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去何從?張安樂:「借鏡日本江戶模式與會津模式。」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灣過去數十年來經由民主政治的洗禮,效行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有了現況自由的生活氛圍,惟凡事一體兩面,《憲法》第14條:「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基此,以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進步黨為首的藍綠兩大黨及其合法政黨,在2024年總統大選一共有16個政黨參與了民主盛會,表述了各自主張,也獲得不同階層的回應及支持。

每每在大選過程,兩岸議題總是被端上檯面炒作,譁眾取寵的口號震天價響,民眾是否能感同深受不得而知,但唯一能確定的是,各黨派皆在鞏固捍衛自家的立場,民進黨喊出極端:「票投國民黨,台灣變香港。」國民黨緩頰回應:「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兩大黨每一次的選戰對決,都更深化民眾的思考,台灣到底未來該往哪裡走?

鄰近台灣的先進國家日本,在歷史上就曾經發生了2起案例,足讓台灣成為借鏡,分別是江戶和平模式與會津爭戮模式:

一、江戶和平模式:源自1868年,明治天皇為了統一日本,透過英、法外援的武力支持,天皇大軍由西鄉隆盛率大軍攻打勝海舟為首的德川幕府部隊,正當戰役即將觸發之際,勝海舟將軍意識到縱使取得勝利,也將犧牲江戶城數百萬居民的生命,便以「不為己私」的大原則框架下與天皇軍談判,達成「無血開城」的共識,避免了一場戰爭浩劫,保住了江戶城大小,也促成了統一大業,奠定往後日本高速發展的基礎。

二、會津爭戮模式:同樣發生在1868年,在距離江戶城300公里的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堅持與天皇統一軍力抗到底,戰力的懸殊,導致會津的傳統部隊節節敗退,甚至戰至最後,連未成年的小孩都被招募上了戰場,可想而知的戰局生靈塗炭,沒想到經過屠城式的血戰,藩主松平竟然選擇了投降,並獻出城池接受高官俸祿,結局極其諷刺。

不同於藍綠兩黨的統促黨總裁張安樂娓娓說明了前述的思維:「日本歷史上記錄下的兩大戰役,一樣的時空背景,不一樣的只是角色、地點與立場不同,惠津戰役卻成了斑斑血淚、不可抹滅的傷痛!」台灣不能再抱持鴕鳥心態,沈浸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幻想之中,時間就像沙漏,點滴不復返,就剩沒多少時間了!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