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淺談完了角色,這邊就來說說「場景」,也可以說是「環境」。
下一篇則是場景與鏡頭的最後:「特寫」。因與場景息息相關,因此如此先後。
為避免與分鏡重疊,所以這邊不會說太多,只會分享下手方向而已:D
※再次聲明:以下提及的「畫面」、「鏡頭」等,都是將文字想像成「眼睛可見的實際演繹」,就是「假設是實際的影劇畫面」,也是站在「導演」的角度去分配特寫,並不完全是「景物」或「動作」,而會有文字作品的「情感」、「氣質」等輔助。
寫作時,若腦子裡有一定的畫面概念,描述上會更為精準,幫助讀者想像,以下內容便是衝著這點,不然什麼描述其實都只是「字句」而已,恐怕會讓人不能理解,若有疑慮,歡迎提醒,謝謝!
❈❈❈
粗略可分為:「全景」、「特寫」。
通常來說,只是通常,一般換了場景,會先概略描述全景(以角色可視範圍為界),接著描述重要細節(等會兒要用上的,或是通道之類的重要物件),最後帶出人物,與景融合。
當然也可以邊帶場景邊帶人物。然,↑上面那個最後帶出人物的,建議在普通的「轉場」使用,而非「全新的一段」,因為單純轉場的話,人物通常都是前一個段落的,所以最後冒出人物不會顯得突兀。
但如果是全新的段落,而且角色不同,那麼講一講場景(甚至前個段落沒有明確的結尾),突然冒出不同的角色,那讀者最開始的想像就會被硬生生打破。
那麼我們先不繼續說故事中段的轉場、新景。我們從「故事開場」下手。
❈
都說「萬事起頭難」,故事開頭尤其重要,事關讀者去留。(當然有些作者就喜歡平平淡淡的開始,那是個人風格,當然也很好:D)
一般來說,不管有沒有序章、介紹世界觀那些,故事正式開始時,帶出「場景」的比例會高一些,不然容易造成沒有畫面,人物如果又冒出來,都不知道他是不是飛在空中的。(當然還是有先帶人物的用法,芳芳新版即是直接介紹主角,然後在因果關係下帶出現在場景。)
若以場景開頭,我個人建議,先粗略描述全景,接著由遠而近,往角色靠近。
例(對不起字數關係寫了古風):
群山萬嶽,高低錯落,磅礡大氣。而崇山峻嶺半高一處,燈火闌珊,微光恍惚,如臥山休憩的星點,故名:燈火闌珊處。
可置身其中,卻是燈火通明,山外有山,腳頂不見,彿若異界;然此處天靈地傑,雲霧雖遠,卻仙氣滿盈,猶如仙境。
內中景緻,不論路景、牆柱、花草樹木,百嘉備舍。樸實而不失莊重,清雅而不失秀麗,叫人心神寧和。
不過,頭一回來此燈火闌珊處的聶小花,何止心神寧和,壓根思緒停擺,連吸進去的那口氣都遲遲沒呼出來。
聶小花巴拉巴拉巴拉略N百字……
以上。
說一下安排,上面例子是「外景」>「外景特寫」>「內景」>「內景物件」,當然我沒有寫得很清楚,因為更細部的介紹,我就交給人物了。
(這算是基本安排,像是看校園劇時,首個鏡頭時常先拍校門然後配上鐘聲www)
如果這是故事中段的轉場,自是不必寫這麼複雜的,甚至可以讓人物去介紹地方(聊天或是OS)。不然一般來說的開場,並且已經結束序章的鋪設(不管是一章序還是放在第一章開頭),帶場景時都會比較悠緩的,因為那時還沒有劇情跟人物,也就沒了急躁的理由。(當然還是受個人文風影響)
另外我認為,故事開場自然就好,不需要太刻意雕琢文筆,免得寫著寫著文筆跟不上,失了自己顏面,更失了讀者信任。文筆質量穩定是個重點。
更重要的是,不要雕琢雕到普通人會看不懂的程度,複雜的修辭更是能減則減,頂多帶帶形容,更別花三五百字在開頭的場景上,信息量會有點太大了。
就像人物外貌,可以先說個大概,劇情進行時再慢慢帶出全貌,重點細節也可以一直重複提及,只要記得換個說法就是了。
寫詩的時候也多半是這個概念,由遠而近,由景入情,算是基本寫法。
❈❈❈
差不多是這樣,有小夥伴問過我「轉場」,我沒辦法無中生有,並且介紹每一種作法(我都不知道有幾種),因為「轉場」是兩個場景之間的轉換銜接,那大家的前場景跟後場景都不一樣(甚至角色也換了),無法悉數而論,更沒有一套SOP,真是抱歉,而且我甚至不知道大家的「轉場」出了啥問題。(到了2024年,雖然在幫忙看文時發現許多,但仍舊無法籠統概之,受劇情影響。)
還有,場景如果比較小呢?像是一個房間?其實也差不多的,如果能寫外景就寫,不能寫就從內景直接開始,一般我會建議,開門見山說那是什麼空間,而無法歸類或刻意不想透露的,室內可以統稱為「房間」,或「某個怎樣的室內空間」。
例(這不是古風了):在那個不到兩坪的小房間裡,混濁的空氣壓得聶小花喘不過氣,他不知道這是哪裡,昏暗無光,除了沉重的濕氣,還有一股說不出的怪味。他更願意稱這個地方為監牢,可監牢都比這鬼地方好,四面八方一點兒縫隙也沒有,直到大部分的氧氣被替換成二氧化碳,聶小花頭昏腦脹,在最後一絲意識中,他告訴自己:這裡分明是地獄。
❈❈❈
感覺沒什麼講到特寫,所以下一篇。
聶小花:「喂喂喂!我怎麼好像變成恐怖故事的受害者了QAQ?」
讚(´∀`)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