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拍攝小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腳本討論完之後,依照約定的時間走到錄影的場地。工作人員將公共空間打造成微攝影棚,曾與同事吃飯的吧檯,成了新聞室裡的主播檯。左右兩旁的燈光打在我身上,溫熱的氛圍正起。但當我發現只有鏡頭在眼前,而不是聽眾時,突然可以理解演員說著對著鏡頭演戲的感覺,真的有點不知道該看哪裡,自然有些尷尬與不自在。

影片錄製的初衷-讓不懂的人帶走關鍵資訊

我們錄製的影片盡量不談過於生硬的內容,嘗試讓不懂相關議題的小白們,可以透過結合新聞時事的方式,瞭解一些些我們想傳達的資訊。但議題素材是來自我們的月刊文章,如何在一篇文謅謅密麻麻的文字中擷取「想傳達」、「具趣味」、「有話題」的內容,甚至完全跳脫原本的文章,僅沿著相關的支線,生成另一則影片腳本,相當考驗一個人是否能嗅出大眾關心的趨勢與喜好。


影片錄製的討論-每個人心中都有樹,集結起來就是一片林

記得那天我跟著不同部門的同事們一起討論這支影片的初步拍攝想法,大家紛紛丟出自己生活中、腦海中浮出的關鍵字,我們就在設定的時間內(例如10分鐘)將一籮筐的關鍵字放在桌上,並試著分門別類,篩選出幾個可以討論的面向,或是說從大家生活中常接觸的內容去取材,這樣的討論過程讓影片可以觸及更多非專業人士,以一種白話的方式挑起觀眾們的興趣。


影片上架後的挑戰-大眾的眼球、指尖與想法

我們拍攝現場僅有架設基本的燈光、攝影機、簡單的題字機,事後也沒有過多的後製,相較一般的頻道,我們是樸素的、簡單的、謹慎的,但卻也最真實的。值得思考的是,在資訊量充斥的時代,聲光效果有時甚過資訊價值本身,這點是讓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我們生在一個搶攻眼球的時代,專注力有限的時代,大家的指尖去向,決定怎麼樣的資訊進入腦袋,再者是,大家除了點擊以外,是否看完了整部影片,是否有值得採納的回饋,這對創作者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當然也是可進步的空間

獲得跳脫同溫層的想法,琢磨著可進步與改善的空間。

草擬腳本的過程讓過去只是在台上簡報的我,再一次思考資訊要傳達給誰(Who)、如何傳達(How)、傳達什麼內容(What),如何在去蕪存菁之間,與聽眾、觀眾之間溝通,獲得真誠的回饋與討論。同時,拍攝影片也是訓練該有的反應與口條,如何咬字、語速該快該慢、面對鏡頭要有多少笑容,臉部表情是否如實傳達該有的情緒,事後回想,覺得當主播或主持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有一套哲學與專業在裏頭。


後話-定位與流行間的取捨

謝謝主管讓我有機會錄製影片,也謝謝每個幕後工作人員的協助,實際參與以後才知道原來我們已做了這麼多的嘗試,走了這麼長的路。我相信每個環節都是由經驗累積而做出的選擇,如何看起來有專業,又不會讓人立刻想跳開,如何保有一貫的風格,再從中有些新意,真是需要很有策略地執行。我相信資訊的價值不是一方說了就算,別人買單有時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但至少在本身的定位與大眾的品味間做出平衡,在一定框架中能有突破與創新,就是值得鼓勵,也必須繼續前行的理由了


    3會員
    24內容數
    閱讀,讀書,讀影,讀景,讀物,讀人,一同在文字大洋裡漂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