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培養獨立負責的心理素質(1)前言

2024/01/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父母親對孩子的付出和呵護更勝以往,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等過去不曾聽聞的名詞紛紛出籠。因為愛子心切,或者不忍孩子吃太多苦(可能因為他們自己以前苦過),現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在整體的轉變上更頃向於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受挫,有些時候甚至會把事情的責任過度向外推給學校。在這種氛圍的潛移默化之下,孩子可能會逐漸養成挫折容忍力不彰、責任心薄弱、容易怪罪他人而不思自我檢討……等等的負面特質。

也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現在的大學招生不易,學校面臨著合併或倒閉的危機,使得以往是賣方市場的高等教育變成了買方市場。學校為了招生、為了留住學生,使得教育業染上越來越重的服務業色彩,以往的合理照顧可能會變成過度呵護,再加上上述的家長力道,讓學校產生集體退化的現象,研究所大學化、大學高中化、高中國中化、國中國小化……整體的巨觀結構在促使個體獨立的力道上較過去明顯減弱。

這種溫室或半溫室的狀態若能一輩子持續,倒也不成問題,但問題就在於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後,應該成熟到足以面對社會現實的成年人真的足夠成熟了嗎?撐得起外頭風雨的強度嗎?對面挫折與挑戰,能夠一肩扛起並且過關斬將嗎?還是依然怪東怪西就是不怪自己,或是闖禍出事了就急叩父母前來救駕?

          大學的應屆年紀是18歲進入19歲的階段,是在法律上被認定為成年人的時期,意味著這應該是一個心智要能夠成熟到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的時期;但在實際上,有些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趕上、排斥獨立、排斥為自己作主負責、依然習慣依賴父母甚至怪罪環境。台灣是個非常自由的地方,大家都喜歡主張自由的權利,但往往忽略了自由必須和責任共存,而且是為自己負起責任,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自由本不該是無限上綱的口號,那是屁孩的任性。

          擁有自由、為自己的抉擇負起完全責任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具體途徑不外乎是「抉擇、體驗、反思」的重複循環,逐漸交織出個體的主體性。有明確的主體性,才能堅定自己的立場,不用再人云亦云,所有的言行抉擇都是出自自己的內心,就算和別人一樣,也是想過之後的剛好一樣,而不是無自我、無自信的盲從。

          人類是情感豐沛的生物,所有情感不外乎「愛情、友情、親情」三大面向,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便能透過這些像空氣一般存在的日常經驗來進行「抉擇、體驗、反思」的過程,將自己的獨立性培養起來,為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起責任。

5會員
100內容數
本職是諮商心理師。 在這裡放一些以前寫的&正在(想)寫的東西。 現職: 朝陽科技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哲石情感心理諮商所特約諮商心理師 台中張老師心理諮商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