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情緒化」一詞,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偏向負面的形容詞,而我們不僅對於情緒化的人避而遠之,也極力克制自己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深怕因為這項特質而影響人際關係,進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
然而,對於養育小孩的父母而言,肯定都經歷過孩子情緒激烈起伏的時期,也深深為此感到惱怒及煩心不已,但《情緒化是種成長力》的作者麗莎博士在書中提出了新的見解,指出青少年所展現的強烈情緒其實不應該被認為是缺陷而想盡辦法去消除,反而應該要視為一種訊號,能協助他們去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及需要,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即便被青少年惡劣的態度給惹毛,也應該要站在協助孩子的立場去引導情緒得以適度宣洩,並且從中學習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能讓青少年降低焦慮與不安全感。
試想從孩子呱呱墜地,每當孩子開始哭泣的時候,照顧者便會想辦法安撫他們,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等年紀稍長開始展現更多激烈情緒的時候,無論是父母或是陌生人,都會認為孩子的情緒必須要被盡快壓抑以免影響到他人,而沒有認真去思考有原因導致的情緒表現本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反應。
作者在書中提到父母應該去關注的是孩子的反應是種符合情境及比例,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正是發展自我個體意識的時期,會特別想要擺脫父母的管教或否定父母的一些行為及喜好來建立自我認同,所以父母很容易被青少年冷漠或尖酸刻薄的態度給氣得牙癢癢,或是他們容易因為一些事情鑽牛角尖而突然情緒失控,父母必須要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去辨識這些狀況是否有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而不是把焦點放在孩子忤逆自己而氣憤不已。
看似情緒波動劇烈的青少年,難道就真的會被這些波濤的情緒給打敗而一蹶不振嗎?其實根據作者在書中的解析可以得知其實這些情緒並非毫無益處,反而能激勵他們做出正確的行為,或是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做出行為調整,所以從小教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越是能精準說出自己的情緒,得到的益處也就越大。
這本書雖然是針對青春期孩子的特質來做剖析,但我認為只要育有孩子的父母都可以及早看這本書,能翻轉我們過去對於負面情緒的觀感,當我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帶任何偏見,才能在他們最需要協助的時候展現支持的力量,陪伴他們度過成長階段的各種情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