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逝的德國人》談想給下一代什麼樣的生長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兩個差異的國家才有統一問題 #統一不是誰統誰誰被統而是合為一個新的國家

#兩個差異的國家才有統一問題 #統一不是誰統誰誰被統而是合為一個新的國家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然而,卻也難以預料再不到十年,兩德即將迎來柏林圍牆倒塌(1989 )及統一(1990)的年代。本書以第三人稱的視角,描述一對教師夫婦的亞洲行(中國、印度、印尼),反思要不要生孩子的問題。


  「我們要等到大選之後,在壓力之下我沒辦法生孩子」


  左右這對年輕夫婦生育的原因,除了世界過多的人口、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新興核電廠的興建,及科技的進步(電腦的發明應用,使腦子剩多餘的記憶、一知半解的知識和道德觀念),在此環境下如何負起教育小孩的責任?


  在我國生育率世界倒數的今天(2023年為0.87,中國為1.19,德國為1.35),伴隨政治(川普重返白宮、兩岸對立、延長兵役)、經濟(薪水停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創11個月新高)、社會(30至45歲每4人即1人有憂鬱、焦慮之症狀)、能源(氣候變遷、2023年的整體碳排量為全球排名35)、AI科技(耗水、耗電、耗土(開採稀有金屬))等因素,生養孩子的原因變得更加複雜難解。亦即,每個年代甚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育考量及看法。


  八〇年代時,世界人口為44億人,其中兩德加起來有8,000萬人,中國則有9.5億人。葛拉軾想像若將兩國的人口對調,即地球上有9.5億的德國人,世界會是什麼模樣?世人能忍受如此龐大的德國人口數,正如大家接受9.5億中國人活在地球上的事實嗎?


  「就有上億的薩克森邦人、1.2億的史瓦賓邦人,聯合起來向世界傾銷他們的勤奮。」


  本書出版至今已45年,去年(2024),德國世界人口基金會(DSW)統計,全球有81.5億人,其中德國為8,400萬人,中國則為14.19億人(印度為14.5億人)。另聯合國預計,到2037年,全球人口可能會突破90億。


  45年來,德國人口並無顯著成長,中國則增加1/3。然而,同樣的問題放在現在同樣值得思考,若將兩國的人口對調,即地球上有14.19億的德國人,而僅有8,400萬的中國人,世界會是什麼模樣?亦即,在地理位置不變的情況下,中國減少13.35億人(−94%),德國則增加13.35億人(+1690%)。


  語言方面,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母語,將由中文,改為德文(目前中文母語者為16.47%,德文為2%,英語為4.83%)。經濟方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3年的統計,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為17兆7,008億美元,德國為4兆4,298億美元,交換後,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為7,080億美元,德國則為74兆8,636億美元。世界生產毛額(GWP)將增加53兆4,411億美元。人口方面,德國將為現有(2024)歐盟人口4.492億人的近三倍。


  同樣的問題,若台灣與大陸人口對調,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光3萬6,197 平方公里要塞14.19億人就難以想像,平均每平方公里塞3.9萬人(目前台灣密度的最高城市為台北市,每平方公里9,242人。每平方公里塞3.9萬人,即目前台北密度的4.2倍)。


  然而,此思想實驗並非想像一個沒有成長極限的世界,或落入種族主義、國族主義對立的老路,而是藉此反思,同樣是人口增加,希望增加什麼樣的人?培養什麼樣的世界公民?或者說,影響生育很大的原因在於,當小孩降臨世界時,在不能選擇國籍、選擇父母的前提下,是否都能有相對公平、自由、和平的成長環境?


  從思想實驗中可知,我們之所以比較接受德國人增加,他國人減少。原因在於,德國人的平均文化水準,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留德指導教授說的)。然而,何謂德國人?2025年的德國人早已不同於1980年的德國人(東西德),根據聯合國統計,德國是美國以外流入人數最多的國家。2021年,移民佔德國人口的18.8%,15歲以下人口42%為外國出生或至少有一位外國出生的家長。德國亦早已不是當時的德國(兩德統一、成立歐盟)。


  同樣的2025年的台灣、台灣人也早已不是1980年的台灣、台灣人。1980年1,786萬人,今天則為2,339萬人。1980年,戰後及國民政府遷台,至少帶來300萬人口,多數尚未老去,且尚未開放結婚、移民定居台灣的新住民(1987)。如今,我國雖仍以漢族為最大宗,組成卻相對多元;其中,原住民約60萬人(2.5%),新住民約57萬人(2.4%),包含大陸、越南、印尼、港澳、菲律賓等。


  由此可知,種族主義、國族主義所想像的世界是不真實的;真實的世界是整體,而非各自獨立、無互動關係的存在。


  「在行李箱裡我還有另一個題材,長達十四頁的手稿中,標題已經以英文寫好:『兩地的德國文學』,或是,『德國,作為一種文學概念』。因為,根據我在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準備演講的題材,兩個分裂的國家只有從文學中證實德國的完整性,文學無邊界。德國人不願意或不被允許去了解這一點,因為,東、西德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方面,經常處在對抗狀態,所以不和平共處,彼此不願承認對方是一個國家、一國兩制。因為這兩個分裂的國家罔顧文化上的同根生,只在軍事上見真章。除了用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劃分,再也想不出別的說詞。至多,在民生物價上作比較。」


