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无新事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2015年2月28日,央视著名记者柴静自称因为腹中女儿患上肿瘤,辞职后自费百万元、耗时1年拍摄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公开发布,当天网络点播量达到7464万次,48小时后视频播放超2亿。随着影片观看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争议随之产生,从影片内展现的观点和论据到影片外的种种内幕和创作背景陆续被曝光和驳斥,影响力如此巨大的一部作品逐渐展露出其阴谋本质。

提前吹响的胜利号角

无论是燃油标准升级、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农村煤改气、大力补贴新能源车、增大环保部门执法权等等,这些年的政策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不是柴静的纪录片推动的,也不是她能推得动的,而是她的纪录片正好顺应了国家下决心做出有关改革的时代潮流。谦逊而内敛的传统品格让大多数中国人秉承“只做不说”的习惯,有的人却误以为国人拙嘴笨舌不会反击,提前吹响胜利号角,在纪录片推出后不到一个月内,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的欧方主任就写下诸如“《穹顶之下》:中国环境治理的转折点”这样的吹捧文章,力求将柴静打造为新一代“吹哨人”,塑造“太阳被鸡叫醒”的虚假历史地位。这种做法让我想起22年某些喊着“记住用身体撞开门的人”的群体,时隔多年,这套话术依旧在国内屡试不爽。

不怀好意的舆论“司机”

强调环保、重视雾霾有意义吗?有的。那几年,多个城市首次公开实时雾霾数据,《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国家领导表示防治大气污染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这也是纪录片推出之时引起公众关注的原因之一。但是,那些存量难题都有其难解的现实依据,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治更是欲速则不达,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收益-损失分析问题,需要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平衡民生、经济和各方利益做出选择,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政策及标准,这里的损失和收益不仅仅只指钱。即使如部分激进人士所说立刻关闭所有工厂,也会带来物价上涨、工人失业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样损害民生利益,更何况北方还有避不开的供暖等燃煤需求。

没了《穹顶之下》,中国就不会治理大气污染了吗?在本该谨慎调研、谨慎决策的过程中,一个出于私人目的、夹杂虚假论据的调查纪录片横空出世,即使打着公益的口号,实际却是带偏舆论以裹挟政策制订的一次隐蔽尝试,最终维护的只是不为公众所知的某方利益。就像一些刻意绕路的出租车司机,你不能否认他最后还是能将你带到目的地,但在这过程中,你明明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和金钱。舆论“司机”用心之险恶,莫过于此。她的纪录片是2015年2月上线的,但如果你搜索2014年关于这些话题的新闻,从政府到民间,从学者到官员,有关的讨论比比皆是。就以油气体制改革为例,2014年时,人民网进行过深度报道,总书记也要求加速制定具体改革方案。柴静既然能够采访到各种院士、学者、企业家、高管、发改委官员来完成这个片子,就充分说明这些问题都是社会管理者上上下下心里有数的问题,能够正面对待的,也是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

真的是质疑的人们对这个社会问题曝光者太过吹毛求疵了吗?有的支持者坚持认为,只要柴静的目的是做善事,那么哪怕带有一点私心,哪怕手段充满欺骗,那么也该被容许。这样的论调,无疑是以最大的善意来揣测她的意图,以最大的恶意轻视中国政府本身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哪怕当时的北京市长明确说了“正在努力”,也能被解读为对柴静的一种回应。被吹毛求疵的,到底是哪一方呢?

为女儿拍摄的“公益纪录片”

纪录片中,柴静多次表示女儿是她的重要拍摄动力。“以前我从来都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儿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个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这些动情的阐述无疑击中了许多担忧家人身体健康的观众,引发强烈共鸣。采访中柴静还透露,这部纪录片风格浓郁的调查视频只是她个人的调研,播出也全是公益性质,花费了一百万左右都是自己投资的,主要依靠之前出书获取的稿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影片是她个人全资完成拍摄,片尾致谢的大量来自英美等西方国家官方政府和组织机构的官员、学者又提供了什么?观点吗?数据吗?还是其他不为人知的支持?至今为止,没有找到明确和正面的回应。除了个人外,致谢名单最后的这个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个非盈利的国际环保组织,其宗旨就是在全球推广清洁能源,而NRDC的创始人Richard Liu 曾经在演讲中承认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有长期合作并接受赞助。


或许我们能从片中刻意提出的“中国放弃使用煤炭,转向需要严重依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尤其是页岩气)”等“解决方法”中发现一些端倪。

