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視劇有三條主線:
還有三條支線:
多線敘事能降低觀眾的疲勞,但也更考驗技術。這部電視劇每個劇情線都緊密的連結在一起,支線事件最終也都回歸主線中收束,觀看體驗很好。而且這部劇也有很濃厚的情感,讓我看哭了十幾次、以及點出了諸多值得深思的社會議題,例如精神病汙名化、媒體道德、社會安全網等等。雖然劇組選擇了圓滿結局,犧牲了那麼一點警世寓意,但看完後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與激勵。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電視劇。
劇中有兩個例子,一個是電視台拍攝殺人犯家屬與他們的住宅,害家屬被正義魔人騷擾。另一個是,媒體只偏頗地報導一個孩子的傷人行為,卻沒提到他是因為在學校受到霸凌才這麼做,害他的媽媽帶著那名孩子自殺了。
這不全然是媒體的錯,它只不過是迎合了我們的期待。
媒體只是殺手,背後的指使者,是閱眾。
讓我想起2023年五億高中生案,輿論的未審先判。甚至地檢署都已經宣布殺人案不起訴了,許多鍵盤俠仍然藐視專業,繼續指控當事者殺了人。不勝唏噓。
人權律師因為幫殺人犯辯護而被老婆質疑時,他提出這樣的靈魂拷問。
人權律師相信,懲罰是必要的,但除了懲罰以外,去了解人為什麼犯罪,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決之道。
即使是死囚,也該享有人權。死刑並不意味著剝奪受刑人的人權,反而是在協助他履行人權所附帶的義務。
劇中出現過很多次這句話。
當跌落谷底時,人總是需要抓住一些希望。雖然只是謊言,但有時,相信「一切都會變好」的信念,就是人所能擁有的一切了。
也許這句話確實能幫到某些人,但這絕不會是我想聽到的安慰。甚至可能會因此憎恨起,那對我開出虛妄保證的騙子。如果命運一再背叛我,我有什麼理由繼續相信這個世界。
安慰他人時,切勿指責或否認他的情緒存在,也不要講道理、給建議。
沮喪時最需要的安慰,是被理解。俗話說「處理完情緒後,才能處理事情」。
同理,其實不需要技巧。你不需要說出洽到好處了話語,只要把理性跟批判先放在旁邊,專心體會對方的感覺就可以了。
我有個很愛打籃球的朋友,因為車禍斷了腿。經過兩年復健,是可以走路了,但他的步態卻永遠無法再像從前那樣矯健、也再也打不了籃球了。
疾病被治癒後,不代表正常。更何況有些疾病是終期一生無法治癒的,病人不得不與疾病共處,適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們會渴望有正常人的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想被當作正常人看待。
病人其實誤解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並非想被當成正常人,而是不想被當成廢物,這兩者有細微的差異。現實世界沒人會管你正不正常,甚至大多時候,正常也就意味著平庸。
人們之所以歧視他人,不會是因為單純的"不一樣",而會是因為他人在某些地方比自己弱。就像白人歧視黃種人文明落後,黑人歧視黃種人墨守陳規、體格弱小。其實人活著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歧視。
要消除歧視,減輕弱勢族群的痛苦,除了適度懲罰仇恨言行,最重要的,還是需要透過教育,逐漸從根本上改變人民的思考方式,讓社會體認到價值是多元的:就算他沒有任何長處,只要是人,就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