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廢話太多,可以只看懶人包跟tabelog的使用方式即可。
文字主要是在解釋這樣做的脈絡動機以及小細節,時間很多再看。
打開Tabelog
↓
註冊會員(可直接連結Facebook )
↓
選擇旅行地區
↓
根據城市大小決定要不要限縮,尤其像是東京和北海道這種佔地太廣或是過於繁榮一堆餐廳的地方
↓
第一步網路預訂:先確定是否能夠網路預訂,能預訂就不用擔心排隊。
↓
第二步夢想店家:直接切ranking,看對眼就加保存,這時候也可以考慮預訂難度的現實面謹慎添加,一頁20間,翻個十頁,不用全加,根據直覺保存。
↓
第三步分類店家:除了地區之外追加搜尋超想吃的類別,看前二十名,補缺漏,這時候可以暴力製表整理,將店名與連結分類。
↓
第四步:切換地圖模式,把包含於地區卻太遠不方便的店家取消標記。
↓
第五步:以主要出沒地點集中搜尋,尤其是住宿點附近,可以抓三四個街區、或是一個地鐵/車站的範圍;抓完住宿點後確認頻繁出沒的地方,適當補充咖啡店、喫茶店,確保歇腳場所。
↓
製表,整理營業時間,根據直覺以及文字情報加上自己的註解。
說來有點荒謬,我對整理資料並且輸出這件事有種近乎異常的偏執癖好。
打遊戲的時候是這樣,在京都能夠有系統計畫地去吃東西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tabelog這個網站實在是非常容易讓數據控資料控沉迷,分類清晰,查找起來非常舒適,雖然會稍微喪失探險踩地雷的樂趣,可是對於喜歡完成清單成就的人來說非常推薦。
但光是寫文章還不夠,我還有點熱衷於替朋友預先查找餐廳這件事,有時候即使並非自己熟悉的京都一帶也能從店家的料理風格分數排序部分了解當地的習俗,那個分析整理的過程相當有趣。
以這樣的脈絡整理並發表的就像是這篇舊文:
近日表妹要去東北一趟,我依照慣例又開始整理,然後就突然想到這件事:
把整理推薦餐廳的邏輯寫出來不是更有幫助嗎?
雖然沒有實際走訪店家的心得,但對於熱愛事前做足功課的人來說這樣的文章應該能夠稍微派上用場。
我自己是這麼希望的。
日旅自由行新手應該也沒問題,但我覺得前幾次開心玩輕鬆玩更重要。
厭倦千篇一律部落客的人。
對於那些頻繁打卡名店還好的人。
有點強迫症的人。
喜歡吃,且願意為了吃這件事花時間的人。
雖然我在多篇文章當中都提及過對這個網站的喜愛,但必須說受到社群網路時代的影響,tabelog儘管依舊存在非常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可是在使用上也必須小心謹慎。
畢竟當餐廳以一個數字粗暴解讀的時候就一定會導致許多問題。
「3.5」這個數字由於顏色顯示不同的緣故,這幾年下來反而不太具備參考價值,而且大城市的話這個數據會更容易失真,可能會因此錯過一些好店家,也可能會因此產生錯誤的期待。
對我來說3.6或是3.55會比較有參考價值。
除了城市熱鬧與否的差距之外,城市之間也有微妙的差距,最具體的像是京都和東京兩地的分數一直存在一個微妙的加權,可能真的是京都人個性比較嚴厲一點點。
此外,由於這幾年網站自己也想要坐穩影響力的緣故,現在在tabelog的系統留下具體評論及照片就能獲得會員資格和點數,這難免也會對於分數本身的可信度稍微造成影響,但整體而言我依舊認為tabelog的系統化資料以及數據化資料還是非常優秀。
特別是那些網美打卡店家,強烈建議看看文字評論,日本人雖然也很愛跟風,但在評論這方面他們就不會客氣了,可能用字有點委婉不過內文絕對會指出好吃不好吃。
我自己特別喜歡,也覺得最為實用的分別是這三點:
清楚清晰的分數、定義精準的分類。
