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導向教學現場的三不狂想

2019/02/1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如果一位老師,在教學上不恪守本分;對學生不傾囊相授;處理班級事務不身先士卒,你會認為他是好老師嗎?還是已經拿起電話,準備撥1999申訴了呢?
別急!佩蓉老師此番帶著滿滿的故事,講述「三不狂想」在教學現場如何實踐?師生之間的過招可精彩了呢!

【之一、不恪守本分】

在暖場階段,佩蓉老師播了一支短片。影片中的學生正在上美術課,每名學生都認真畫了風景或動物,唯有一小男孩不停地塗黑一張張畫紙,下課後仍未停止。家長、醫師無一不憂心,直到孩子完成後,他們才發現那些圖畫紙竟然能拼成一隻鯨魚的圖案!

看完短片後,讓學員以暢談國文特有的新朋友認識法→用手指戳戳旁邊的人,並且討論看完影片的想法。

raw-image

現場學員們提出各自的想法,例如:「老師常常用自己的觀點來要求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好好地思考,反而限制了學生自由發揮的可能。」有的小組討論後抓出的關鍵字為「拼湊」與「摸索」。

佩蓉老師認為,影片最可貴之處是沒有直接說「你不准這麼做!而是先去感受,不簡單下評論」,並且提出「素養導向教學」的概念。若以剛才播放的影片為喻,以前的教學就好比要學生畫出一幅精準的圖畫,才得高分;而那些看似亂塗鴉的圖畫,當然只能拿低分。但我們若從「素養導向」重新思考,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思考,那些表面上看似亂畫的孩子,說不定內心是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們沒有多花時間去理解。

影片也帶出「拼圖、統整」的概念,以學生的角度而言,課本一課一課地教,但國學常識是統整的,若學生「恪守本分」,就會覺得自己不該做太多延伸,在國文學習只看到註釋、課文,但是不知道「表達」如何培養。另一個現象則是,若學生自行將課文統整、書信用語實際應用之後,其實很容易留下印象,但當被拆散放在搶救國文大作戰等書時,失去脈絡才反而需要死記硬背。

.檢討段考的姿態


佩蓉老師放的第二支影片是景美女中二良檢討段考卷的姿態

對於學員的提問:

  1. 學生考完後為什麼還這麼認真準備?
  2. 這支影片為什麼可以被公開流傳?學生被拍有隱私權問題嗎?
  3. 為何學生在影片中看起來很自然?

佩蓉老師回應讓影片公開的立意:

  1. 在網路酸民(匿名)的時代,培養學生被觀看的意識,敢於發聲
  2. 已架設的網站有很多學姐作品→知道自己的學習歷程可以是未來學妹/其他老師的教學素材。
  3. 學生的「姿態」對了,就能自然流露,影片也就達到「真實呈現」的效果。

並從此影片帶出「不恪守本分」的主題:

  1. 老師說服自己:「教學的目的是訓練人才,而不是訓練考試機器!」
  2. 對自我的叩問及反思,理念建構與現場教學似乎有所落差,這道鴻溝該如何破除?

.老師,你用權力還是魅力服人?

魅力,是相對於權力而來的,但是對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影響極大,以表格示意:

raw-image

教學情境沒有標準答案,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教給學生標準答案,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問題!接著佩蓉老師又緊追著叩問,有時候,老師沒去想過轉變的可能?有時候,老師沒有勇氣去做新嘗試?
「分數」與「理想」不可兼得,而我們面對往往輕易拋棄「理想」。我們都知道素養導向很好,應該要教,但在教學現場上往往很難真正實踐。

.學生的練功--寫札記

raw-image
raw-image

讓學生花時間去讀文本,在閱讀後寫札記,慢慢訓練下來,學生的札記越寫越好。
以儒林外史為例:
札記有時候能呈現出她當下學習的過程。佩蓉老師帶著任教班級的札記來課堂上,利用世界咖啡館的概念進行討論,現場其中一位學員回饋說:「很像在聽同學說故事,覺得這個活動很棒!」

語至此,佩蓉老師提出一個叩問:「把作業收齊是老師的本分嗎?」

【增能小錦囊--影像力】

raw-image

雅茜老師在增能小錦囊中,想談的是「影片運用於教學的各種可能」,並以此帶出教師經營個人品牌的重要性。

在開場,雅茜老師首先問道:「說起影片,你會想到什麼關鍵字?」學員們提出:

  • 製作流程
  • 影片類型
  • 不同媒體載具 ex: 廣告、社群
  • 不同內容 ex: MV、劇情片、紀錄片

而影片成品的模樣取決於:

  • 觀看的方式
  • 詮釋的方式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品牌最重要的三元素:思想、個性、故事
教師的個人品牌即是從現有資源,一步步前進到自己的教學理想的過程,而圖中所遇到的困難,便成為個人獨特的「品牌故事」。

最後,透過品牌練習,讓每個老師思索自己的教學專長與目前的瓶頸,為自己的教學品牌畫出藍圖。

佩蓉老師在課末作結:「教學是否有一天能會到孔子與諸弟子『盍各言爾志』、蘇柏拉底的教學。我們對文本的思考與認識擴大了,生活品味、影像等等都可以是素材。」

【之二、不傾囊相授】

在活動暖場階段,佩蓉老師首先發下〈虯髯客傳〉的文章,請現場老師先靜下心來閱讀,並且在講義上寫下自己的想法

接著進行分組,佩蓉老師在簡報上放了五個詩句:

