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不是個機構,是一個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是一個機構,是管理這個系統的最高決策單位,其中的 12 位委員就是擁有決策權最重要的人物。相關新聞不知道看了幾年,現在才稍稍搞懂其中運作機制,理解到系統的強大。感謝這位優秀的分享者 小 Lin 的精心解說:
1776 年美國建國,早期無專職發行錢幣的中央銀行,因為美國人自由民主的骨子裡根本不信任中央集權,不願意把權力交給少數人,所以各商業銀行都能發行票券。但發行票券必須有抵押物,這就是保證票券價值的最原始機制;但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商業活動擴張信用似乎是個必然,抵押物沒有達到百分之百就變成常態了,所以若有風吹草動引發擠兌,就容易造成連鎖反應引發倒閉;1907 年出現最嚴重的一次,當時還是由政府單位出面請求私人銀行家 J.P. Morgan 出面解圍。驚魂未定之餘,從此開始有建立美聯儲的共識,希望在商業銀行背後有股夠強大的能力確保他們能承受擠兌危機。
為了讓這強大的權力機構可以公平運作,確保不被少數人操控,各民間銀行和政府經過多年的討論,終於在1913 年正式建立美聯儲,其運作機制一定有其精妙之處。它由 12 家個地區的儲備銀行組成,各儲備銀行由轄區內上千家銀行控股,負責管轄區內銀行。這 12 家儲備銀行平時保持其獨立自主的運作,但牽涉到整體貨幣政策的議題,則由一個中央決策機構 FOMC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負責統整,其中 12 位委員就成為核心中的核心,扮演關鍵中的關鍵角色。
12 位委員中有 7 位執行委員 (Board of Governors) 包含主席,主席任期四年,其餘 14 年一期,均由「總統任命」!另外 5 位由地方儲備銀行的主席輪值擔任,其中又有「紐約」常任一席位,另外 11 個儲備銀行輪流擔任 4 個席位,這 12 位組成的超強天團,一年開會 8 次,對全球金融體系運作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好幾次看那 Powell 上台講話幾分鐘,全球幾兆資金就因此挪移!想像那壓力不知道有多大,而這財富挪移多半與他們個人財富並無直接相關,我目前是這樣相信。
12 個地方儲備銀行各有 9 位董事,其中 6 位由該區域銀行推舉,3 位由「執行委員」推舉,代表政府的人。這樣整個系統體現出非常強的「制衡」機制。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自由民主」的精神,和系統設計的能力。其中很絕的是,7 位執行委員雖然是總統任命,但卻不聽命於總統,因為一但任命之後就很難罷免,必須經過國會三分之二投票通過才行,因此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性。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就是 Powell 由 Trump 在 2018 年任命,任命後川普期望降息但鮑威爾卻不理,川普就算一直罵也完全沒輒。就是因為這種制衡機制建立並保護了市場對此系統的信任,也保住了美元的價值。
至於美聯儲還是具有由商業銀行持股的這種特性,如何避免股東權益與公共利益的衝突?這一點小 Lin 的解說也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兩個重點:一是有規定回報上限 6%,二是股本很小,所以獲利金額也就相對很小 (2022 年分紅金額,總共只有 12 億美元,股東銀行高達幾千家呢!);另外這些股票並不能流通。所以結論就是,私人持股的特性僅剩下象徵意義了,倒是比較像會員的押金,這樣的解說完全清楚明瞭。
那聯準會到底賺不賺錢?還真賺!因為印出來的錢可以拿去購買債券,債券的收益就屬於利潤了。但這不全歸股東所有,股東收取象徵性分紅後大部分又上繳了美國政府。根據小 Lin 的統計,近十年平均每年上繳大約 900 億美元。整套機制跑下來,相當於美國政府印債券取得資金,給美聯儲買走的部分,付出的利息又大部分還回來,相當於幾乎零息從美聯儲取得資金,政府是包賺的最大贏家。(怎麼好像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唱雙簧,割全世界韭菜!因為他可以在利率低時 (相對的就是價格較高) 賣多一點給外國投資者,利率高時賣多一點給美聯儲,反正付給美聯儲的利息會返還!這造就美國的強大,歸功於系統設計之初的縝密思考和討論。這是個人推想猜測的。)
以上論述重點在於美聯儲的獨立性,基本上穩住美元地位,那美聯儲的任務呢?主要有兩個,就是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而達成任務所需的工具本來很多,後來已經化繁為簡,剩下一種獨孤求敗唯一的重兵器,就是「利率」。但這個重兵器在 2008 年雷曼兄弟倒閉所引起的金融海嘯,又顯得不夠用了,終於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嘗試就是「QE」,就是印更多的錢去購買長天期的債券,此舉可拉抬債券價格,或相當於壓低長天期債券的報酬率,逼迫資金流向股市或實體經濟。這是一個堵上美國經濟的大冒險,挑戰全球對美聯儲的信任!
事實證明這系統實在強大,儘管多國恨得牙癢癢,想要挑戰美元的地位,但它依舊穩如泰山,之後的五年,此舉成功的拉抬了股市, 引發財富效應而避免了經濟衰退。隨著 一波又一波的 QE,股市跟著狂歡,流到實體經濟卻是相對少的,幾次美聯儲想要緩緩 QE 的腳步,市場像嗑藥成癮的屁孩,立刻狂躁不安自暴自棄,逼迫美聯儲不得不持續 QE。到了 2020 年終於準備好要好好回歸正軌,不料...疫情來了!經濟停擺,受傷太重,不得不故技重施,繼續 QE,規模更大,速度更快,結果迎來了整個經濟體非常畸形的發展,就是實體經濟苦哈哈,股市卻繼續狂歡。
持續嗑藥過了 3 年,終於喚醒了沈睡已久的大魔王,就是通貨膨脹!通膨再起,已經沒有任何因循苟且的理由了,二話不說,升息吧!2022 就在升息預期和通膨肆虐下造成股市痛苦的回檔,2023 年一年內利率居然調高到了 5% 以上。這寬鬆了 10 幾年後突然的大緊縮,造成了多家銀行倒閉,至於到底還有什麼副作用就不得而知了,雖然股市因著許多未知的「預期」,又創了新高,但誰知下一步還有什麼隱藏的魔鬼會突然跳出來,這全球連動的巨大經濟系統,每天都可能出新招挑戰人類生存的智慧。
金融是個槓桿的遊戲,在可控的風險下,人們傾向於追求更高的獲利。對於個體經濟,將風險分散到廣大的經濟系統中就達標了,但央行層級的官員處理的是整體系統性風險,總不能每次都是問題發生後才出來救市,因此他們努力的轉向到「更嚴格的監管」,顯然這是個艱鉅的任務,人類存在的一天都不可能斷絕經濟活動,這任務也將持續且戰且走。
身為一個「微小經濟個體」,理解這些知識與創造個人財富真的離的有點遠呢,所以非常慶幸這許多總體經濟問題有大人們扛著,世界需要他們的努力去處理並避免大規模的經濟危機,而他們的作為與我們切身相關,我們必須持續關心並向其致敬。
Newman 2024/1/2
導覽頁:紐曼的思想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