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界醜聞—眼齒鳥事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錯誤的眼齒鳥復原圖(感謝Han Zhixin提供)

錯誤的眼齒鳥復原圖(感謝Han Zhixin提供)


有在追蹤古生物資訊的人應該對眼齒鳥事件並不陌生,它是2020年才發生的一樁古生物醜聞。在當年的3月,科學頂尖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一項從緬甸的克欽邦發現的琥珀化石標本,年代為9千8百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森諾曼期。琥珀中存在一個非常小的頭顱化石,長度約1.5公分,其吻部尖長,長有牙齒;眼眶大,眶內圍繞一圈較為複雜的鞏膜環。比起沉積岩所保留的化石,琥珀有更大的機會留存如此小型的生物。

根據這些顱骨的觀察,研究者斷定這是一種中生代的鳥類,由於顱骨與現今蜂鳥大小相似,因此宣稱他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化石,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琥珀樣本位於該地區的一座小島發現,研究推論這樣的極小型鳥類很可能是因島嶼侏儒化(insular dwarfism)所產生。而且他還道出該化石背離了基本的鳥類骨骼形態,例如湯匙狀的鞏膜小骨、頷緣齒、側生齒等,他將其不同於一般鳥類的骨骼形態歸因於島嶼侏儒化。在演化樹的安排上,他認為眼齒鳥是較為原始的鳥類,不屬於真鳥類(ornithuromorpha),比始祖鳥更後期但比熱河鳥(Jeholornis)原始。然而也不排除是反鳥類的可能性。

就在這篇研究發表的隔天便出現質疑的聲浪,約一個禮拜的時間內,同為中國的其他古生物學者位於BioRxiv資料庫上發表針對眼齒鳥研究質疑的論文。他們表示眼齒鳥的顱骨有太多與恐龍不相同的地方,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化石沒有眶前孔,鳥類直至今日還依然保留主龍類的眶前孔;大部分鳥類的上顎骨後端都止於眼眶下前方,但眼齒鳥的上顎骨已經延伸至眼眶下方超過一半。加上上述提過的鞏膜環與牙齒形態,無庸置疑全都是屬於有鱗目的蜥蜴特徵,跟主龍類摸不著邊。發表於BioRxiv的作者諷刺到,眼齒鳥的眼睛牙齒充分地證明它根本就不是一具鳥類化石。於同年七月,聲稱眼齒鳥為鳥類的研究論文被撤回。

正確的眼齒鳥復原圖(感謝Clumsystiggy提供)

正確的眼齒鳥復原圖(感謝Clumsystiggy提供)


身為古生物學家的邢立達,讓我們難以想像他會做出如此明顯的錯誤。如果只是起初化石誤判,那他本人以及審閱論文的人員的專業度都非常有問題。不過隨著事件的發展,出現了另一個除了頭顱外還有一小段身軀的琥珀化石,更加證明蜥蜴的說法。有人懷疑邢立達早就看過另一具化石,只是為了吸引古生物學界的目光,假裝糊塗以博得眼球。但破綻實在太多,搞得自己被冠上學術不端的標籤。

較為完整的眼齒鳥琥珀化石(感謝Mónica M. Solórzano‑Kraemer, Enrique Peñalver, Mélanie C. M. Herbert, Xavier Delclòs, Brian V. Brown, Nyi Nyi Aung & Adolf M. Peretti提供)

較為完整的眼齒鳥琥珀化石(感謝Mónica M. Solórzano‑Kraemer, Enrique Peñalver, Mélanie C. M. Herbert, Xavier Delclòs, Brian V. Brown, Nyi Nyi Aung & Adolf M. Peretti提供)


