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鄰為壑古例兩則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鄰國間兵戎不絕、世代為讎,史之常態。然一國長期、有系統、挖空心思地將鄰國壓制在一個阻滯、貧困、襤褸的狀態,實屬罕見,此與兼併一地以壯大自身人口背道而馳。此例首推斯巴達,在古典希臘城邦中,斯巴達是一個異類。希臘諸邦的殖民地星羅棋布於地中海與黑海沿岸,構成一張航海與通商的文明網絡,社會亦走上市民化之途。唯獨斯巴達試圖凍結氏族社會,反對工商業和貨幣經濟,自然更不從事海外殖民,絕無僅有地在義大利南部有一據點。他們替代海外殖民之選項,就是將西鄰米塞尼亞(Messenia)征服,掐斷了後者成為一個城邦的生機。

raw-image

米塞尼亞毗鄰斯巴達所在地拉科尼亞

米塞尼亞舉國淪為國家農奴,曰“黑勞士”(Helots)。之所以是國家農奴,乃因私有制在自我阻滯的斯巴達不發達。其實,斯巴達在保持原始公社的假面下,加工成一個精密的軍營國家和警察國家。理論上,所有斯巴達人都是“平等人”,如實行公民大會制的“常軌”希臘城邦一般,但民主社會的“公民”包含百業,斯巴達的公民則是嚴選的,連自由人都不見得入選,蓋其打造公民的是軍營生活,且是魔鬼訓練營。嬰兒出生時,國家即厲行優生法:體弱或畸形的都攜往懸崖頂拋下,年事稍長,即交給國家,接受嚴格訓練,至18歲,這批少年都成了後備軍,傑出者被徵入“密警”(krpteia),擔任秘密監視“黑勞士”的任務,並且以他們為獵物,在暗夜行動,只配備一把匕首,等同如何在敵後生存的特種訓練。至30歲,一般的受訓生如有人還未獲願接受他們加入的小組,那麼他們只是一般的斯巴達人(Spartans),而非夠格的斯巴達人(Spartiates)。

raw-image

斯巴達既對其西鄰全盤宰制、全面監控,已被打趴的米塞尼亞又如何變成了“敵後”了呢?斯巴達連自己的“平等人”都不讓自動成為公民,那麼對被征服者自然不同化,而是豎立為“他者”。“黑勞士”不只是給斯巴達人種糧的農奴,他們規定頭戴狗皮帽;並被強迫喝酒精,在公共場所示範酒後失態給下一代;在宴會中,也用“黑勞士”表演低俗的歌舞。

不管有無犯錯,“黑勞士”被斯巴達主子體罰是家常便飯。放而大之,對相安無事的黑勞士村落採軍事行動也成了週期性的,否則何來用以訓練特種部隊的“敵後”?即單身被丟在一所“黑勞士”的村落,進行獵殺,且全身而退的生存術,令人想起冷戰期間,台灣的蛙人水鬼摸上大陸岸上、割人頭帶回來當功勞。

raw-image

最令人髮指的是修昔的底斯的一段記載。公元前425年,斯巴達當局頒布一道假政令,招募“黑勞士”加入斯巴達軍隊,入伍者可成為自由人。結果來了2000人左右,他們被戴上桂冠,在廟宇間遊行了一遍,即步入斯巴達人的陷阱,後者用詭計把“黑勞士”裏最壯健、最有企圖心、至欲改變現狀、會成為領袖者集中在一處,一口氣全殺了。

斯巴達之所以變成如此畸形國家,乃因其必須鎮壓比它人口眾多的“黑勞士”。用現代術語說,就是時刻提防“恐攻”。史載斯巴達人在家外時,即使靠牆或坐下休恬,也矛不離手,怕被奪走。主子之“反恐”就是訴諸“國家恐怖行動”。他們將“他者”非人化的代價,就是把自己非人化。

