息不絕,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路。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論這場戰爭說,這場內戰是中國歷史循環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力量都應該保持中立,讓戰爭自行結束,到時候中國自會走出一條新路來。而任何人為力量的強行干預並不會終止動亂,只會讓動亂延續更久。
原初之時人類都說相同的語言,後來地上的王想要修築一座直達天上的巴別塔,上帝見此情形,於是打亂了人類的語言,並把人們分散到各地,使得人們不再知曉彼此的話語。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
人們「相信」某類事件其實都是一種類宗教的信仰,屬於心理層面,只有摧毀信仰才能終止這種預期,因此惟有摧毀巨石碑才能才能化解巨石碑的預言神話。
如果我們能夠忘掉權威們罩在安伯托艾可的作品上的沉重評論,或者在閱讀時直接跳過開頭的名家導讀,那樣,昨日之島讀來就會是一部有趣的小說。
生物演化依循天擇的定律,順應著地球環境的變遷,總是變化、選擇而後發展。因此萬物生息不絕,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路。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論這場戰爭說,這場內戰是中國歷史循環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力量都應該保持中立,讓戰爭自行結束,到時候中國自會走出一條新路來。而任何人為力量的強行干預並不會終止動亂,只會讓動亂延續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