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究竟日常生活如何成為犯罪現場?」
為了守護自己、為了保護彼此,我們在這個時代必須修習的犯罪心理課!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本書結合滲透日常生活的犯罪與心理學,介紹煤氣燈、虐待兒童、約會暴力、數位犯罪、跟蹤騷擾等犯罪發生的過程、犯罪類型心理學理論、識破犯罪者意圖的方法等實際案例,尤其今日的犯罪方式越來越巧妙,掌握必要的犯罪預防知識,大家更能齊心協力為社會建立溫暖的安全網。
感想:
這本科普類型的書我覺得比上一本病態人格還沒有重點。我看完整本書,都沒有完全理解所謂的犯罪側寫師到底是在幹嘛的,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裡面花花講了一堆什麼犯罪側寫師會根據犯罪說不一樣的話,什麼會故意激怒罪犯之類的。但是就是沒有清晰的解釋清楚犯罪側寫師這個工作大概是什麼工作常態,又是怎麼樣的流程。
整本書花很多篇幅在解釋約會暴力跟煤氣燈效應,我不知道是為什麼。一直在宣導數位犯罪很嚴重是不亞於物理犯罪的嚴重,會給當事人造成心理創傷,然後大膽預測未來的犯罪會以數位犯罪為主。但是大哥,你這本書叫解讀殺人犯耶?然後你主打自己是犯罪側寫師耶?你這個內容兩個都不相關啊!
我不能理解。到底是作者脫綱寫到迷路還是取標題的在亂。反正我讀到這樣的內容跟我的預期不太一樣。而且我根本不在意作者到底怎麼看待數位犯罪要不要重罰罪犯,裡面講一堆很慷慨激昂的話,比如保護被害人啊,要懲治罪犯等等,這個我不關心好嗎。看看你的標題,我是來看你分析殺人犯的,你倒是分析啊!
有啦,他前面有幾個篇章有講到他認為出現隨機殺人犯罪主要是整個社會風氣高度競爭,由挫敗感進一步延伸出產生孤立感造成的。大概就講了這樣,所以針對這個主題作者的大概論調就是挫折感轉成了攻擊性,孤立感使罪犯覺得自己被排除在社會之外,為了安撫過度累積的負面情緒,將攻擊目標轉為不認識的人。然後開始講解這類的殺人犯會有扭曲的觀念,認為自己之所以會這樣都是世界造成的。作者對這樣的觀念做了很多批判。
我覺得整本書最扣題的重點就是這樣了,其他寫了一些攻擊性的種類介紹,那個我覺得知不知道都無所謂,如果想知道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這本書會談到我剛剛說的內容,跟很大段的數位犯罪,跟作者作犯罪側寫師對罪犯的想法,跟AI對這行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