另一則例沒那麼“古”,發生在上一個千年內,至今仍有後遺症。它涉及英國對愛爾蘭的一段不人道的歷史。1066年,諾曼人征服了英國,一個世紀後他們的兵鋒也指向愛爾蘭,是羅馬教廷慫恿的,英王得以成為這片教廷領地的封君,至宗教改革期間的16世紀,英國與羅馬決裂,遂把身分從“領主”(lord)改成“國王”,愛爾蘭遂成為英王底下的一個“王國”(1542)。

先前,諾曼人的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並不成功。不只是地方勢力仍龐大,諾曼人地主多與地方勢力通婚且同化。乃有1366年的立法,禁絕殖民者與本地人通婚,禁用蓋爾語與穿本地袍服,但形同具文。至宗教改革前夜,英王所能控制者限於都柏林及其周遭“圍欄”(The Pale)內的彈丸之地。

宗教改革給予英國殖民愛爾蘭新的動力,既然當了國王,國教化的英國必須拿下這片天主教的地盤。多鐸王朝啟動一波又一波的殖民計畫,點燃戰火,打垮了西南部捍衛天主教的在地化諾曼人地主。待至英格蘭與蘇格蘭合邦的斯圖亞特王朝,則有充足的人力拓殖愛爾蘭東北部的愛斯特(Ulster)省,殖民者大部分來自蘇格蘭南部和英格蘭北部,官方規定殖民者必須說英語、是新教徒、忠於國王。被他們侵入並剝奪的幾乎全為愛爾蘭天主教徒之地,約50萬畝耕地。今日“北愛爾蘭”禍根自此種下,至今仍有後遺症。

17世紀中葉英國爆發了“三王國之戰”: 英格蘭的清教徒、長老會的蘇格蘭、天主教的愛爾蘭不約而同反對國教支撐的王權。清教徒大獲全勝,砍了國王的頭,派兵敉平蘇格蘭與愛爾蘭的起事。愛爾蘭受禍尤其重,在多方混戰期間,愛爾蘭一方面抵禦保王軍,一方面在北愛爾蘭與蘇格蘭殖民者及其援軍互相屠殺,最後則被克倫威爾的清教徒軍血腥鎮壓。這次愛爾蘭是真正亡了。克倫威爾把參加武裝“叛亂”者都處死,涉及本土運動者則淪為契約奴工,放逐至西印度群島;不涉案的愛爾蘭地主亦被剝奪土地,把他們驅往西部面臨大西洋的一隅,用英軍士兵取代他們,並訂下罰則:愛爾蘭天主教徒不許出任公職、不准城居、不得與新教徒通婚。

raw-image

圖左方斜條地帶乃1552年後允許愛爾蘭人擁有土地的一隅

待17世紀下葉英國王政復僻,亦非愛爾蘭翻身之機。斯圖亞特王朝二度掌權終結於詹姆士二世因皈依天主教被罷黜(1688)。這一次愛爾蘭又站到了輸家一方,再度被征服,更多土地被沒收。惡化至此,愛爾蘭已成英格蘭臥榻旁的“加薩走廊”,即不共戴天的敵體。在多鐸王朝對愛爾蘭征戰期間,已有英國的大敵西班牙介入;三王國混戰其實是歐洲宗教改革新舊教戰爭的一環,故愛爾蘭天主教政權受羅馬教廷資助,甚至有教廷代表駐紮;斯圖亞特王朝被廢後,國內支持他的主要是愛爾蘭,國外主要是法國,愛爾蘭軍甚至被編入法軍。法國與羅馬教廷支持斯圖亞特流浪王朝一直至18世紀中期。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後,又在愛爾蘭點燃了圖建共和國的武裝起義,且有法軍參戰。遲至一戰期間,仍有英國外交官且已封爵的愛爾蘭志士凱斯曼(Sir Roger David Casement)因求助德國支持愛爾蘭“復活節起義”遭處決案件(1916)。1922年,愛爾蘭成為“自由邦”,脫離聯合王國,另建共和國。北部則因新教徒眾多,未脫離英國,紛攘至今。