眼齒鳥的拉丁文屬名就是oculu-(眼),dent-(齒),-avis(鳥),就算眼齒鳥已被證明是一種長喙的蜥蜴,發現者依舊不願意改名。所以這隻蜥蜴永遠帶著”鳥”的名號。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Xing, L. et al. (2020). 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 Natur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3/25
謝謝分享,請教......不能“強制”改名嗎?
❦ 莊小昕 目前是沒辦法,即使研究論文被撤回,但新物種一旦被發表,其學名只要不違反物種命名的規定,學名依然有效。不過確實有不少人在討論該學名的正確性。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4/03/25
有些恐龍化石顯示,牠們身上長有羽毛(大多只留下羽毛的印痕與紋路)。鳥類是從爬蟲類演化而來的?
薇亦柔止 是的,鳥類是從一種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所以學界也將鳥類納為恐龍
麥康納-avatar-img
2024/05/26
《自然》是沒review嗎?
麥康納 這本書我沒看過,我不知道是不是餒,後面我再找一下我的資料來源(時間久遠可能要找好一陣子)
甲文人-avatar-img
2024/04/21
謝謝分享 ❤️❤️❤️
avatar-img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212會員
305內容數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2025/03/26
這一期要和各位介紹的偽鱷,不同於現在的鱷魚與堅蜥,牠們是三疊紀的霸主,偽鱷中的鱷霸
Thumbnail
2025/03/26
這一期要和各位介紹的偽鱷,不同於現在的鱷魚與堅蜥,牠們是三疊紀的霸主,偽鱷中的鱷霸
Thumbnail
2025/03/19
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的類群之一,直到今日都還有多達一萬種以上的現生恐龍(鳥類)生存著,並幾乎主宰了整片天空,然而我們其實一直不清楚早期恐龍的輻射演化是怎麼發生的。 近期有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波蘭的500多副包含恐龍及其他同時期動物的消化物化石(被稱為bromalites,包含糞便、嘔吐物、還有
Thumbnail
2025/03/19
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的類群之一,直到今日都還有多達一萬種以上的現生恐龍(鳥類)生存著,並幾乎主宰了整片天空,然而我們其實一直不清楚早期恐龍的輻射演化是怎麼發生的。 近期有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波蘭的500多副包含恐龍及其他同時期動物的消化物化石(被稱為bromalites,包含糞便、嘔吐物、還有
Thumbnail
2025/02/03
蛇類在爬蟲類中因其特殊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徵而廣受矚目,也時常成為一些人類文化中的特定象徵。現生蛇類已經發現超過4000種,牠們是爬蟲綱有鱗目(Squamata)之下的蛇亞目(Serpentes)成員,占了有鱗目約35%的物種。有鱗目除了蛇亞目外,還包含了雙足蜥(Dibamia)、壁虎(Gekkota
Thumbnail
2025/02/03
蛇類在爬蟲類中因其特殊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徵而廣受矚目,也時常成為一些人類文化中的特定象徵。現生蛇類已經發現超過4000種,牠們是爬蟲綱有鱗目(Squamata)之下的蛇亞目(Serpentes)成員,占了有鱗目約35%的物種。有鱗目除了蛇亞目外,還包含了雙足蜥(Dibamia)、壁虎(Gekkota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項新研究發現,1公尺高、約為人類平均身高一半的巨大鸚鵡「海格力斯」鸚鵡,約1900萬年前棲息在紐西蘭。
Thumbnail
一項新研究發現,1公尺高、約為人類平均身高一半的巨大鸚鵡「海格力斯」鸚鵡,約1900萬年前棲息在紐西蘭。
Thumbnail
有在追蹤古生物資訊的人應該對眼齒鳥事件並不陌生,它是2020年才發生的一樁古生物醜聞。在當年的3月,科學頂尖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一項從緬甸的克欽邦發現的琥珀化石標本,年代為9千8百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森諾曼期。琥珀中存在一個非常小的頭顱化石,長度約
Thumbnail
有在追蹤古生物資訊的人應該對眼齒鳥事件並不陌生,它是2020年才發生的一樁古生物醜聞。在當年的3月,科學頂尖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一項從緬甸的克欽邦發現的琥珀化石標本,年代為9千8百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森諾曼期。琥珀中存在一個非常小的頭顱化石,長度約
Thumbnail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Thumbnail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Thumbnail
Palaeontinidae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古赤峰道虎溝(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Thumbnail
Palaeontinidae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古赤峰道虎溝(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Thumbnail
Scarabaeoidea 金龜總科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地:中國遼寧省淩源市大王杖子(Dawangzhangzi ,Lingyuan City, Chaoyan
Thumbnail
Scarabaeoidea 金龜總科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地:中國遼寧省淩源市大王杖子(Dawangzhangzi ,Lingyuan City, Chaoyan
Thumbnail
Hagiphasma paradoxa 竹節蟲蟲脩目(Phasmoidea)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黃半吉溝產的
Thumbnail
Hagiphasma paradoxa 竹節蟲蟲脩目(Phasmoidea)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黃半吉溝產的
Thumbnail
石蠶蛾幼蟲 (Phryganeidae sp.)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毛翅目 Trichoptera 幼蟲為水
Thumbnail
石蠶蛾幼蟲 (Phryganeidae sp.)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毛翅目 Trichoptera 幼蟲為水
Thumbnail
Mariopteris sp. 年代: 二億九千萬年前(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Carbonifero, Vestfaliano.) 產地: 波蘭上西里西亞 (Polonia, Upper Silesia. )
Thumbnail
Mariopteris sp. 年代: 二億九千萬年前(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Carbonifero, Vestfaliano.) 產地: 波蘭上西里西亞 (Polonia, Upper Silesia. )
Thumbnail
Sphenopteridium sp. 楔葉羊齒 Sphenopteridium sp. 年代: 二億九千萬年前(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 Carbonifere, Westphalien) 產地: 波蘭 Polen, Upper Silesia, Karbon, Wes
Thumbnail
Sphenopteridium sp. 楔葉羊齒 Sphenopteridium sp. 年代: 二億九千萬年前(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 Carbonifere, Westphalien) 產地: 波蘭 Polen, Upper Silesia, Karbon, Wes
Thumbnail
Eusphenopteris sp. 年代: 二億九千萬年前(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 Carbonifere, Westphalien) 產地: 波蘭  Poland, Upper Silesia
Thumbnail
Eusphenopteris sp. 年代: 二億九千萬年前(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 Carbonifere, Westphalien) 產地: 波蘭  Poland, Upper Silesia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