  看到該段落時特別有感,將東西德改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毫無違和。文學,或者說文化,是政治、經濟、思想(教條、意識形態)、軍事的基礎;亦即,文學、文化具有跨邊界的完整性,能夠作為不同體制(民主/共產主義,資本/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抗之外,對話的基礎,不同視域融合的可能。因為文學、文化相對於政治、經濟、思想(教條、意識形態)、軍事是更開放、整體、動態、脈絡化、體系性的。


  「我對東邊獨裁鄰國的建議是:『就平衡與公平而言,兩個德意志民族國家每十年應該對換體制,讓東德在資本主義下喘口氣,西德也趁此以共產主義清理過濾一下,這時候,有一個嚴格的界線要共同遵守——上級機關(全德國性)必須歸還人民財產,或制定好徵收工廠的辦法......』」


  沒有一個體制、國家、種族、意識形態,甚至文學、文化是完美的,或者說,正是因為差異的體制、國家、種族、意識形態、文學、文化,透過對話、融合,才有跳脫自身的限制與不足,認識到完美並朝向完美的可能。


  兩德統一後,葛拉軾曾支持德國繼續分離,認為統一的德國一定會再度成為好戰的民族國家。如今,兩德已統一35年,葛拉軾的預言並未成真。然而,比起好戰,今天德國有許多新問題,如:無核導致過度依賴能源進口,電費高居歐盟之首。或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導致本應被遣返的阿富汗男子未被遣返,犯下上個月德國阿沙芬堡持刀殺人案。或受大陸電動車影響,德國福斯汽車計畫關閉至少3家工廠並砍薪10%。更別提東西德統一本身所造成的問題,如:東德經濟總量差距仍超過20%,2017,佔德國17%人口的東德人擔任高層職位的比例僅有1.7%等。


  兩岸曾經統一,「統一」亦仍寫在兩岸各自的《憲法》中(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即反映目前為尚未統一的狀態)。德國統一的借鑑在於,當時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根據兩德統一條約對西德基本法(憲法)作部分修訂,將基本法管轄權拓展至東德;二是東西德作為兩個國家合併、重寫憲法。最後,前一種方案獲得採納,導致東德人認為德國統一是西德「接管」、「佔領」了東德,是德國的「二等公民」。


  統一,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合而為一個整體,而非兩個相同的西合為一個相同的東西。亦即,在國家的層級上,只有兩個差異的國家才有統一的問題,若是相同的國家則沒有統一的問題,而是併吞、接管、佔領的關係。統一不是誰統誰,誰被統,而是合為一個新的國家。


  綜上,回到生育的問題,我們如何提供一個相對公平、自由、和平的世界?聯合國或歐盟曾一度作為實現哲學家康德《論永久和平》中的理想,即在主權國家之外,還有一個高於國家的主權,作為協調各個國家事務的角色,以取代軍事行動。然而,當川普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或再次富有的口號時,孤立主義所犧牲的便是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回到國族主義的老路。如同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並非各國在不同的船上,各自躲避名為氣候變遷的冰山,而是在同一艘船上,即便某些國家關上艙門,視而不見,也絲毫未減少或改變即將撞上冰山的事實。


  我們先是人,先是世界公民,然後才是國民。公平、自由、和平之所以能夠體現人文價值(作家多是人文主義者),如同文化之於政治、經濟,在於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永續性、開放性,因此能夠持續在綿延的歷史中發展,而非僅是短暫、看似不變的政治體制或經濟制度,如:美國的民主早已不同於過去的民主,也早已不同於法蘭西斯・福山1992年提出「歷史終結論」的自由民主制。亦即,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開放的文化基底中,持續改變。唯有重視差異文化中的共同部分(普世價值),才有對話、視域融合,朝向統一目標的可能。