raw-image

1801年,英國國會正式通過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緊密結合為“聯合王國”。此時,工業革命已啟動,文明日趨世俗化,法國大革命後民權思想日漲,至1829乃有“天主教解放法案”。英倫三島理應日趨平等,不料卻在1845-1852年間爆發使愛爾蘭喪失人口四分之一的大饑荒。主因是馬鈴薯染了疫霉。英國的統治造成愛爾蘭人普遍窮困,吃不起麵包,以馬鈴薯為主食。英國少在愛爾蘭投資基礎建設,即使來了麵粉,也缺乏磨坊。當局設立少量的收容所,因缺乏資源,成為死所而已。英國的統治亦製造愛爾蘭人長期的無知。愛爾蘭在1592年多鐸征戰期間在都柏林成立服務英國地主的聖三一學院後,至1845年始有第二所大學; 在二度被征服後,當局多加了不准愛爾蘭人出國留學(免受天主教教育影響)的罰則。故愛爾蘭人缺乏應變的物質資源與知識。

raw-image

越深入愛爾蘭人較集中的西部大饑荒就越嚴重

raw-image

在今日都柏林的紀念大饑荒的雕塑群像

倫敦忝為聯合王國的政府,卻救災不力,一來少關心,二來蘇格蘭也發生馬鈴薯災荒(非主食死亡率低得多)。雪上加霜: 愛爾蘭的在外英格蘭與蘇格蘭地主,甚至有照常營業輸出糧食至他處、並驅逐繳不起地租的農民者。大饑荒期間,土耳其的素丹捐了10,000英鎊,卻將英女王提供救災的區區1,000英鎊比了下去,面子上不好看,英政府遂要求土耳其把救災額調為同一個數目。素丹索性運了5船糧食至都柏林北的德羅赫達港口,既未照會英國當局驗收,把糧食放在碼頭上就離去了。

raw-image

在這場大饑荒中,愛爾蘭人死了一百萬人,無以為生移民北美者亦一百萬人,喪失人口四分之一,至今日仍未恢復19世紀大饑荒前的人口數。時值英國的議會政治大放光芒,駸駸然成為“普世價值”。其實,英國殖民愛爾蘭是它的殖民帝國的起手式,愛爾蘭是預演場所。