片中的谎言

我们需要的到底是真相,还是情绪?《穹顶之下》推出后,虽然以其优秀的煽动力博得大量转发,却也有不少观众对片中涉及的一些细节和论据提出质疑,抽丝剥茧找出了不少疑点。正如前文所说,纪录片中提出的许多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从问题的发生根源到最后解决方式的可行性,从数据来源到论证方式,都被网友揭露过不少存疑的成分。以下简单列举几点:

第一,在柴静有意无意的误导下,很多人把她女儿的疾病也归根于雾霾。根据WHO提供的数据,肺病的发病原因90%归于吸烟,中国有88%的人在家里被动吸烟,60%的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如果仅仅是为了防止肺病,还不如先全面禁烟。但是这能做到吗?而且有意思的是,肖传国和方舟子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生死冤家居然也先后对是否存在一出生就得被抱走做手术的“良性肿瘤”提出过质疑,还有十分详细的论证。

第二,打破垄断之后,我们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气储量,天然气产量很快就可以翻番?片中使用了英国作为论据,说英国自从1952年伦敦污染事件之后很快从煤炭转型到了石油,并从此实现了环境的改造。但片中没有提到的是,英国虽然在1956年通过了空气清洁法,但直到70年代发现了北海油田之后,石油占能源的总比例才飞速上升。而要把我国的未来能源寄托在发现一个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气田之上,真的很有自信。

第三,解决方法上,作为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柴静却特意提出了“少煤多气尤其是页岩气”以及用私有化和放开管制替代加强管控和问责来解决污染问题。这一解决方法成功绕过了开发水电风能核电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来源。一方面抨击“三桶油”的垄断,打压股价控制企业,另一方面却无视了她所反对的煤炭行业正是打破垄断充分竞争的,依然产品质量越来越差且不见创新。当然,它的提出自然有其背景依据——中国有开采价值的页岩气极少,美俄石油大战导致价格下行,可美国页岩气公司已跌穿成本,产能过剩必然要对外输出,谁能来接手?舆论场的铺垫是必须的。

第四,数据的引用和使用。更多片中提出的数据来源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网上有许多梳理文章,例如下面链接中的这篇,就不一一列举赘述了。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590/client/snv?isnewsnv=true&noteGuid=e2a255ff-659a-4825-9629-2110da006010&noteKey=a30c5b78cc844c03&sn=https%3A%2F%2Fwww.evernote.com%2Fshard%2Fs590%2Fsh%2Fe2a255ff-659a-4825-9629-2110da006010%2Fa30c5b78cc844c03&title=%25E6%2595%25B0%25E6%258D%25AE%25E6%25B7%25B1%25E6%2589%2592%25EF%25BC%259A%25E7%25BA%25AA%25E5%25BD%2595%25E7%2589%2587%25E3%2580%258A%25E7%25A9%25B9%25E9%25A1%25B6%25E4%25B9%258B%25E4%25B8%258B%25E3%2580%258B

国人的环保“原罪”

穹顶之下无新事。其实,在该纪录片发布5年前,柴静就曾邀请丁仲礼院士上过她的访谈节目,节目中还发出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么(用人均排放量)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了。”“我看到你的措辞是很激烈的,有这个必要吗?”以及指责丁仲礼以科学家身份介入政治、考量问题是为国家为前提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丁仲礼院士的灵魂反问到现在还掷地有声——“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是人)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放)?”“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落实,难道不是人类的利益吗?这是国家利益吗?这是个人利益吗?”