能夠根據地點給出附近的餐廳評分。
3.5雖然已經模糊,但分數仍舊很有參考價值,看到3.6/3.7/3.8甚至再往上的餐廳你都會知道這是有個差距存在,可能會反映在食物、環境、接客、CP值等等。四分以上就會更乾脆以較為鮮豔的紅色標註,一看就知道尊爵不凡。
在google系統當中看到評分之後通常仍然是模糊的,打卡五星送餐點的慘劇太常見了,儘管點進去查看評論後仍然能得出結論,但多一個步驟就很麻煩。
清楚的分類更是讓人激賞,在台灣查東西真的非常痛苦,明明搜尋的字眼輸入得那麼清楚,最後出來結果卻讓人很無言,不是莫名其妙的餐廳被列入就是以為絕對在這的餐廳沒有顯示。
雖然這或許是商家後台設定的緣故,可是tabelog想吃什麼東西就出現什麼東西的搜尋結果真的很爽。
根據地點給出推薦清單這件事雖然聽起來很基本,可是實際使用的時候真的會有一種強烈被拯救的感覺,當手機版開通會員之後可以非常清楚讓你設定周圍幾公尺之內的店家,在計畫臨時需要變動又不想隨便將就的時候超級超級實用。
這部分是純粹的個人見解。
評論的人多,日本人比較習慣保持隊形(沒錯,就連評分這種事也是),在跟餐廳陌生的前提下會容易給出比較甜的分數、3.5分的象徵意義等等,大城市高分較多的趨勢會比較明顯。
京都的分數比較苛刻,在疫情前用起來覺得非常可靠,疫情後分數稍微有點飄。
東京同分同類的餐廳會略遜於京都,但整體而言還是值得參考。
北海道有些餐廳可能會吃到太多觀光客不熟悉的紅利,有些觀光向店家分數會特別甜。
此外,日本的餐廳有個不太是陷阱的陷阱——平均水準到底在哪。
在日本很難踩到很雷的店家,我覺得有幾個非常具體的原因:
連鎖店規模強大,類型充足,你要嘛做得比連鎖店好吃,要嘛做得比連鎖店便宜。
另一個則是tabelog這種評分網站的存在多少會讓人有個能夠數字化的標準。
3.5以下不見得不好吃,同樣必須搭配評論數看;而分數之間的差距並不會吃不出來,但如果在這之前你沒有經歷過的話,那其實3.9和3.4同樣都是好吃,儘管好吃的等級不同,能不能吃出差異又是另一個問題。
總結一下。
日本的餐廳大多都在平均水準,不太會踩雷→是。
但是否存在更好吃的,平均以上的味道呢→同樣也是沒錯。
是否存在分數與實際體驗不等號的情況呢→當然,因為吃就是很主觀的一件事。
大致如此。
電腦版功能最齊全而且不用付費就可以有完整的服務。
手機版要付費,付費之後解鎖全部功能,免費版的搜尋功能會被限制。
事前保存的店家即使是手機版也同樣適用,不開通會員也還是很推薦。
手機版有免費七天的試用期,一個月回覆五則評論可以獲得下個月的會員資格等等,但我通常是一下飛機就會到便利商店買個Apple點卡直接買會員,等到離開日本那天在機場才會取消。
手機版會員可以讓計畫產生誤差時很即時查詢附近有什麼餐廳可以補救,但其實如果事前保存的店家充足的話也沒什麼問題,要不要付錢就自己決定吧,月費400日幣。
安卓系統可以直接透過apk下載,蘋果系統就要有日區帳號才能下載這樣。
首先,雖然繁體中文版也能用,但還是強烈建議用日文原版。
地圖模式和列表模式我會交互使用,偶爾純粹拿來滿足搜尋癖的好奇心也很有趣,像是突然想要確認日本前十鬆餅是哪些店家的時候就很好玩(???)。
排版的優劣雖然也有影響,不過更關鍵的是日文版列表模式下才有左側的選項欄位:
除了網路訂位這個重要功能之外,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選項提供過濾,我把一些比較重要的詞彙稍微翻譯整理,不太重要或是漢字就能看懂的就不翻了。
左圖的「以這個條件去檢索」其實可以包含右圖的選項一起使用。
「能不能網路預訂」
「小孩與寵物是否ok」
「是否禁菸」
