鏨工房,呂燕華的琺瑯工作室,隱身在南港玉成街、舊式平房聚落裏,若不是憑著一點運氣和不服氣還真不容易找;不過,呂燕華卻喜歡這裡寧靜親切,有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優點。
進入這個外表不起眼的工作室才發現,只形容這裡是「琺瑯工作室」實在太狹隘了:工作室前端是有六個位置的金工工作檯,越過工作檯是金屬鍛敲、拋修的工作空間;跨過一個門檻,在這裏做金屬酸洗以及銲接,然後別室是琺瑯「繪畫」、窯燒的位置。探進這畫琺瑯的小間,裡頭一個電窯,一長桌,長桌兩牆都是琺瑯粉,規律排整就像兩張演色表。鏨,小鑿也,如「鏨花」;鏨就是金工裏的一種技法。呂燕華在這裡研究金屬、玻璃、琺瑯及異材料結合的創作,鏨工房實實在在就是個「多媒材應用工作室」。
從繪畫到工藝
呂燕華自師大美術系畢業後就進入了舊金山藝術大學,一直在純藝術 (Fine Art) 的領域中學習,直到有一天她經過雕塑系,看到裡頭敲敲打打正在做金工十分有趣,於是開始選修相關的課程,自此一點一滴地走入了金工的世界。回來臺灣後,她租了現在的工作室用來創作與金工教學,過程中,琺瑯逐漸成為她主要的創作媒材;2012年呂燕華帶著作品參加臺灣設計師週,沒想到作品迴響出乎意料,於是再從教學形態轉為將作品商品化出售。要將作品商品化,總要給通路商與購買者一個說法;她按照自己的興趣與喜好,大致規劃四個類別:花器、書器、香器、茶器。一般而言,花器是用於蒔花養卉的器皿,書器用於文房書畫,香器是燃香禮佛的器皿用具,茶器為茶道品茗之用。
但是站在創作者的立場,呂燕華使用罐器創作是因為她喜歡「立體」,而罐子有著簡單且現代的外形,適於她的創作表現,至於「某個器皿該屬哪種用途」她其實並不在意,好比筆洗與茶洗可以通用同一種器型的器皿,香罐與茶罐也無精確分別;她所專注的只是「要做出怎樣的效果」、「要呈現什麼色彩」等,屬於作品「本身的美感」這件事。
她取過幾個罐器,上半部有色彩斑斕、形態自然寫意的琺瑯彩料,罐身下方是銅器的胎底,中間彩料過渡到罐器的地方,她保留了自然的氧化物。銅器的氧化物就像水墨的黑墨,在彩墨與留白間有協調的功能,讓畫面看起來穩重不過份對比。呂燕華喜歡這個材質特性。另外,琺瑯除了本身色彩豐富,燒製的時候還可以用溫度與窯燒時間來變化顏色,彷彿永遠也研究不盡,是讓她多年來鑽研不膩的原因。
興之所至,步亦同趨
從畫畫到琺瑯工藝,呂燕華覺得自己還在放手嘗試,沒有心理負擔地、只對自己負責的,想到哪裡就做到哪裡;就像一條拋物線,有起點,雖然起點不見得會變成終點,但是重要的是自己能從中得到創作的快樂,並且在藝術的領域隨心所欲、盡情揮灑,這便是在藝術家作品中最難能可貴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