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是最穩賺不賠的生意。
在投資領域踏出第一步之前,我真心覺得先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和優缺點至關重要。股票市場也是需要「先誠實再成交」,先誠實的面對自己,再開始成交股票。不要用簡單心理測驗選項來幫你快速分類,這只會增加成為「韭菜」的風險。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朝聖之路,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事。
▋開始誠實面對
最少最少,能夠先理性說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這兩者都必須找出來),拒絕當個自我感覺良好的濾鏡仔,也別過度自卑。這都需要持續不斷的自我審視,因為人隨時都在成長與改變,也別急著幫自己貼標籤。這個過程就像定期給內心做體檢,雖然不舒服卻能帶來真實成長。對於我個人而言,個性易緊張且偏悲觀,根本是buff疊滿的邊緣人設定。在畢業初期,做事情常常只有三分鐘熱度,在不擅長跟自己相處之前,根本是拿著空白地圖在迷宮裡打轉,覺得自己廢到笑。
但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這些曾被視為缺點的特質,現在反而成為我的優勢,簡直是覺醒被動技能的概念。
像「緊張+悲觀」的組合特質,當別人說「想太多,要樂觀積極」時(這種毒雞湯我都是聽到要腦中風),不擅長的東西學習起來就是費時,正處茫然期又浪費一大堆時間在這,挫折感直接拉滿,我現在就想直接躺平當鹹魚。
但緊張加悲觀意外帶來好處:我的風險清單根本是別人的pro max版。為了緩解焦慮,就必須逐項去找降低風險的辦法。這流程聽起來很自虐系,但做完確實能讓我安心入睡。因此任何決策若非火燒眉毛,寧可暫緩執行也要理清所有可能性——這也是我一開始從沒想過要創業的原因,當年能想到的解法根本覆蓋不了風險清單,光想想我就怕啊。不過最近,某個點子讓我覺得超有意思,是該考慮當個斜槓仔了🤨
你不用當學霸,有考贏班上70%的人就非常夠用了
▋尋找相對優勢
與其把自己修剪成市場期待的形狀,不如當個有特色的瑕疵品。關鍵在於尋找「相對優勢」。這種策略根本是社畜生存指南,既能減輕心理壓力,又能保留個性棱角,後續提升優勢時也更有成就感。
有興趣的就刷下去玩,90天後還想繼續就當主線任務,不合拍就當解完支線閃人。
▋發掘個人潛力
像我的「三分鐘熱度」根本是另類天賦樹點法。當同齡者忙著深耕單一領域時,我像逛夜市般接觸各種領域。後來制定「三個月實驗法則」發現超有用。很多時候,你總得先抽一包才知道是不是天選之人嘛!,搞不好開局就SSR。這招還真讓我挖到幾項意外才能。
以下純屬抱怨
像學校教育對我的幫助就相當有限,大學時期我是差點要延畢的那種。但那段瘋狂翹課、租房玩遊戲吵到被鄰居叫警察,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超有趣,還好有唸到大學。一出社會真的一整個人心險惡啊...那種不會事事都扯到利益上的關係,真的很珍貴。
▋新沙龍上線
接下來有一欄紀錄我用肉身測試的血汗史,分享我目前全職交易下來的優缺點,從爆肝工程師到被親友當無業遊民的心酸,再到平淡看待盤面帶來的奇幻旅程。加上菜雞時期踩過的雷與事前準備的生存懶人包,這些都會收在會員專區。
純屬個人偏論用在我身上很管用,但不確定對你有沒有幫助,如果可以當反面教材笑一下那也很不錯。更新速度會保持佛系節奏(絕對是因為我常追劇追到忘記寫...)。等有興趣到覺得買了也划算的數量,再手刀加入就好,跟買股票一樣要好好想清楚... 錢難賺 ! !

最後想說,市場不會跑路,賺錢機會真的從不缺席。你可以像我花七年慢慢準備,也可以當個佛系玩家隨緣進場。重點是踏進場域時,你已清楚知道:「對啦!這就是最適合我的戰鬥姿勢。」開始去市場驗證打怪吧 ! 然後調整你的理論,像打遊戲一樣真的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