avatar-img
20會員
6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孫隆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博物館驚魂夜》裡,一名守夜更人發現館中的死物因魔法活了起來,而且聽他調度。亟於在兒子眼中洗刷“魯蛇”形象的老爸就把孩子帶來,坐上一人貴賓席,而老爸則成了節目主持人。我稱之為《老萊娛親》的翻轉版,足以為當前台灣大選需贏取年輕一代的參選人的諷喻。
總統候選人竟公然否定自己宣示效忠的對象嗎(指國家和憲法)?此事不值大驚小怪。這並非口誤,也非測水溫,因為水溫已掌握十之八九,而是切西瓜,此悖逆之論並無導致選舉失分。歷史也是一種新陳代謝,李登輝主義版的“中華民國台灣”勢將淡出,這個與“前朝遺老”的公約數,如今成為該剪掉的前朝辮子。
本文從兩則"計程車對話錄"破題,其一謂習近平的"反貪腐"是為了讓習家包辦貪腐。此論從計程車司機流溢至大學教授,前者無可理辯,後者可喻之以史: 秦將王翦手握重兵,出征前卻頻頻向秦王索討田宅,以示自己胸無大志、其器小哉。當前台灣大選競選人面臨"違建"爭議而對物業死死不放確實"其器小哉"!
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將世界分成“後歷史”的自由民主國家與仍陷在“歷史“泥沼”中的專制獨裁國家,兩者之間的互動唯有依循後者的法則--戰爭。此說類康有為的從“據亂世”至“太平世”之說,但更似“伊斯蘭之居”針對“戰爭之居”的二元對立。西方藉“捍衛人權”亂人之政、滅人之國創始自18世紀的三強瓜分波蘭。
法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一人》出版三十載,然華語界似乎無人掌握“最後一人”的意涵。淺顯地說:當個人的“人權”大抵都獲尊重,推動“歷史進程”的那股“氣”就散了,用西式“自由民主”界定的歷史目的論也就走到了盡頭。目前台灣似乎已陷在這個“末人”陷阱,但對岸大陸“復興中華”那個“氣場”卻還未散。
在《三塊看板》這部電影裡,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媽媽因女兒被姦殺而警方未能破案,遷怒警方,先是租鎮外公路旁的三塊看板發言羞辱,繼而放火焚毀警局,卻不受追究,最後夥同一位前警員跨州去殺害一位陌生人,以洩心中之恨。我們這個時代是提倡這類思想。本文因台灣的吳睿軒事件有感而發。
在《博物館驚魂夜》裡,一名守夜更人發現館中的死物因魔法活了起來,而且聽他調度。亟於在兒子眼中洗刷“魯蛇”形象的老爸就把孩子帶來,坐上一人貴賓席,而老爸則成了節目主持人。我稱之為《老萊娛親》的翻轉版,足以為當前台灣大選需贏取年輕一代的參選人的諷喻。
總統候選人竟公然否定自己宣示效忠的對象嗎(指國家和憲法)?此事不值大驚小怪。這並非口誤,也非測水溫,因為水溫已掌握十之八九,而是切西瓜,此悖逆之論並無導致選舉失分。歷史也是一種新陳代謝,李登輝主義版的“中華民國台灣”勢將淡出,這個與“前朝遺老”的公約數,如今成為該剪掉的前朝辮子。
本文從兩則"計程車對話錄"破題,其一謂習近平的"反貪腐"是為了讓習家包辦貪腐。此論從計程車司機流溢至大學教授,前者無可理辯,後者可喻之以史: 秦將王翦手握重兵,出征前卻頻頻向秦王索討田宅,以示自己胸無大志、其器小哉。當前台灣大選競選人面臨"違建"爭議而對物業死死不放確實"其器小哉"!
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將世界分成“後歷史”的自由民主國家與仍陷在“歷史“泥沼”中的專制獨裁國家,兩者之間的互動唯有依循後者的法則--戰爭。此說類康有為的從“據亂世”至“太平世”之說,但更似“伊斯蘭之居”針對“戰爭之居”的二元對立。西方藉“捍衛人權”亂人之政、滅人之國創始自18世紀的三強瓜分波蘭。
法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一人》出版三十載,然華語界似乎無人掌握“最後一人”的意涵。淺顯地說:當個人的“人權”大抵都獲尊重,推動“歷史進程”的那股“氣”就散了,用西式“自由民主”界定的歷史目的論也就走到了盡頭。目前台灣似乎已陷在這個“末人”陷阱,但對岸大陸“復興中華”那個“氣場”卻還未散。
在《三塊看板》這部電影裡,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媽媽因女兒被姦殺而警方未能破案,遷怒警方,先是租鎮外公路旁的三塊看板發言羞辱,繼而放火焚毀警局,卻不受追究,最後夥同一位前警員跨州去殺害一位陌生人,以洩心中之恨。我們這個時代是提倡這類思想。本文因台灣的吳睿軒事件有感而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仇舊恨 以色列與埃及。 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埃及成立共同戰線對抗巴比倫,然而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自家人曾經被埃及奴役、屠殺男嬰,這些血淋淋的舊恨,因著新仇與埃及交好。 「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是國民政府早期來台的政治標語,如今,「聯共制台」「化獨促統」又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在拜占庭帝國強盛的時候,我們會在東西邊境找到一些讓人地理知識錯亂的語言現象:在巴爾幹半島,你會看到大規模的亞美尼亞語聚落,反之在小亞細亞東方邊境,則同樣有為數極多的斯拉夫語族群。 用四個字總結原因,就是「移民實邊」。 拜占庭帝國總是在敵人環伺的地緣政治環境,造成了以下場景:空虛破敗的邊境、大量的