无独有偶,前有柴静的“中国人不配使用人均标准谈碳排”,后有回形针这类自媒体“科普账号”暗讽“中国人肉蛋奶吃得太多了,影响到巴西雨林的存亡”、“全世界几乎只有中国人工降雨还污染环境”,国人在西方掌握话语权的国际社媒平台上似乎总在环保层面存在“原罪”,在境内也频繁有此类甘为外国喉舌的“良心媒体人”苦心孤诣九真带一假地制造出层出不穷的PUA素材。直到澳大利亚山火绵延数月无人担责,直到美国俄亥俄州火车脱轨泄露大量剧毒化学品却无人指责,直到核污水被日本排到我们家门口却还要求我们谅解,许多国人才终于醒悟,我们已经被迫在这种严于律己无力律人的茧房里待了太久太久。哪怕我们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人工林面积全球第一,哪怕我们将库布其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哪怕我们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哪怕2009至2019年,中国碳排放削减达到35%,或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成为少数守约达成碳排放削减的国家……对中国人的舆论污水和苛责刁难仍是无穷无尽,且不止限于环保话题。天日昭昭,随着时间推移,一切的阴私抹黑终将大白于天下,我们也该学会挺直脊梁。反思是可贵的品质,但面对来源和真实性存疑的批判杂音,我们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外,更要学会分辨和反击,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也拒绝再当舆论谣言受害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窗外落葉蕭蕭,我在窗裡,連呼吸都費勁。   肺癌末期了。   因為遺傳、因為我一直以來的不作為,癌細胞蔓延得很快,發現的時候腦部、肝臟、骨頭……早都已全被侵蝕,一年前被強制送醫到現在,好幾次這條命都是鬼門關前搶回來的。鄭醫師每每來看我,搖頭之外總是抱以無奈的嘆息。
    Thumbnail
    Netflix新片,難得看到法國出產的災難片。
    Thumbnail
    準備好迎接高速撞擊,這本書會帶你升至宇宙。 眼前即逝滿空星光。 撞擊。 黑暗。
    Thumbnail
      「氧氣只有1/3,山上的天空跟宇宙很接近,被深得近乎黑色的深藍覆蓋著,是這世上最接近天國的地方K2東壁8611米。」   之所以知道《孤高之人》,是某次公視主題之夜秀的紀錄片《未成年照護者的無聲吶喊》,片中主角,年紀輕輕就照護母親,直到母親去世。然而,母親去世後,主角並未感到鬆一口
    Thumbnail
    比起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墜落的解剖),我更喜歡台譯的片名《墜惡真相》:夫妻關係的墜落、親子關係的墜落、社會風氣的墜落,一切都往惡的方向去,沒有事實,只有選擇介入下的真相。
    Thumbnail
    今年引發「寫作心得比賽」現象級事件的,無疑是《墜惡真相》。原因很簡單,這部片雖名為「真相」,不但真相不明,甚至關於案情的辯證,以及最後的結尾都有太多討論的空間了。
    Thumbnail
    在下筆書寫《墜惡真相》之時,筆者同時在進行一場實驗。假若我也反覆聽著電影中丈夫死前播放的歌曲,那首被檢察官視為「厭女版本的《PIMP》」,我能否「習慣」置身在這壓迫感極強的氛圍當中?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當我看著女主角珊卓面對未現身的丈夫「強行介入」第一場訪談戲時,即使她意識到歌曲不會停歇,她仍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窗外落葉蕭蕭,我在窗裡,連呼吸都費勁。   肺癌末期了。   因為遺傳、因為我一直以來的不作為,癌細胞蔓延得很快,發現的時候腦部、肝臟、骨頭……早都已全被侵蝕,一年前被強制送醫到現在,好幾次這條命都是鬼門關前搶回來的。鄭醫師每每來看我,搖頭之外總是抱以無奈的嘆息。
    Thumbnail
    Netflix新片,難得看到法國出產的災難片。
    Thumbnail
    準備好迎接高速撞擊,這本書會帶你升至宇宙。 眼前即逝滿空星光。 撞擊。 黑暗。
    Thumbnail
      「氧氣只有1/3,山上的天空跟宇宙很接近,被深得近乎黑色的深藍覆蓋著,是這世上最接近天國的地方K2東壁8611米。」   之所以知道《孤高之人》,是某次公視主題之夜秀的紀錄片《未成年照護者的無聲吶喊》,片中主角,年紀輕輕就照護母親,直到母親去世。然而,母親去世後,主角並未感到鬆一口
    Thumbnail
    比起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墜落的解剖),我更喜歡台譯的片名《墜惡真相》:夫妻關係的墜落、親子關係的墜落、社會風氣的墜落,一切都往惡的方向去,沒有事實,只有選擇介入下的真相。
    Thumbnail
    今年引發「寫作心得比賽」現象級事件的,無疑是《墜惡真相》。原因很簡單,這部片雖名為「真相」,不但真相不明,甚至關於案情的辯證,以及最後的結尾都有太多討論的空間了。
    Thumbnail
    在下筆書寫《墜惡真相》之時,筆者同時在進行一場實驗。假若我也反覆聽著電影中丈夫死前播放的歌曲,那首被檢察官視為「厭女版本的《PIMP》」,我能否「習慣」置身在這壓迫感極強的氛圍當中?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當我看著女主角珊卓面對未現身的丈夫「強行介入」第一場訪談戲時,即使她意識到歌曲不會停歇,她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