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昨日世界:<雜食者的兩難>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則演化自匱乏的昨日世界,這在今日世界卻成為某種致病的誘惑。不過即使是農業也遠離了想像中田園詩模樣,今日農業為了餵飽數十億人口,逐步發展出企業化、單一化、規模化的工業量產模式,這樣的農工體系以某種複雜、綿長的生產、消費鏈串起人們的餐桌,而在串起無數家庭的餐桌的同時,這個農工體系也同時正製造著生態、健康等的災難。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以調查報導的形式揭露當代農工、食品帝國的生產面貌,不過真正震撼我們的不在於此,而是書中第二部分對於「有機農業」的描寫,不過更正確的說法其實是「有機農業工業」。有機農業的發展從60年代對體制反叛的理念型運動逐步變形(變質?),當它朝向大型化就註定會成為農工體制的一部分,利潤目標終將驅使它走向企業化、單一化、規模化的工業量產形式。創造出另一條複雜、綿長的生產、消費鏈。事實上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轉殖基因專利戰爭有莫大關係,如果說美國有機農業只是輸掉基改專利的一方為確保商業利潤、市占率不致消失,所另闢的一個新戰場,大概也不會偏離事實太遠。

工農體系複製了人類工業生產體系規模經濟的思維,以單一、規模的種植、飼養來模擬人類工廠的生產行為。這個體系是單向的,我們輸入生產要素,然後產出產品。不過自然生態圈卻非如此,自然生態圈以某種回饋、互相依賴創造出物種多樣化的世界,那是屬於我們基因裡的深層原鄉,演化的所在。麥可.波倫在第二部分也描寫了另一種在地農業的可行性,這樣的農場模擬生態圈,跳出工業化量產的虛無本質,物種多樣性是這些農場運作的基礎,這些多樣性物種互相依賴、彼此回饋,這些反抗農工體系的牧草農夫,以其巧思創造一個高度回饋性、對環境傷害最低、低耗能的烏托邦般農業環境,不過弔詭的是這樣低耗能生產的超有機農作,它的價格遠高於農工體系的產品,其背後的真像是,農工體制所計算的價格一如許多其他工業品生產,它僅計算生產投入的要素成本,而許多外部成本則不在其經濟計算之內。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第三部分則宛若一場憑弔,以在野地狩獵、採集所得的食物製作出一餐,以這一餐來做為對昨日世界野生食物的憑弔。不過想取得這種食物卻是對早已習慣到超市「狩獵」、「採集」的現代人的極限挑戰。因為打獵牽涉某些高度技能,採集涉及許多野生植物知識。缺乏這些技能與知識根本無法做出這樣一餐。而當人類數量已來到六十億之譜,這樣的昨日飲食只能是憑弔。一場儀式。

這本四百餘頁的書在傳達一個我們應該思索的問題,即何為完美的一餐。作者介紹三種飲食的自然史包括速食、有機、野地食物,透過這三種餐食的生產過程,反思何為我們完美的一餐?很顯然作者認為取之於自然多少就償還多少即為完美的一餐,亦即能與生態完美平衡即是完美的一餐。不過當人類數目越過60億,我們是否還能夠奢求這樣完美一餐?對於生態最適、對於人類健康最適的飲食是否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友善的食物生產模式能夠餵飽如斯龐大的人口?工農體系生產出來的廉價食物其實是全球化下層民工賴以維生的熱量來源。人類的困境是,我們其實就是依賴著不可永續的環境破壞、快速消耗石化能源來維繫一個巨大人口數字的存在,這個數量龐大的地球人口是我們最大的困境。也是我們這個雜食動物兩難的緣由。