  • 月是故鄉明
  • 江清月近人
  • 月湧大江流
  • 月出驚山鳥
  • 和月點梅梢
raw-image
raw-image

選擇相同詩句的人圍坐一起,相互分享為什麼會喜歡這句詩的原因。
這樣的分組方式,也能套用在學生上,老師提供幾個優美詩句,讓學生選出自己最有感的,喜歡同一句的人就被分為同一組,這樣小組自然成形,也不會有人落單。討論的時候,組員們可以挑出一個關鍵字來說明喜歡這句詩的理由。教師可依學生的程度更換詩句,例如「春夏秋冬」也能進行分組。

.翻轉考試

佩蓉老師很重視課堂的預習,若學生沒有預習,後續的討論將很難進行。
預習後,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是會安排「預習考」,但稍微改變考試的作法,讓學生自己改考卷,並且以答對題數來代替分數。
上課時,老師必須狠下心,不再複習學生應在課前預習的部分,讓學生知道沒有預習會「毀掉」這堂課,分組討論、報告的內容會停留在很表層而無趣。

.學習歷程與滋味

1. 滋味

我們很常把整理好的「大綱」、「表格」變成課文教材,雖然學生閱讀統整好的表格,學習方便,卻容易淪為記憶背誦,甚至會失去練習統整的能力。
所以「大綱」、「表格」只是一種輔助工具,可以幫助滋味的提煉,但課文教學的重點應在滋味、感受本身

2. 功夫

學習歷程要展開很重要的老師要提供給學生「試錯空間」

(1.) 快速變動的時代

當前環境:社會處於快速變動中,因循舊有的經驗或傳統法則,未必會成功。過去的學習模式,現在未必適用。
舉例:如果一個人要創業、投資,他無法預見未來是否會賺大錢、賠本率是多少。
我們又怎麼能要求老師在開學前就擬訂好一整學期的教學計畫,而之後都不能再修改?又怎麼能要求學生一次到位?

(2.) 汰舊換新的模式

當前環境:現在的生活處境,不再能花大量時間專精某一項目,然後用一輩子。反而更多時候,是不斷在嘗試。
學習策略失敗或無效是很常見的情形,但重要的是有後設認知的意識,能夠找出失敗的原因,並進行調整,重新嘗試。

.二忠的故事--放牛吃草

二忠上學期的學習狀況是:有部分同學想討論,但班上的整體氣氛不喜歡討論。對此,佩蓉老師將教室分成不同區塊(討論桌、自習桌),讓學生自由選擇要參與課文討論或者自習國文。

太過傾囊相授的教學,後續沒有餘韻。學生在自習過程中,反而可能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畫心智圖、背默寫、理清某一人物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大量的空白時間反而讓部分學生感到無聊,因此開始加入討論,或至少在班上同學分享討論內容時分常專注地聽。
鬆動課堂,會不會有更多的可能?

★不求公平:兩班各有不同的特質、不同的狀態,老師應視情況給予不同的教學方法

【增能小錦囊--編輯力】

raw-image

琬蓉老師是現任的執行編輯,在今天的增能單元裡,藉由工作的實務經驗與二良班刊的編輯歷程結合,扣合教師「給得多不如給得巧」,對學生不傾囊相授的主題。

她認為「編輯」一詞的概念其實有很多涵義,若以動詞而言,可指創作的歷程,包括社群網站如Facebook的「編輯貼文」,也可能是WIKI的超連結,代表修改、更正確的可能。更狹義一點看,才是出版社的編輯,代表的在作者、讀者間產生連結的人。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編輯像是「紙上策展」,以雜誌言,版面是固定的,要放哪些素材?如何剪裁、提取亮點?維持內容充實又不讓版面過於壅擠,編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持平衡,教學亦然

【之三、不身先士卒】

第三部分,佩蓉老師分享如何與同學溝通、對話的歷程
與同學思辨的過程中,亦是老師自我辯證的重要時刻,教學是陪伴學生「弄懂」的歷程。

其中一個例子是在出版《框不住的國文課》前夕,一名學生向佩蓉老師提出疑問「作者的定義為何」,不解為什麼老師在書封不是掛名「指導老師」而是作者?老師必須空出心胸接受學生的疑惑、焦慮、叛逆,但同時也要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學生,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說法可能傷害到人。

但是如果老師非常恪守本份地,每天去盯早自習、掃地,管理各式日常雜務,試問又如何能有餘裕如此對話呢?
減少瑣事,騰出更多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比如跟社會人士洽談與班級合作的可能、增進新知,讓教學回歸到本然狀態。

教師應該要把自己活得像未來的人才,才能把學生教成人才。

【增能小錦囊--統籌力】

raw-image

靖心老師則以心理學中的權威模式與〈三略〉討論團隊合作與師生之間的關係,最顯著的是從前師生是「上對下的權威關係」時至今日,卻是老師釋出善意,學生還可能質疑老師「憑什麼有資格施加恩賜」(哈哈哈)

〈三略〉:

  • 節制權威
  • 多元價值
  • 生態系統

三堂扎扎實實3小時的課程,每堂課還搭配不同領域的增能小錦囊,要聽完並吸收所有的內容,甚至消化並思索如何應用於自己的教學現場,著實不簡單。

暢談國文希望能夠陪伴在台灣各個角落的老師們,在潮流之中靜下心,來感知學生、觀照自身,跳脫既有思維框限,在看似拘限的教學現場發掘、串連資源,教出自己的品牌,透過心法迴旋,在現有的空間中,揮灑「不恪守本分、不傾囊相授、不身先士卒」的可能 :)

raw-image
raw-image
2016年夏天,傳奇講堂開始著手啟動一系列的「暢談國文」計畫,希望透過創作與行動,讓更多人相信文學其實很美、很好玩。透過實際體驗參與,翻轉對於國文枯燥乏味的刻版印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