Thumbnail
從六世紀開始,繼持續數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之後,斯拉夫人接踵而至,也開始不斷遷徙至中歐、南歐等地。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領土之一,巴爾幹半島。 這一股股大小規模的移民,時而和平移居,時而以劫掠的方式侵入,逐漸佔據了巴爾幹半島絕大多數的鄉村地區。最強大的勢力,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亞人
Thumbnail
先說,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巴爾幹以前,巴爾幹半島長期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全方面影響下,希臘語本來就很興盛了。 當土耳其人到來時,我們可能會想像波斯語、土耳其語或是阿拉伯語會取而代之。然而並沒有。 因為鄂圖曼帝國相比起直接統治,省心省力的間接統治更符合其心意。 而與這個理念相輔相成的,則是鄂
Thumbnail
戰爭在這個號稱進入文明社會的現代依舊沒有絕跡,如今的巴勒斯坦正日復一日的承受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而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及鮮血也是一面照妖鏡,支持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無非也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之下,充滿雙重標準及政治算計,一場戰爭折射出國際現實及大國政治的無恥及雙標,拿支持以色列的大戶美國來說,其無恥雙重標準的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哈馬斯閃擊到今年4月伊以交火,這輪以巴衝突不僅烈度超乎想像,也嚴重衝擊以色列的國際形象。
Thumbnail
加薩戰火持續至今,已經延燒為法律與地緣層面的衝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仇舊恨 以色列與埃及。 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埃及成立共同戰線對抗巴比倫,然而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自家人曾經被埃及奴役、屠殺男嬰,這些血淋淋的舊恨,因著新仇與埃及交好。 「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是國民政府早期來台的政治標語,如今,「聯共制台」「化獨促統」又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在拜占庭帝國強盛的時候,我們會在東西邊境找到一些讓人地理知識錯亂的語言現象:在巴爾幹半島,你會看到大規模的亞美尼亞語聚落,反之在小亞細亞東方邊境,則同樣有為數極多的斯拉夫語族群。 用四個字總結原因,就是「移民實邊」。 拜占庭帝國總是在敵人環伺的地緣政治環境,造成了以下場景:空虛破敗的邊境、大量的
Thumbnail
從六世紀開始,繼持續數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之後,斯拉夫人接踵而至,也開始不斷遷徙至中歐、南歐等地。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領土之一,巴爾幹半島。 這一股股大小規模的移民,時而和平移居,時而以劫掠的方式侵入,逐漸佔據了巴爾幹半島絕大多數的鄉村地區。最強大的勢力,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亞人
Thumbnail
先說,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巴爾幹以前,巴爾幹半島長期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全方面影響下,希臘語本來就很興盛了。 當土耳其人到來時,我們可能會想像波斯語、土耳其語或是阿拉伯語會取而代之。然而並沒有。 因為鄂圖曼帝國相比起直接統治,省心省力的間接統治更符合其心意。 而與這個理念相輔相成的,則是鄂
Thumbnail
戰爭在這個號稱進入文明社會的現代依舊沒有絕跡,如今的巴勒斯坦正日復一日的承受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而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及鮮血也是一面照妖鏡,支持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無非也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之下,充滿雙重標準及政治算計,一場戰爭折射出國際現實及大國政治的無恥及雙標,拿支持以色列的大戶美國來說,其無恥雙重標準的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哈馬斯閃擊到今年4月伊以交火,這輪以巴衝突不僅烈度超乎想像,也嚴重衝擊以色列的國際形象。
Thumbnail
加薩戰火持續至今,已經延燒為法律與地緣層面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