這幾個選項我認為對在意的人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網路預訂有兩種,一種是店家自己的預訂管道,可能是自家的系統也可能是掛靠在其他網路(這種的其實你點進去tabelog店家頁面也會顯示,只是沒有整排列出來那麼好懂);另一個則是我自己覺得非常方便直接掛在tabelog之下的系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譬如這次北海道很喜歡的壽司店就是透過這網站預約。
我自己不太喜歡排隊,也不喜歡臨時賭現場狀況,除非很有把握店家的客流以及排隊模式,不然出國旅行能夠事先預訂的店家我一定會先準備好。
此外,taeblog有些店家會有提供網路預訂的優惠,可能是額外小菜或是預訂專屬套餐,在加上用餐完畢之後還會返還「T Point」(這是日本不少系統共用的會員點數,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全家,是個懂得流程可以加減拿但放著不管也無所謂的優惠),喜歡點數優惠的話會再多一個誘因。
比較有疑慮的可能是接受tabelog系統預訂的店家水準會不會虛高這點。
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是沒有這回事,甚至在北海道吃到超爽的成吉思汗羊肉就是直接系統預訂到的,而其他類型的店家我認為稍微看看評論翻譯應該也會有不差的體驗,畢竟日本的餐點平均水準就在那邊,可能多少有點廣告分數但扣扣減減結果也不會太糟。
當然,正因為網路預訂的方便,請大家務必記得赴約。
※正式查閱之後的所有通則:排名跟分數參考就好,對店家的直覺會更重要。
選好地區,再選一次具體的地區,然後就可以很粗暴切換成排名模式開始檢閱。
通常總排名前十前二十名都是傳統的夢想店家,這類店家沒有提前一兩個月甚至三四個月甚至半年預訂幾乎是不可能吃到的,再加上價位可能也需要節制,通常我看一看加一加之後就會默默取消保存,這些餐廳的順序應該是先有位子再去處理機票住宿的問題。
有辦法訂到的話那就很棒棒,可以準備好好爽爽。
但夢想店家中其實也偶有例外,就是午間套餐。
雖然機率一樣不高,可是能夠以較為實惠的價格以及相對有機會現場排隊入場。高級洋食、高級義法、少數的壽司店之類通常都有這樣的運作機制,看到價差非常明顯的可以考慮。
(以京都某間關東煮和洋食為例,這兩間都是晚上套餐開20000~30000日幣,但商業午餐價位落在2000~5000日幣之間,我認為是非常划算的。)
根據每個城市的繁華不同,最多大概在二十名後會是較為正常的店家,雖然依舊稀有但並非那麼遙不可及,所以建議只要看到覺得有中就先加進保存清單,加太多可以等之後的步驟再整理。
停下的時機個人決定就好,我會看到兩百名左右,通常分數還在3.5附近。
在東京、大阪、京都這種規模的大城市我會把地區設得更清楚一點,尤其是東京囊括範圍太大。
結束這個步驟之後已經有份基礎清單了。
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步驟,畢竟細查的分類一定是你真的非常想吃的東西。
Tabelog的分類非常非常細,咖哩點進去還會區分為咖哩、印度咖哩、湯咖哩;拉麵也是,點進去之後會很明確看到沾麵、拉麵、拌麵、擔擔麵等等,雖然有時候有些選項不能直接點擊(當那地區真的沒有這種店的時候),但其實只要找到相關店家就又可以觀看全國的排名順序。
但在準備階段的時候,我認為還是盡量點個大分類就好,或是小分類中簡單看看幾間店家。
以年中北海道行為例,巴菲、湯咖哩、羊肉、壽司、拉麵是最優先的項目,這幾個分類就會做比較足的功課。另外其實從總排名那邊也可以稍微觀察到城市的飲食文化方向,如果出現一些理解外的東西,譬如查詢東北時突然發現枝豆甜點見排名超高,那就可以自己稍微推測這會不會是當地名產,之後稍微著重這方向進行整理。
