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沒人用,除了下廣告,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帶來流量?
上面這個問題,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夢魘。這個問題不只困擾產品經理,把「產品」兩個字換成商場、酒吧也行得通。
花錢建一個購物商場,如果沒有人來逛,投資就全打水漂。
精心設計一間餐廳的裝潢,如果沒有人來消費,開銷將血本無歸。
用心開發一款新的網路產品,如果沒有人來使用,投入就完全沒有回報。
於是,有廣告預算的人,想到應該要下廣告吸引目光。那對於缺乏廣告預算的人,可以怎麼解決「流量不足」的問題?
不靠廣告,可以靠「引流品」。
流量問題不解決,商場會倒,餐廳會關,產品會下架。懂得運用引流品,就可以用較低的成本,解決這個棘手的流量問題。
我就曾使用劉潤《5分鐘商學院》的「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在未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找到已存在的引流品,創造用戶「來到這個App」的理由。
轉換商業視角,從引流品下手,你可以解決商業上的難題。
讓我們從概念開始認識「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吧!
什麼是引流品與利潤品?
引流品,顧名思義就是「引來流量」的物品。
引流品一定會與利潤品相伴出現,因為只有流量沒有用,還要能有效轉化為利潤,商業模式才能運轉。

像這樣的促銷資訊,就是要少賺利潤來吸引更多流量(圖片來源:全聯生活誌)
那麼,什麼又是「利潤品」呢?
利潤品,顧名思義就是「帶來利潤」的商品。
運用利潤品,為的是將流量透過「連帶」來賺錢。讓消費者因為引流品而來,「連帶」買點別的東西,最終使商家能賺到錢。
如何運用引流品與利潤品?
買廣告帶來流量,其背後的商業邏輯是「用成本換流量」。
對於無法負擔廣告成本,或是不想只靠廣告吸引流量的商家,可以轉換思路:不用成本換流量,可以用「利潤」換流量。
箇中差異在於,前者是用付出去的錢換流量,而後者是用少賺進來的錢換流量。
引流品是用利潤換流量。
由於引流品是拿利潤去換流量,所以通常來說,要挑成本不高的商品作引流品。
最後,讓我們回到引流品的定義,討論剛剛沒有提到的一處小細節。
引流品,顧名思義就是「引來流量」的物品。在這裡我使用的定義是「物品」,而不是「商品」,為什麼呢?
因為引流品不一定是一種犧牲利潤的商品,無償提供的物品也可以作為引流品。
比如說,7–11超商提供免費WiFi(單次30分鐘,一天可連線3次),也是一種引流品。
以我自己為例,還沒有使用網路吃到飽服務以前,需要載個App或耗費較多流量時,我就會到7–11使用WiFi,通常也會順便買瓶飲料。
在這個過程中,免費WiFi就是引流品,而飲料就是帶給7–11利潤的利潤品。
也就是說,引流品未必是商品,它也可以是一種物品、一種服務,只要它能帶給消費者「來的理由」。
日常中的商業案例
認知到引流品的存在之後,你會發現引流品無處不在。我們來看看生活中的商業案例。
台中火車站旁邊,有一間新時代商場,在商場的地下室,有一區是家樂福賣場。
商場中為什麼要有賣場?
因為賣場賣的是日用品,而消費者對日用品的需求頻次較高,需要高頻採買。
在商場中設賣場,就可以吸引高頻的人流,人們為了買日用品來到這裡,就很有可能會順便吃飯、喝咖啡、逛街買衣服。
對於商場來說,販售日用品的賣場就是它的引流品,其他商場的專櫃則是它的利潤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商業變化總是特別快,「賣場作為商場的引流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現象,現在這樣做法也逐漸消失,因為賣場作為引流品的吸引力不如從前。
和台中新時代商場一樣,中壢大江購物中心過去也是一間設有家樂福的大型商場。然而,對於現在的消費者來說,「知名餐廳」比起賣場更容易吸引人流,因此中壢大江購物中心日前將賣場改裝為美食廣場,進駐更多知名餐廳吸引人流。
也就是說,對於商場而言,若用較低的租金吸引知名餐廳進駐,將是比賣場更有效的引流品。
夜店經常辦一些「女生免費,男生收費」的活動,也是一種引流品與利潤品的組合。
女生免費,可以吸引女生到夜店,而她們正是吸引男性流量的引流品。透過男生消費,將男生的流量轉換成利潤,而這些利潤再用來補貼女生免費的活動成本。
在這個例子裡,「女生免費」是引流品,「男生收費」是利潤品。
在COVID-19疫情期間,人們在網路上透過實名制預訂口罩以後,需要到附近超商及賣場通路領取口罩。
消費者領一次口罩,只需要付運費7元。這對於超商來說,沒有什麼利潤可以賺。那為什麼四大超商、全聯等通路要紛紛加入「口罩取貨點」的行列?
因為口罩是當下最有效的「引流品」。
為了要取口罩,是消費者走進超商的理由。
原本不去超商買東西的人,為了取口罩必須走進超商;原本會有在超商買東西習慣的人,為了取口罩提升了走進超商的頻率。
透過口罩取貨服務引流,就更有機會把其他商品銷售出去。口罩是這麼好的引流品,也難怪各大通路都爭取要「為民服務」。

結帳時要不要順手買點優惠商品?
各大通路除了比誰先加入到口罩取貨點的行列外,也比誰的「連帶優惠」最吸引人,相繼推出了咖啡免費升級特大杯,或是餅乾飲料買一送一的優惠。
運用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得利的不只是商家,消費者也獲益。
以口罩取貨服務來說,口罩是超商的引流品,而其他商品是超商的利潤品。

我如何找到並運用引流品
對於活動平台來說,什麼是成本最低的引流品?
認識了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之後,我不斷思考著這個上面問題。
有些活動本來就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了行銷宣傳、推廣造勢。這樣子的活動,要嘛票價很低,要嘛就乾脆完全免費。
換言之,這些活動的品質並不會因為價格低、免費而降低,因為辦活動的目的不是營利。
在我工作的活動平台上,一直以來都有為「免費活動」提供服務,也因為票不用錢,所以本來就沒辦法從這些免費活動中收取到服務費。
我突然領悟:「既然免費活動本來就在,而且有不少用戶經常以找到這些免費活動為樂,那我為什麼不透過這些免費活動來引流?」
就這樣,在沒有花費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我找到了活動平台的引流品-免費活動。
推出免費活動的專區之後,該區的流量表現很好。
這些活動因此有了更多的報名者,增加了主辦單位的福祉;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增加了消費者的福祉;口耳相傳引來更多消費者使用產品,增加了平台方的福祉。
消費者、主辦單位、平台方三方皆大歡喜。
在這個例子中,免費活動是引流品,付費活動則是利潤品。

運用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可以針對流量提出廣告之外的解決方案。
透過低成本的商品,或者是可以帶來便利性的物品,打造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提升商業運作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透過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不只能給商家帶來好處,也能使消費者獲益。這個優點也是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如此吸引我的原因。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
引流品,顧名思義就是「引來流量」的物品。與之相對應的是利潤品,顧名思義就是「帶來利潤」的商品。
運用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就是用利潤換取流量,再透過消費者的「連帶」消費行為賺取利潤。

僅限當日的優惠限定,提升連帶率
可以從「低成本」和「便利性」兩個角度來尋找自己適合的利潤品。
妥善運用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不只可以改進商家的處境,也可以提升消費者的福祉。
最後,你可以留言和我分享自己運用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的經驗,或者分享曾經讓你印象深刻的引流品與利潤品組合。
期待你運用引流品與利潤品視角,提升洞察商業機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