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願未央》、《我記得》談見證文學最好的時代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他們在島嶼寫作三

他們在島嶼寫作三



  由朱天文親自執導的《願未央》,紀錄了三姐妹朱天文(1956-)、朱天心(1958-)朱天衣(1960-)回憶其父母朱西甯(1927-1998)與劉慕沙(1935-2017)從相識、相戀到成家的故事。而由林俊穎執導的《我記得》,則描述師城胡蘭成,至今仍從事創作的朱天文與朱天心的故事。


  朱西甯,1949年(22歲)應孫立人將軍招募入伍,並隨軍隊來台,1972年(45歲)上校退伍後專事寫作,代表作有《八二三注》、《冶金者》、《蛇》、《鐵漿》、《華太平家傳》。劉慕沙,從事日本小說翻譯,畢生翻譯六十多部,包括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石川達三、曾野綾子、吉本芭娜娜、大江健三郎、井上靖等的作品。朱天文,淡江外文系畢業,大學時期創辦了《三三集刊》(「三三」代表三民主義、或基督信仰的三位一體),代表作有《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並多年擔任侯孝賢電影的編劇,如:《小畢的故事》(改編其短篇小說〈愛的故事〉)、《童年往事》、《悲情城市》、《刺客聶隱娘》等。朱天心,台大歷史系畢業,代表作有《擊壤歌》、《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漫遊者》、《古都》。


  片中亦提及朱家與胡蘭成的關係,1974年,胡蘭成受中國文化大學之邀來台授課。1975年蔣介石去世,因曾在汪精衛政權工作,被指責為漢奸,遭文大解職。隨後於朱家開設私人易經課程,至1976年離台返日,其著作透過海外寄到台灣由《三三集刊》發表與三三出版社出版,至1981年逝世未再返台。


  「我覺得就是幾匹孤狼,巧碰在一個屋子底下,暫時共同生活,每個人都有一個很完整的世界,依著自己的夢想、信念或價值,我行我素,這可能是從我們第二代對第一代就已經體會非常深;會覺得父親不像父親,母親不像母親,他們是敷衍著做爸媽的,該盡的責任都有盡,可是你會覺得他們是心有遠意的,時時在想著,遠方的,也許是他們自己的文學大業、創作大業,都活得了。所以第二代選擇文學這條路好像也是再自然不過,他們這樣都活得了,我們有什麼好怕的。」


  「我們家好像有一點這種感覺。大家都不是很專心在現實的生活上。而是用生活裡的素材,蓋另外一個黃金國度,也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小說的國度。」-朱天心


  「維吉尼亞・吳爾夫曾說:『書寫者需要一個房間』,只是那個房間老是關不緊;因為這樣,多年來被遵循得很好,否則沒辦法長年的進行(創作)下去,來自(朱)老師,就是彼此之間對創作的理解以及在創作上的平等。所以朱老師才笑這個家是,父不父子不子,相對於一般的親人,父女的身份,反而在生活裡面更多的是同業的身分,因此才會有太多非家庭的話題,多了很多理性。」-唐諾(本名謝材俊,朱天心之夫)


  雖然朱天心嘴上說父親不像父親,朱西甯亦自嘲父不父子不子,然而,這才是理想的「家」吧;家像一棵大樹一樣,包容彼此,讓每個家人皆能「如其所是」的成為自己、各有一方自由的天地。最幸福的家庭,亦不過如此;感受得到彼此的情感、友愛,卻又保有「適當」、亦師亦友的空間(關係)。子女能夠感受到父母的世界、身影,因而被吸引,想一探究,並從現實中獲取養分,以砌築自身的世界。


  筆者憶起小時候看著父親唸書準備國考及後來在職進修的身影,父親唸書的「四方」(書桌)就位於最熱鬧的客廳,書架的書亦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隨意抽取閱讀。有時念書念累了,便會到客廳找父親聊天,父親總是來者不拒,願意花時間聆聽小孩的煩惱或眼高手低的目標,並給出意見,是家中的人生與心理諮商導師。


  朱家始終人來人往,如:管管、瘂弦、洛夫、楊澤等當年同船來台的患難兄弟、袍澤、文友、學生。朱西甯想到自己當流亡學生時多希望遇到老師點撥,所以推己及人,從不拒絕上門學生。


  筆者憶起小時候家中亦時常人來人往,有父親的大學同學、豐原青商會的會友、親戚朋友等。雖然不知道大人們在聊什麼(只關心有沒有伴手禮),但總在要睡覺時,客廳依舊傳來此起彼落、忽大忽小的討論聲。在現在手機通訊隨傳隨到的時代,登門拜訪似乎只剩下重要節日(送禮),與朋友見面亦多約在外面,而少有在家「宴客」的經驗。


  「電影在劇本構思的過程是活的,在劇本的作業(施工藍圖)中死了,在拍攝的當下復活了,又在底片中死了,最後在剪接中又復活了。」-布列松


  如同建築,在概念發想時是活的,在畫圖、做模型時死了,在施工的當下復活了,又在竣工時死了,最後在使用中又復活了。活的時候是最有意思、最有可能性的時候,然而,透過死的時候、定著的時候,讓我們有停下來反思的可能。


  「寫劇本時其實只動到腦皮層,只有寫小說、使用文字的時候,才是動員整個人。」-朱天文


  同樣身為文字創作者,也擁有自己的四方天下(書桌),重要的不是桌子多大、用料多講究,而是有一方可看向遠方自己的天地,並從事對生命本身最細緻、最細膩的好奇與梳理。人是很容易停滯甚至倒退的,當我們不再學習、不再創作,而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枯燥、瑣碎的事務,我們的心靈將逐漸乾枯、逐漸感受不到希望、意義,不再被文學所感動,此時,我們也就不再年輕了。

優人物/文學家庭的培養 天文天心不同的創作路

優人物/朱西甯、劉慕沙與一屋子孤狼 朱天文、朱天心記錄文學朱家

2022/10/16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