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下半年度投資績效檢討文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先寫一下自己的資產增長,2023年的全年度投資報酬率是17.05%。2023下半年的資產增長率約為9.11%,由6.73%的資本增長及2.38%的主動收入儲蓄加總而來。

raw-image

現在的狀態大約是股票佔了78%,固定收益4%(我把房地產信託也算在這邊),公債+之前買的總體債約為15%。主動投資的部分幾乎都已經把個股賣掉只剩兩檔,實在覺得時間跟心力拿來做其他事會更有意義。

raw-image

所以如果以VT 80: BNDW20,或是直接用AOA來比對。我的投資組合全年度報酬大約落後基準指標0.986%~1.22%。檢討之後發現是以前買的固定收益拖累了投資組合的回報。既然沒有現金流的需求,那固定收益類的佔比還可以再降低一些。

那17、18%的報酬率看起來好像也不怎麼樣阿!

還是老話一句,指數化投資的優勢在於,敢all in所有本金,並且持續待在市場上。你下一千萬,17%就是進帳170萬。如果你主動投資有一千萬本金卻只敢下八成,那麼你的投資報酬率就要拉高到21.25%。要是只有下一半,那報酬率得提高到34%才能追上。這是非常簡單的數學就能確定的事實。

講到這邊讓我想起這一陣子看到的現象。

有些人說自己今年能賺到3、4百萬,讓許多散戶朋友十分欽羨。但有趣的是,你看一下他的本金也達幾千萬之譜。但換算一下年度報酬率卻跟大盤相去無幾。所以不要單純被獲利絕對數字迷惑,或許那是因為他靠工作收入就能有效放大投資本金,而不是靠投資來放大投資部位。

再來講到報酬率也有個有趣現象可以跟大家分享。

假如有個人拿出固定一筆錢來炒股,獲利先保留,每次都用固定本金去炒股。這樣很好算,就是把一年十二個月的利損加總以後去除以那筆固定本金就能知道這一年的報酬率是多少。

但要是這個人其實每個月投入的金額都不一樣多呢?這樣怎麼可以直接把每個月的報酬率拿來加總。所以看對帳單對散戶朋友有意義嗎?老實說沒有。除非對方願意開誠佈公的拿出來跟你討論,不然只是看爽的而已。

但其實看投資組合報酬變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可以參考學習,那便是投資組合的波動度變化。

光單看VT今年7/31到10/27,就可以有超過13%的跌幅。別忘了這可是一檔擁有9千多家公司的全球型股票指數ETF。那麼你的投資組合呢?如果你的投資報酬是來自於大幅度的回檔,那麼你最好思考一下為什麼波動度會這麼大。還有如果下次又再一次大幅下跌你的投資組合是否還可以擁有同樣條件收復跌幅。

這個因素會決定你該不該在下次大跌的時候勇敢加碼買進,或你根本只是單純靠信仰買進。

今年有很多人放大槓桿去追求投資報酬,效益也不錯。但就跟剛剛上面說的一樣,你今年看到投資組合大幅上漲所以用槓桿放大獲利,可是如果2024年出現大幅下跌,你還能用什麼槓桿在市場行情低迷的時候加碼攤平?又你能確定市場反轉的時候,你的投資組合也會跟著漲上來嗎?

所以我最近看到有些人說自己今年靠槓桿賺了很多錢,但我卻看不到有人提出怎麼控制下檔風險。最多的說法就是,反正我相信一定會再漲回來。

可是使用槓桿工具進行投資不是單純靠信仰,有很多人在做量化研究怎麼靠槓桿拉高獲利倍數,但卻不會增加投資組合的波動度。

白話文來說就是,要賺錢,但也要避免一次大跌就被掃地出場。

說真的,指數化投資人的投資報酬沒什麼好算的,因為就跟指數或是基準投組差不多。指數化投資是追求接近市場平均報酬,而非超越大盤。所以也不必羨慕其他投資人可以拿到超額報酬,相較於全體投資人,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拿到超額報酬。

既然不在報酬率上計較,那再來的就是要考慮如何盡可能累積更多本金投入。當大家報酬率差距都在1%之內,本金大小就會決定你最終可以靠投資拿到多少絕對金額。

所以真正想通的指數化投資人都敢也都想盡可能把能投資的錢全部投入。

雖然我對於今年很多人在喊是大多頭年不太有感,但完全沒關係。因為我使用指數化投資,再無感還是能賺到錢。如果你今年或是已經很多年沒有搭上大多頭列車,真心建議你可以想想要不要用指數化投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