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昨日世界:<雜食者的兩難>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則演化自匱乏的昨日世界,這在今日世界卻成為某種致病的誘惑。不過即使是農業也遠離了想像中田園詩模樣,今日農業為了餵飽數十億人口,逐步發展出企業化、單一化、規模化的工業量產模式,這樣的農工體系以某種複雜、綿長的生產、消費鏈串起人們的餐桌,而在串起無數家庭的餐桌的同時,這個農工體系也同時正製造著生態、健康等的災難。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以調查報導的形式揭露當代農工、食品帝國的生產面貌,不過真正震撼我們的不在於此,而是書中第二部分對於「有機農業」的描寫,不過更正確的說法其實是「有機農業工業」。有機農業的發展從60年代對體制反叛的理念型運動逐步變形(變質?),當它朝向大型化就註定會成為農工體制的一部分,利潤目標終將驅使它走向企業化、單一化、規模化的工業量產形式。創造出另一條複雜、綿長的生產、消費鏈。事實上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轉殖基因專利戰爭有莫大關係,如果說美國有機農業只是輸掉基改專利的一方為確保商業利潤、市占率不致消失,所另闢的一個新戰場,大概也不會偏離事實太遠。

工農體系複製了人類工業生產體系規模經濟的思維,以單一、規模的種植、飼養來模擬人類工廠的生產行為。這個體系是單向的,我們輸入生產要素,然後產出產品。不過自然生態圈卻非如此,自然生態圈以某種回饋、互相依賴創造出物種多樣化的世界,那是屬於我們基因裡的深層原鄉,演化的所在。麥可.波倫在第二部分也描寫了另一種在地農業的可行性,這樣的農場模擬生態圈,跳出工業化量產的虛無本質,物種多樣性是這些農場運作的基礎,這些多樣性物種互相依賴、彼此回饋,這些反抗農工體系的牧草農夫,以其巧思創造一個高度回饋性、對環境傷害最低、低耗能的烏托邦般農業環境,不過弔詭的是這樣低耗能生產的超有機農作,它的價格遠高於農工體系的產品,其背後的真像是,農工體制所計算的價格一如許多其他工業品生產,它僅計算生產投入的要素成本,而許多外部成本則不在其經濟計算之內。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第三部分則宛若一場憑弔,以在野地狩獵、採集所得的食物製作出一餐,以這一餐來做為對昨日世界野生食物的憑弔。不過想取得這種食物卻是對早已習慣到超市「狩獵」、「採集」的現代人的極限挑戰。因為打獵牽涉某些高度技能,採集涉及許多野生植物知識。缺乏這些技能與知識根本無法做出這樣一餐。而當人類數量已來到六十億之譜,這樣的昨日飲食只能是憑弔。一場儀式。

這本四百餘頁的書在傳達一個我們應該思索的問題,即何為完美的一餐。作者介紹三種飲食的自然史包括速食、有機、野地食物,透過這三種餐食的生產過程,反思何為我們完美的一餐?很顯然作者認為取之於自然多少就償還多少即為完美的一餐,亦即能與生態完美平衡即是完美的一餐。不過當人類數目越過60億,我們是否還能夠奢求這樣完美一餐?對於生態最適、對於人類健康最適的飲食是否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友善的食物生產模式能夠餵飽如斯龐大的人口?工農體系生產出來的廉價食物其實是全球化下層民工賴以維生的熱量來源。人類的困境是,我們其實就是依賴著不可永續的環境破壞、快速消耗石化能源來維繫一個巨大人口數字的存在,這個數量龐大的地球人口是我們最大的困境。也是我們這個雜食動物兩難的緣由。

當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後,人們已把飲食過程轉變成一種文化形式,我們對於飲食的需求也從基因層次的維生功能異變成一種欲望的形式,對於能量密集食物的欲望。在演化出人類這物種的石器時代,人們以狩獵、採集維生,人類學家觀察目前殘存的採集、狩獵族群,發現這些族群維持生命運作的熱量主要來源是採集所得,而非狩獵,畢竟狩獵的危險性遠高於採集,不過狩獵所得卻能提供高能量密集的食物,這是我們對於肉食深層欲望的來由。這個欲望深刻進我們的基因深處。雖然理論上人類這個物種完全可以憑藉素食為生,如果人類採行這樣的飲食方式,那樣或許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友善生態的食物生產機制,進而餵飽地球龐大人口,這當然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人類靈魂/基因深處對於肉食根深蒂固的渴望,註定這只是一個幻想。我們這個雜食動物的兩難也註定將持續成為我們無解的兩難。

