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由羅晉、李一桐、黃志忠與鄭業成領銜主演,是一部以皇帝與太子之間的矛盾為主線、以儒家思想為倫理觀,以「一念之差,一步之遙」的錯過為基底的古裝權謀愛情戲。製作精良、服化道高質,劇情涉及官場積弊、權臣專擅、兵權旁落、皇子爭位、復仇平反……等題材。
演員陣容,從飾演男女主角的羅晉(蕭定權)與李一桐(陸文昔)、兩位主配角的黃志忠(皇帝)與鄭業成(顧逢恩),到兩位忠奸朝臣張志堅(李柏舟)與王勁松(盧世瑜),以及兩位敵對皇子蕭定棠與蕭定楷,甚至皇帝與太子身邊的兩位太監陳謹與王慎,他們的表現都非常優秀。可見在選角上,導演慧眼獨具,個個演技精湛,可圈可點。
導演在運鏡上,善於捕捉人物的情感、性格、表情以及細微動作,從細節體現大局,其細膩與用心,令人嘆服。尤其服飾、茶道、書道與香道的考究,讓人能真實地感悟到古人生活的樣態,是一部製作相當用心的連續劇,與時下講求流量、快轉的網戲相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值得細細品嘗,不宜快轉,我自己也是看了好久,才追完。
無論是視覺美感上,或是演出技巧上,這是一部讓人無話可説的佳作,卻有帶有硬傷。
它的硬傷是在於它的故事本身。
首先,太子與皇帝之間存在著太多的矛盾,兒子失愛於父親,間接鼓勵其他皇子起而奪位,很有康熙王朝的味道,九子奪嫡是早被寫爛拍爛的故事。但《鶴唳華亭》的問題並不出於題材的問題,而是表現手法的問題!
剛開始看時,確實被驟然翻轉的敘事手法給驚艷到了,以爲自己遇到了神劇,不禁去思考,編劇到底是運用了什麽樣的手法,才能不斷地讓死棋變活棋?
幾經思考才發覺,這是常用的懸疑手法,把真相藏在假象中︰倘若結果是A,但在敘事過程中,不斷誘導觀衆相信結果會是B。這時候,太子往往被推進毫無出路的死胡同裏,由於運鏡不斷地誘導觀衆相信結果會是B,太子將永無翻身之日,被虐到不行。然而編劇皤然悔悟,翻轉了整個劇情,呈現在觀衆的面前的結果卻是A,令人驚訝不已,這就是懸疑的寫法。
但編劇還留了一手,真相也不是A,而是C。
而這個隱藏在假象之下的真相C,卻是本劇最大的硬傷。因爲編劇沒有在案子了結時,直接揭露這個真相C,而是讓C變成後續劇情發展的伏筆,發展成下一段事件案發的原因,或是導火線。
例如,中書令李柏舟(皇長子岳父)一案,在審理過程中,從犯趙壅(皇長子外公)被施以酷刑而氣絕,當觀衆以爲死無對證、太子走入絕境時,越是誤導,就越顯得太子毫無出路,最後編劇卻讓趙壅「復活」,供出始作俑者李柏舟,大家原本以爲趙壅早死了,結果沒死。李柏舟被斬立決後,皇長子的後臺全倒了,但他自己也倒了嗎?還早著呢!皇長子留下,當後續的伏筆,回頭再收拾。
類似的推理手法一再反復地出現,冠禮案、春闈案、茶馬案、太子妃之死、陸英父子案、童謠案、皇后之死……
幾乎都是運用同樣的手法在編劇,像連環套般,一環連一環。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編劇讓觀衆看到事情有ABC三個層次,都先假設全為真相,放進情境中,替這些真相各自編造一個故事,先讓前兩者AB鬥爭完畢之後,再把各自的線索留在現場。但最後揭開C時,爲了後續的劇情鋪路,卻沒讓C直接表現出來,觀衆看了得一頭霧水,最後真相到底是什麽?反而被模糊掉了,大大削弱了戲劇張力。
這項缺失導致劇情膠著不明朗,若是九十分鐘的電影,會讓人意猶未盡,留予觀者自行玩味。但這是一部72集的連續劇,情節複雜,人物衆多,誰不是看了後面就忘了前面?
而女主角陸文昔是御史中丞陸英的女兒,父親被誣陷入獄,爲了救出父兄,她在偶爾機緣中,認識了五皇子,遂懇求五皇子蕭定楷將她安插在太子身邊,讓她以太子妃女史的身份入宮。一開始五皇子並無顯露出奪位的野心,以善良真誠、人畜無害的面孔展現在觀衆面前,而女主進宮也是自己請求五皇子安排的,並非五皇子的陰謀。
這麽長的伏筆,直到五皇子出手時,陸文昔卻驟轉成爲皇五子蓄意安插在太子身邊的人,直到最後才略顯明朗。
最不合理的設定是,陸文昔身爲太子最初愛慕之人,太子大婚時,她作爲女史,一直低著頭,太子沒注意到她的相貌,這也合情合理。可是劇情發展到後面,太子妃被毒死,陸文昔被懷疑、被拷打,男女主針鋒相對,都已經到了這份上了,太子還認不出所愛之人,這解釋得通嗎?
編劇硬是要讓劇情繼續膠著下去。
之後,他們還一起被拘禁在宗正寺很長一段時間,女主因而學得太子書道絕技金錯刀,同寢同眠,都這麽近距離了,太子還認不出她來?