avatar-img
49會員
58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本書作者為網路作家、恐怖小說作家兼YouTuber的神秘蒙面作家雨穴。會得知此書是因為今年去日本逛書店時,看到排行榜前兩名的小說分別是《詭屋》(変な家)和《詭屋2》(変な家2),且第一集剛好有中譯本(沒想到圖書館超多人預約),及今年五月底亦在台上映了小說改編的電影《詭異之家》(The Flo
  阿里山森林鐵路(下稱林鐵),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原定2015年通車,又遇杜鵑颱風,致42號隧道崩塌,後決定新建42號隧道,於2021年初動工,2022年底貫通。今年七月終於迎來中斷15年的全線通車,七月底因凱米颱風又短暫停駛,好在九月恢復通車,才不致影響這趟身為臺灣人一生必朝聖的「臺灣麥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的「基地系列」共七本,分別為,基地三部曲的《基地》(Foundation, 1951)、《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1953),基
  本書副標題為:「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Step by Step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無痛開啟多元職場。」關鍵字為學術、就業、溝通、生活、無痛,簡單說就是無痛轉職。作者Christopher L. Caterine由一位頂著羅馬史和拉丁語文學博士,擔任杜蘭大學(Tulane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本書作者為網路作家、恐怖小說作家兼YouTuber的神秘蒙面作家雨穴。會得知此書是因為今年去日本逛書店時,看到排行榜前兩名的小說分別是《詭屋》(変な家)和《詭屋2》(変な家2),且第一集剛好有中譯本(沒想到圖書館超多人預約),及今年五月底亦在台上映了小說改編的電影《詭異之家》(The Flo
  阿里山森林鐵路(下稱林鐵),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原定2015年通車,又遇杜鵑颱風,致42號隧道崩塌,後決定新建42號隧道,於2021年初動工,2022年底貫通。今年七月終於迎來中斷15年的全線通車,七月底因凱米颱風又短暫停駛,好在九月恢復通車,才不致影響這趟身為臺灣人一生必朝聖的「臺灣麥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的「基地系列」共七本,分別為,基地三部曲的《基地》(Foundation, 1951)、《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1953),基
  本書副標題為:「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Step by Step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無痛開啟多元職場。」關鍵字為學術、就業、溝通、生活、無痛,簡單說就是無痛轉職。作者Christopher L. Caterine由一位頂著羅馬史和拉丁語文學博士,擔任杜蘭大學(Tulan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想多年後的我回來翻看我的筆紀時,依然能夠清晰地記起這個宛若命運般的相遇。
Thumbnail
適才看到有人讀了新出的中文譯本《班雅明傳》,摘錄書中內容:「短短幾個月內,德國流失了它的作家、詩人、演員、建築師、畫家、導演和教授。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有過這樣的文化大失血。」我對這句話沒有任何意見。不過這倒是讓我想到了一個事情: 有的,在班雅明從德國流亡以前,不久前有另一個國家遭遇過同樣的文化悲劇。
Thumbnail
1979年初版,1984年第三版赫萊瑞恩系列-國家 譯者感言 : 這本書(下載) 幫助我們學習以「靈性觀點」看待世界和自己。 我們試著採用「譯註」的方式列示1979〜2017年間世界各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好讓讀者能作為後續的觀察、參考、和印證。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人論》為德國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45年卡西勒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回答學生問題時猝死,終年71歲(好奇到底問了什麼問題XD)。本書1944年出版,於今已76年,依舊具有「時代性」;因其所欲回答的問題,是每個時代都會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要在短時間內對德國文化有一深入淺出的認識,非本書莫屬。作者為苔雅‧朵恩(2017年起為廣電文學節目「文學四重奏」之主持人)與理查‧華格納(羅馬尼亞裔德國作家、詩人),藉由闡述64個涵蓋德語世界的歷史、社會、科學、藝術、文學、醫學、宗教、語言等面向的詞彙,傳達了德國文化、德國人對其普遍的看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
Thumbnail
《辭海》上架之際,雖然文化大革命已成過去,但貫穿《辭海》的內文,還是沿襲文革那一套紅得很的意識形態詞彙。透過版本比較,或者能一窺時代輪廓,觀察在洪流中,我們曾經如何行正路或走歪途。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想多年後的我回來翻看我的筆紀時,依然能夠清晰地記起這個宛若命運般的相遇。
Thumbnail
適才看到有人讀了新出的中文譯本《班雅明傳》,摘錄書中內容:「短短幾個月內,德國流失了它的作家、詩人、演員、建築師、畫家、導演和教授。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有過這樣的文化大失血。」我對這句話沒有任何意見。不過這倒是讓我想到了一個事情: 有的,在班雅明從德國流亡以前,不久前有另一個國家遭遇過同樣的文化悲劇。
Thumbnail
1979年初版,1984年第三版赫萊瑞恩系列-國家 譯者感言 : 這本書(下載) 幫助我們學習以「靈性觀點」看待世界和自己。 我們試著採用「譯註」的方式列示1979〜2017年間世界各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好讓讀者能作為後續的觀察、參考、和印證。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人論》為德國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45年卡西勒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回答學生問題時猝死,終年71歲(好奇到底問了什麼問題XD)。本書1944年出版,於今已76年,依舊具有「時代性」;因其所欲回答的問題,是每個時代都會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要在短時間內對德國文化有一深入淺出的認識,非本書莫屬。作者為苔雅‧朵恩(2017年起為廣電文學節目「文學四重奏」之主持人)與理查‧華格納(羅馬尼亞裔德國作家、詩人),藉由闡述64個涵蓋德語世界的歷史、社會、科學、藝術、文學、醫學、宗教、語言等面向的詞彙,傳達了德國文化、德國人對其普遍的看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
Thumbnail
《辭海》上架之際,雖然文化大革命已成過去,但貫穿《辭海》的內文,還是沿襲文革那一套紅得很的意識形態詞彙。透過版本比較,或者能一窺時代輪廓,觀察在洪流中,我們曾經如何行正路或走歪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