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在一貫道的讀經班上課。我想很多人對讀經班的想像就是要小孩子一直背很多可能他們根本不懂意思的文言文,但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當然還是要分老師的。
當然讀經班還是鼓勵大家背誦,於是如何使小朋友能夠記憶,無論是配動作帶手語的、帶著韻律朗誦歌唱的,還是畫圖說故事的……老師們是出盡奇招,只希望下課後,小朋友願意去老師那邊背一首新學的詩詞或一段論語。
雖然我喜歡文學的理由無他,就是天生喜愛在文字裡找樂趣,但這麼多文學相關的科系我後來報了中文系,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些老師們在無所不用其極時,從詩詞文言文中,帶給我許多吸引人的畫面與故事。
而這本《有故事的宋詞》也在做類似的事情。
當然這本書不是我在讀經班時那樣,為了記憶才去說故事,但結果是一樣的——作者以故事帶領我們進入到詞人的生命之中,感受他們曾經的細膩、輝煌、憂愁、喜悅。
於是這些古人們生活的吉光片羽,便活在了我的記憶中。
**
書中的文章看似是隨手捻來的漫談,其實仔細去看會發現,作者就是順著時序,從唐、五代十國,一路講到宋朝滅,但書中不以時代做切割,而是挑出每個時間段上合適的代表詞人。依序整本看完,會發現自己依照認識詞人的順序,也順帶記完了詞的風格流變、唐宋時期的歷史興衰。
這種不費力就讓讀者輕鬆記憶的編排非常棒,但有一個缺點是,在這個時間脈絡之中,作者(或編輯?)另外穿插了「詩詞中的傳統節慶」的小單元文章,這樣就打斷了本來以時序為主的編排。
比如在介紹唐玄宗和介紹李白的中間插了一篇「除夕」,害我看到除夕這篇時,想說是不是書頁插錯了,跑去檢查了一下頁碼,還重翻了目錄確認。
不知道這是不是我這個中文系出身+有在做編輯的人才會覺得卡住?一般讀者如果不是特別敏銳,也許感受不到這種閱讀邏輯斷裂的煩躁感吧。
所以這點也許無傷大雅,是我偶爾就是小家子氣。
**
中文系畢業多年,生活工作雖然有在接觸文字,但離這種中國傳統詩詞確實有點遙遠了,偶有想念,但要我再拿起那厚得跟磚頭一樣的詞選來讀也實在不想,所以在逛圖書館看到時就隨手借了。
內容淺了些,用字白話清晰,雖然偶爾會感到解釋後的文字失去了原句美感……不是指文言翻譯成白話的稀釋問題,而是作者畢竟是在講故事,文字使用得比較鬆散,但我覺得畢竟是解析詞句,就算是白話文也可以再精煉一些。
不過作者能把詞人在時代的荒流下、社會政治的困境中,所凝縮在詞裡的心境故事說清楚,這樣就已經表現得很好了。
而對我來說,能有一本書讓我睡前看看故事,重溫一下學生時期讀這些中國傳統文學的情懷,已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