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此展覽的訊息,再加上曾經瞭解過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的歷史脈絡,於是搭捷運至展覽位址參觀。地址就在國立歷史博物館(2024年已重整開館)旁邊,且展覽1樓~3樓皆是參觀範圍,全票門票收80元。
「五月」與「東方」是成立於台灣1950年代末期的兩大畫會。帶動台灣藝壇整體創作的改變,成為台灣美術史重要指標,更是「現代繪畫運動」萌發的關鍵。
創立於1955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做為當時台灣重要的展覽機構場所,透過「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作品徵選,呼應國際「現代藝術」風潮,並催生「五月」與「東方」的幕後推手。
時值202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重整開館,在文化部支持指導下,以及諸多相關單位支援配合,推出本特展,以紀念肯定這段歷史,並致敬當年的師輩畫家、藝評家與所有參與、付出的藝術家,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55年,自1957年開始接受教育部委託辦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華民國徵件作業,為台灣藝術界首次的國際雙年展經驗,也帶動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
聖保羅雙年展創立於1951年,取法於1895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歷經戰後政局變動,積極參與聖保羅雙年展以強化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位置,當時駐外使節亦擔負展覽中爭取國家地位的工作,頻發函回台灣建議政府應選取「新派繪畫」的作品。
對當時年輕藝術家而言,能入選官方主導參加的國際展覽是一份殊榮,「五月」與「東方」正是在此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兩大藝術代表性團體。
「五月」與「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多為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出生的藝術家。「五月」畫會成員以當時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為主軸,之後再加入「四海畫會」成員。師院藝術系的老師廖繼春、孫多慈及曾任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的張隆延是他們最重要的支持者。「東方」畫會成員,則以當時的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學生與軍中同袍為主,多為李仲生畫室學生,深受李仲生思想啟發。
而年齡稍長的席進德,及同為1930年代左右出生的余光中、楚戈,則以文章支持「五月」與「東方」的「現代繪畫」探討,本身也都成為重要的畫家與文學家,以作品同存於台灣藝術史中,綻放其光芒。
1965年5月,幾位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在學學生,在廖繼春老師的鼓勵下,於校園中舉辦一場「四人畫展」,展後決定組成「五月畫會」。
1957年5月,以此4人為主,再加入2位同為應屆畢業的同學推出首屆五月畫展。
「五月畫會」名稱,仿自法國「五月沙龍」,標舉年輕、創意的創作意識,並成定例,每年吸納該校優秀畢業生加入。至1961年的第五屆,再吸收來自左營海軍的「四海畫會」成員,打破單一學校的限制,成為開放性的團體。
其中以劉國松為主倡導的「現代水墨」,更成為引領華人水墨創作革命的巨大思潮。「五月」名稱也轉為較具主體意識的「Fifth Moon」
在前往樓上展覽樓梯間的牆上,是「五月」與「東方」兩大畫會的沿革表
從1946年~2024年,用一大片牆壁陳述,不過這裡就不詳盡一一列表
來到2樓的展覽,不同於1樓以畫作為主。2樓「五月畫會」成員的作品更加多元性。
以李仲生畫室學生為主體。1956年底,便有「東方畫會」的組成,1957年11月正式推出首展,由於風格前衛,有驚世之姿,因此被當時專欄作家何凡稱為「響馬」(原是中國北方強盜的別稱)。
為凸顯「現代繪畫」乃是自由世界的產物,成員蕭勤特地從西班牙引進多位現代畫家作品進行聯展,並將東方畫會成員作品帶往歐洲展出,成為台灣現代藝術與歐洲交流最早的案例。
成立初期,「東方」畫會在初期和同為倡導現代意識的「現代版畫會」(成立1959年)並肩作戰、聯合展出,之後「現代版畫會」成員多人加入「東方畫會」,壯大「東方」陣容。
在整體的創作方向上,「東方」畫會始終堅持其導師李仲生所強調的「非拘限於文人水墨」的「東方精神」,展現豐富、多元的風貌。
「東方」畫會的風格,相較於五月畫會,則更前衛抽象,主題與素材使用方面亦更多元。當然此展展示的「東方」畫會成員作品不只這些,但珞魚逛累了,時間也接近傍晚,且抽象畫實在不是我的理解範圍,就隨意拍幾位我喜愛的作品為代表囉!
此展珞魚也只是走馬看花,大致瞭解下當時「五月」與「東方」兩大畫會的時代背景與歷史脈絡而已,並同時分享給各位格友一個參考,有興趣的格友,歡迎親至展覽現場。
備註 : 文內斜體字為展覽文宣說明簡介
展覽名稱 : 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五月與東方
展覽時間 : 2024.02.21~2024.04.28
場館地點 :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參觀需門票
展覽網站 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