當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後,人們已把飲食過程轉變成一種文化形式,我們對於飲食的需求也從基因層次的維生功能異變成一種欲望的形式,對於能量密集食物的欲望。在演化出人類這物種的石器時代,人們以狩獵、採集維生,人類學家觀察目前殘存的採集、狩獵族群,發現這些族群維持生命運作的熱量主要來源是採集所得,而非狩獵,畢竟狩獵的危險性遠高於採集,不過狩獵所得卻能提供高能量密集的食物,這是我們對於肉食深層欲望的來由。這個欲望深刻進我們的基因深處。雖然理論上人類這個物種完全可以憑藉素食為生,如果人類採行這樣的飲食方式,那樣或許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友善生態的食物生產機制,進而餵飽地球龐大人口,這當然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人類靈魂/基因深處對於肉食根深蒂固的渴望,註定這只是一個幻想。我們這個雜食動物的兩難也註定將持續成為我們無解的兩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南方的黃昏裡遇見夕陽的沙龍
5會員
41內容數
主要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一些閱後的個人獨白與絮語。
2024/07/29
約翰‧溫德姆的<三尖樹時代>是一部關於文明崩潰的經典科幻小說,探討人類在文明消失後如何生存的困境。小說描述了文明崩毀後,倖存者面臨的困境與重建文明的可能性,並藉由這些描寫來反思現代文明的價值觀與生存至上的目標如何取得平衡。
Thumbnail
2024/07/29
約翰‧溫德姆的<三尖樹時代>是一部關於文明崩潰的經典科幻小說,探討人類在文明消失後如何生存的困境。小說描述了文明崩毀後,倖存者面臨的困境與重建文明的可能性,並藉由這些描寫來反思現代文明的價值觀與生存至上的目標如何取得平衡。
Thumbnail
2024/06/14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2024/06/14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2024/03/19
第一次讀完挪威的森林已是多年以前,這次重新把這本小說再翻讀了一次,當然,這並不像從前那樣,一字一句的讀完,只是簡略地翻過一次,雖然只是這樣,也慢慢回想起故事情節來,然後耳邊,其實正確來講應該是心裏,緩緩響起Yesterday Once More的幽緩節奏。
Thumbnail
2024/03/19
第一次讀完挪威的森林已是多年以前,這次重新把這本小說再翻讀了一次,當然,這並不像從前那樣,一字一句的讀完,只是簡略地翻過一次,雖然只是這樣,也慢慢回想起故事情節來,然後耳邊,其實正確來講應該是心裏,緩緩響起Yesterday Once More的幽緩節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
Thumbnail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
Thumbnail
我們用以栽培糧食作物的現代化農業系統,也是造成地球氣候與生態系統不穩固的元凶之一。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可以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取代需大量資源的農耕與畜牧模式,並汰換我們用以將易腐壞食品運輸到全球各地所需的冷鏈(cold chain)。
Thumbnail
我們用以栽培糧食作物的現代化農業系統,也是造成地球氣候與生態系統不穩固的元凶之一。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可以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取代需大量資源的農耕與畜牧模式,並汰換我們用以將易腐壞食品運輸到全球各地所需的冷鏈(cold chain)。
Thumbnail
〈原初豐裕社會〉文中重新檢視狩獵採集社會,解釋其生計模式如何使之成為「原初豐裕社會」,藉此檢討歐洲社會長期存在的進步觀思維,對演化式的意識形態……
Thumbnail
〈原初豐裕社會〉文中重新檢視狩獵採集社會,解釋其生計模式如何使之成為「原初豐裕社會」,藉此檢討歐洲社會長期存在的進步觀思維,對演化式的意識形態……
Thumbnail
不斷地製造,再不斷地銷毀,也是為了服膺GDP而生的非常態。
Thumbnail
不斷地製造,再不斷地銷毀,也是為了服膺GDP而生的非常態。
Thumbnail
現在的人被教育著為了生存而種植作物生產食物,沒有人懷疑這是錯誤的,森林裡充滿著各種的植物動物,可以食用的植物俯拾即是,只是人類缺乏對於各種可以食用植物的認識,住在原始森林部落裡的人們,可以應用著祖先所留下來的智慧生存,辨識著各種可以食用的植物或者藥草,因此就算沒有耕作或者醫生他們還是能夠本能的生存.
Thumbnail
現在的人被教育著為了生存而種植作物生產食物,沒有人懷疑這是錯誤的,森林裡充滿著各種的植物動物,可以食用的植物俯拾即是,只是人類缺乏對於各種可以食用植物的認識,住在原始森林部落裡的人們,可以應用著祖先所留下來的智慧生存,辨識著各種可以食用的植物或者藥草,因此就算沒有耕作或者醫生他們還是能夠本能的生存.
Thumbnail
過去數千年的文明沒有為地球帶來大量的汙染以及問題,兩百年的科技發展卻將地球毀壞的滿目瘡痍,事實擺在眼前,人類科技文明發展是條錯誤的道路,人類明白錯誤還要走到底就是愚蠢,人類所以為的美好生活是透過科技發展?人類所以為的美善制度叫作民主,卻是資本主義包裝的產物。
Thumbnail
過去數千年的文明沒有為地球帶來大量的汙染以及問題,兩百年的科技發展卻將地球毀壞的滿目瘡痍,事實擺在眼前,人類科技文明發展是條錯誤的道路,人類明白錯誤還要走到底就是愚蠢,人類所以為的美好生活是透過科技發展?人類所以為的美善制度叫作民主,卻是資本主義包裝的產物。
Thumbnail
第四步 回到以往 當我們開始懂得拒絕和開始忍受這些不方便時,才會慢慢發現許多沉積已久繁瑣的問題一一的被解開來,換一個念頭將我們從泥淖般的生活中脫離,讓行為回到以往並讓精神超越過去,才能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清爽的時刻。
Thumbnail
第四步 回到以往 當我們開始懂得拒絕和開始忍受這些不方便時,才會慢慢發現許多沉積已久繁瑣的問題一一的被解開來,換一個念頭將我們從泥淖般的生活中脫離,讓行為回到以往並讓精神超越過去,才能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清爽的時刻。
Thumbnail
我們不能光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待這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也應當用的當代人的觀點來看當代,可能更具代表性
Thumbnail
我們不能光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待這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也應當用的當代人的觀點來看當代,可能更具代表性
Thumbnail
人類有許多時候自視萬物主宰,而任意地使用自然資源,萬物為了生存,必有其生存手段,但是手段中必須是踐踏牠者的屍體嗎?或是殺伐對方的族群?
Thumbnail
人類有許多時候自視萬物主宰,而任意地使用自然資源,萬物為了生存,必有其生存手段,但是手段中必須是踐踏牠者的屍體嗎?或是殺伐對方的族群?
Thumbnail
這場革命的起點就是我們的餐桌。透過飲食的選擇,看到食物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找到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建構人類文明永續之路。
Thumbnail
這場革命的起點就是我們的餐桌。透過飲食的選擇,看到食物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找到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建構人類文明永續之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