主要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一些閱後的個人獨白與絮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們「相信」某類事件其實都是一種類宗教的信仰,屬於心理層面,只有摧毀信仰才能終止這種預期,因此惟有摧毀巨石碑才能才能化解巨石碑的預言神話。
如果我們能夠忘掉權威們罩在安伯托艾可的作品上的沉重評論,或者在閱讀時直接跳過開頭的名家導讀,那樣,昨日之島讀來就會是一部有趣的小說。
生物演化依循天擇的定律,順應著地球環境的變遷,總是變化、選擇而後發展。因此萬物生息不絕,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路。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論這場戰爭說,這場內戰是中國歷史循環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力量都應該保持中立,讓戰爭自行結束,到時候中國自會走出一條新路來。而任何人為力量的強行干預並不會終止動亂,只會讓動亂延續更久。
這部小說雖是科幻類型作品,但其實是一部寓言故事,深刻書寫了當人類理性崩潰時一切非理性的瘋狂行為。
瓶中信最後終於承載到主角的最初的心靈裡,而他將看到未來,並寫下預言,因此他最終將不只改變了自己的未來,或許也改變了另一個(或同一個)時間的未來。
人們「相信」某類事件其實都是一種類宗教的信仰,屬於心理層面,只有摧毀信仰才能終止這種預期,因此惟有摧毀巨石碑才能才能化解巨石碑的預言神話。
如果我們能夠忘掉權威們罩在安伯托艾可的作品上的沉重評論,或者在閱讀時直接跳過開頭的名家導讀,那樣,昨日之島讀來就會是一部有趣的小說。
生物演化依循天擇的定律,順應著地球環境的變遷,總是變化、選擇而後發展。因此萬物生息不絕,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路。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論這場戰爭說,這場內戰是中國歷史循環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力量都應該保持中立,讓戰爭自行結束,到時候中國自會走出一條新路來。而任何人為力量的強行干預並不會終止動亂,只會讓動亂延續更久。
這部小說雖是科幻類型作品,但其實是一部寓言故事,深刻書寫了當人類理性崩潰時一切非理性的瘋狂行為。
瓶中信最後終於承載到主角的最初的心靈裡,而他將看到未來,並寫下預言,因此他最終將不只改變了自己的未來,或許也改變了另一個(或同一個)時間的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 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貝爾.歐克夏 譯者 : 鄭襄憶/游卉庭 內容 : 這是本主要在批評集約化農牧業的書籍,作者透過世界各地集約化農牧業的參訪,以及與周邊住民的攀談,和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等等,來提出本書的主張的論點 :「大家以為集約化農牧業可以養活全世界的人,那是錯誤的。集約化農牧,不
Thumbnail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看天吃飯。一遇到水災、旱災、蝗災、戰爭等,沒了收成,人民就要吃草根樹皮,甚至活活餓死。 迫不得已時,當然要逃難。問題是赤地千里,無處可逃。到最後,為了活下去,易子而食,人吃人,屢見不鮮。 翻開24史,常常可以見到這種記載。 這時候,今天要談的可當主食的農作物,就非常重要。
第六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糧食生產的原因及時機。作者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 為什麼人類選擇放棄狩獵採集而轉向糧食生產?如果糧食生產更有利,為何人類沒有更早開始?例如,為什麼肥沃月彎地區的人們直到公元前8500年才開始種植糧食,而不是更早的公元前18500年或28500年?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 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貝爾.歐克夏 譯者 : 鄭襄憶/游卉庭 內容 : 這是本主要在批評集約化農牧業的書籍,作者透過世界各地集約化農牧業的參訪,以及與周邊住民的攀談,和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等等,來提出本書的主張的論點 :「大家以為集約化農牧業可以養活全世界的人,那是錯誤的。集約化農牧,不
Thumbnail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看天吃飯。一遇到水災、旱災、蝗災、戰爭等,沒了收成,人民就要吃草根樹皮,甚至活活餓死。 迫不得已時,當然要逃難。問題是赤地千里,無處可逃。到最後,為了活下去,易子而食,人吃人,屢見不鮮。 翻開24史,常常可以見到這種記載。 這時候,今天要談的可當主食的農作物,就非常重要。
第六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糧食生產的原因及時機。作者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 為什麼人類選擇放棄狩獵採集而轉向糧食生產?如果糧食生產更有利,為何人類沒有更早開始?例如,為什麼肥沃月彎地區的人們直到公元前8500年才開始種植糧食,而不是更早的公元前18500年或28500年?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