再者,陸文昔被安排入宮是五皇子的陰謀,她這個曖昧不明的身份,編劇一直用到了番外《別雲間》,直到五皇子被杖刑身亡,這項陰謀都沒有很清楚明確地編在劇情裏,花費了這麽長的時間來敘述,編劇卻一直盼望觀衆自己會恍然大悟,一齣72集的大戲,關鍵處沒有清楚表達,是本劇最大的缺點。
太子人設是被詬病最多的問題,皇帝忌憚國舅的兵權,而疑心太子,進而利用太子來制約在邊塞領軍作戰的國舅,看似合情合理。但皇帝對太子動輒打駡,硬是將種種罪責歸到他身上,而這個太子又喜歡在事態不明朗之前,爲了包庇他人,涕淚交零,將罪責全部攬下。
這樣的父子關係不是過於牽强了?太子的行徑也極爲不合理,常常讓人不明白,他爲何非要擔下那些罪責,到底是爲了什麽?
最説不通的是童謠一案,起於一首流傳民間的童謠,歌詞暗諷當今皇帝逼死兄長得位,童謠最後一句是「佳人回首顧不顧」,太子的母舅、兵權在握的顧思林剛好姓「顧」。這首歌在中秋宮宴上,由皇上一名寵妃唱出,唱完之後,她馬上被拖了出去,這時候,太子卻硬生生認下是他幹的。
皇帝罰他杖刑!還被控鶴收押(皇帝個人親衛),這麽重的刑罰,原本以爲會是什麽大案,看來看去也只是一首童謠,似乎與顧思林有關,最後結局也不是很明朗,這樣的劇情安排讓人覺得虎頭蛇尾。
太子與皇帝、皇后、外戚、權臣、京衛、邊防等,有著諸多的矛盾,直到顧逢恩(表兄)起兵叛亂,太子都要攬下所有的錯。然而,有多少皇太子失寵、被拉下馬的故事?而蕭定權這個太子當得太苦太難,動輒得咎,如履薄冰,堪稱史上處境最艱難的太子,作者堆砌了這麽多的難處在他身上,讓他獨自一人去承擔,反而讓這個人設立不起來。
縱使有這麽大的硬傷,但就人物情感的表現來説,《鶴唳華亭》絕對是一齣值得看的好戲。
太子這個人物多面複雜,也展現了人性的矛盾與非同一性,他有軟弱的時候,也有孤勇的時候,有善良的時候,也有狠毒的時候,他有真摯的時候,也有狡猾的時候,很溫柔,也很暴戾。他並非是一個真君子,但絕對是一個流露真情的人。他想要實踐的並非只是儒家的禮教,更多時候,他想要是真性情與親情,想要被愛與被保護。我想,全劇太子想要傳遞的情感大概是,想保住身邊所有他愛的人,但他是有毒體質,離他近的人下場都很慘,尤其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哥顧逢恩,落得揮劍自刎的下場,令人唏噓感嘆。最後他誰都沒能保下,唯一擁有抗毒體質的是女主陸文昔。
陸文昔也是複雜多面的角色,原本以爲她會像《延禧攻略》的魏瓔珞一樣,睚眥必報,一路升級打怪。但她不是,甚至面對殺父仇人的女兒太子妃,一直保持著親近之心,有著下不了毒手的軟弱。這個角色表現更多的是,底層人的無奈與無能,而非主角的萬能光環。她甚至一度天真地認爲,就算她枉死,太子在她死後,也會還她清白。曾將希望寄於太子身上,但他卻一再地讓她失望。她希望太子能做個青春乾淨的人,直到最後,她終於明白太子無力清道與無能清白,爲了讓殺父仇人(張陸正)伏罪,這時才主動出面,在皇帝面前指認張陸正。
全劇核心是太子與皇帝之間的關係,他們是父子?還是君臣?是全劇戮力詮釋的問題。對此不得不説,羅晉與黃志忠的對手戲,實在是太棒了!那種炸裂的演技,那種戲劇張力與震撼力,是現今靠顔值晉升頂流的流量明星,望塵莫及。
皇帝蕭睿鑒是愛太子的,只不過他的愛太深層太沉重,或許他有他不能直接表達的苦衷。他要磨礪儲君也好,要鍛煉他的心智也罷,但比較不合理的地方是,與皇長子之間,只出現點茶時親密的影像,就想以此説服全員觀衆——他的心是偏袒皇長子,這個理由缺乏說服力。而聰明睿智如他,就憑著點茶之情,爲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皇長子所矇蔽,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這也是此劇的缺失。
許多評論者認爲《鶴唳華亭》是一部華而不實、故作高深,畫面精緻唯美,卻掩不住空虛的靈魂,設定懸浮,格局狹隘。誠然,編劇的古文功力絕對是一流的,臺詞的遣辭用字都相當艱澀,被喻爲要捧著字典追劇的作品。
然而,個人認爲,這齣戲倒還不至於糟到靈魂空虛的地步,比較是,作者試圖將中國深層的文化内涵,以小説戲劇的手法呈現,卻因太多的堆砌,導致表現得沒有很成功罷了。
然而,瑕不掩瑜,若是把揪成一團的人物關係打散,將上述環環相扣的情節一一解套,以既有的敘述手法,用中短篇來呈現,會更加緊凑,會更有驚愕效果,悲劇性會更强烈,就製作精良來看,《鶴唳華亭》絕對值得一看。
番外《別雲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集,光是顧逢恩舉劍自刎短短一幕,就足以讓觀衆刻骨銘心,永遠記住了。
原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