另外在這時候思考想吃的東西分別要投入多少金額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事情,我通常會在這個階段一邊看一邊開始剪貼資料進行整理,可能會先記下店名和連結之類的,方便最後的製表寫文。
由於這個分類前幾名也會和總排名重疊,所以再看一眼覺得沒那麼愛的也可以在這時候取消保存。
這個步驟有幾個重點。
其一是你為了吃願意跑多遠。
其二是你給自己劃定的日常移動距離有多遠。
第一點很重要是因為,雖然原因不明,但真的很多分類項目最高分或者前三名的店家都很容易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出現,而且營業時間也都很刁鑽,這些事情必須先考慮好。
至於那些沒有夢想又很偏僻的店家可以先劃掉沒關係,雖然可能會錯過,但至少省事。
第二點的話則是因為一般人的行程會進進出出,尤其晚餐多半會回到市區。有兩個很簡單的方式可以幫助你劃定行動範圍,一個是地鐵、電車的間距,一般情況下一站大約是步行10~15分鐘的距離;另外則是可以考慮google地圖上顯示的街區大小,一般情況下一個街區大概會花5分鐘左右,這點雖然會因應區域不同產生變化,但可以拿來參考。
因為日本的地圖會騙人。
你沒有實際走訪過的地點在地圖上會有一種看起來很近的錯覺,這真的是件頗為神奇的事情。
當然,現在因為uber和其他叫車服務更加方便,也比較不用擔心和司機溝通產生問題,如果情況允許的話非常建議試試看,在日本叫uber真的又快又便宜,一般的計程車計價方式有點複雜反而沒那麼推薦。
總之,確認距離之後,切換地圖模式,就可以把那些比較遠的店家過濾掉了。
如果覺得夢想不可以輕易捨棄的話這個步驟也能夠再做一次意志檢定,但最後先稍微用google地圖和地址查一下移動方式。
通常在這步驟之後會過濾掉不少太遙遠的餐廳。
這和前一個步驟的確定日常活動地點有點相近,做起來也差不多,但我會更精準定位到旅館、旅館附近的兩個地鐵或是電車站點、城市比較大的站點、預備要去的景點。
以京都為例像是烏丸、河原町、京都車站、京都御所或是金閣寺天滿宮附近等等。
這比較偏向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這類店家我只會保存起來,在真正製表階段會忽略。
畢竟如果真的找不到東西吃也可以去連鎖店或是便利商店,那樣的一餐同樣也是快樂的。
做到這邊就是看你自己喜歡什麼資料了,把覺得重要的情報列進去吧。
我會把營業時間、預訂方式、定休時間、最近的車站這些資訊寫上去,這樣讓我可以只看文字資料就稍微能夠確認店家的位子,討論餐廳的行程安排也很方便,甚至可以某幾餐某幾天先確定好晚餐午餐要吃什麼再思考其他時間該怎麼分配。
至於加註的文字也是給自己看就好,寫下簡單的評語會更有印象。
至於要做成怎樣的表格就是個人的選項了,我是word腦所以每次資料都是像這篇文章一樣一堆東西,excel腦根據自己的習慣調整即可。
如果是個對資料搜尋有癖好的人做起來真的會非常愉快。
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多字呢,真是驚人。
尤其是當所有的東西濃縮成三百字的懶人包之後,又會思考把這些文字的思考脈絡解釋出來是否有必要的……但總而言之,在今年結束之前,算是寫完了一篇自己一直都非常想要產出的一篇文章,有種氣力放盡可以躺平的感覺。
如果這篇廢話很多的文章能夠幫到人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