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況好到不能再好,但此時所有人相信會更好
頂峰時央行會採取緊縮政策提升利率
緊縮是泡沫造成的,經濟成長率與通膨上升
頂峰初始階段,短期利率上升,造成長短利差縮小至負數
殖利率曲線變平坦、反轉,持有現金誘因大增
股市出現頭部後五個月通常會是緊縮速度最快的時候
泡沫後,經濟成長率大於貨幣政策
股價此時下跌,但企業盈餘未降低,造成誤判進場,後續拋售承壓
需要利率降低的效果:
蕭條會出現
若以本國通貨計價,政府可透過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解決
透過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解決
蕭條並非心理現象,只要出現償債/現金流動性問題就是蕭條
去槓桿受到,信用、貨幣、商品及服務關係驅動
去槓桿重要環節,原本以為擁有的財富,是給予他人給予付款的『承諾』,食言而肥『以為擁有的』不復存在
籌措資金試圖將手上投資標的轉為現金,造成『擠兌』
信用等級:資產/擔保品對其債務價值,所得相對償債支出金額
蕭條主因:減債(違約和重整)與樽節措施等通貨緊縮型動力發生,但又未積極採行印鈔票(降低負債)的平衡措施
降低債務:
政策制定者不願介入,導致情勢險惡加速,後續提供各式擔保、印鈔票、債務貨幣化
債務危機兩大障礙
撙節
錯誤的方式:個人支出縮減、政府增稅
印鈔票提振經濟
發生銀行擠兌問題
政府應該印鈔票給
政府難以用稅收與借錢籌措資金
央行的政策
大部分都是選擇1,會得到暫時緩解,但長期趨勢空頭,中間的反彈必然發生
央行必須採取行動解決系統性風險
抑制恐慌提供擔保
挹注資金
存款凍結
提供流動性
接受更廣泛的擔保品
支持系統重要性的機構擁有償債能力
自行解決問題,鼓勵合併案
調整會計準則,降低資本要求
鎖定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推動其資本結構重整/國有化/虧損彌補
上述無法解決,政府應介入重整計劃
維持信用供給
重整違約債務
政策制定者會發現:
1)信用問題重要性
2)未一視同仁拯救所有機構,消耗資源
3)創建良好健全的信用流動管道
4)處理呆帳應顧及經濟成長與通膨情勢
政策制定者使用上述行動都不明快,未能即時察覺其嚴重性,反而執行一次性政策,承受不必要的經濟痛苦後,才有以上行動
政策實施後如何轉嫁也是課題
不同方針保障債權人
管理不良資產
1)轉移給獨立的實體,由實體進行重整和資產處分事宜(40%的處理方式)
2)繼續在原始放款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由這家機構自行分配
處理不良貸款
1)重整
2)以債換股的交換與資產沒收
3)轉售貸款及資產
4)證券化
處理債務問題不同處理的頻率
財富重分配
泡沫時期,財富差距擴大,但進入艱難階段,少數特權者會特別惱怒
有錢人轉移資金造成某些經濟「掏空」,進而導致經濟活動減緩,整體經濟受創。
變售線性高資產,傷害到資本形成,財富轉移的金額鮮少到去槓桿化歷程有貢獻(除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