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本是印度釋迦族-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自小就觀察也目睹社會的不公平,弱肉強食,身而為人要面對諸多的殘酷,無情,恐怖與痛苦.太子總是沉思默想這個世間種種,想著人該如何脫離這樣的苦.
有幾次,太子要到城外園林暢遊,出了都城,見到老人的衰敗"老苦";看到生病垂死之人的"病苦";眼見親屬送葬之悲傷與死亡時身體之毀壞的"死苦";思考人生中所要面對的諸多無常變化,生的同時,也是一步步往死亡走去的.
這生-老-病-死,是人人都無法避免的大苦海.
太子認清了世間的無常,心中升起極大的憂愁與悲苦,厭惡這些人生的恐怖憂愁的大患--這就是人生的大患!我不能像世間的常人一樣,我要戰勝這騙人的青春健壯,我要征服恐怖的老病死,我更不能讓世間上的人,永遠這樣受苦,現在我急需要的是求得解脫這些的道理!
於是,悉達多太子走向尋求解脫的道路.
經過多年的尋師訪道,修學苦行斷食,終是不能達成任何效果.太子身體不支臥倒尼連禪河邊,一位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看到後,生起同情心而捧著乳汁前來供養太子.等恢復力氣後,太子走到伽耶山見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有一個金剛座,一心正念端坐,發誓:"若我不能了脫生死,達到正覺涅槃的希望,絕不起此座!"發誓後心中非常歡喜,思索解決生死的問題.
經過魔王,魔女與魔軍多番攻擊,仍傷害不了也動搖不了太子的成道.
佛陀最終成就正等正覺.
佛陀的故事,印度也有拍攝多集真人演出的電視劇.
佛光文化出版-星雲大師所著"釋迦牟尼佛傳",也出版編繪了上下兩冊的漫畫版.
十幾年前剛看到佛光電視播出卡通動畫版的佛陀與弟子的故事,總是意猶未盡,每天都很期待並準時觀看.因為動畫除了方便觀看吸收外,其中所描述的許多故事除了有智慧也很吸引人往下觀看.看完後,對佛陀與佛法會有深刻的印象,也很容易理解.對於初學者的大人或是小朋友都是很好的入門.👍
尤其是在看過動畫版後,再閱讀佛陀與十大弟子的書本,很容易就串聯或聯想而進入佛陀那個時代.想像自己也是坐在佛陀前面聽佛陀說法,吸收與理解佛陀的智慧,進而讓自己思緒與行為都能學習並逐一落實在心中與生活上.
大雄寶殿
指的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殿宇.
若在佛寺中標示"大雄寶殿",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尊的佛像設置.
曾在書本中看到說明:因為佛陀為大家的英雄-引領大家解脫的大英雄,故名大雄寶殿.
另,維基百科中資料如下.
<以下文字摘自 維基百科>
大雄(梵語:Mahavīra,又譯為摩訶毗羅)又稱世雄。
因為佛陀具備十力,降伏四魔,無有畏懼,故稱大雄。《妙法蓮華經》、《金毘羅童子威德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阿含·釋問經》、《長部·帝釋所問經》和南傳《佛種姓經》等,皆以大雄的稱號,來稱呼佛陀。寺院中,供奉釋迦牟尼的主殿,因此也被稱為大雄寶殿。
佛教與耆那教共用許多共通的宗教稱號,如皆稱呼自己的宗教聖典為「阿含」,也同樣以佛陀(覺悟者)、耆那(勝者)、大雄(偉大的英雄)、如來、阿羅漢、薄伽梵等詞作為究竟解脫聖者的稱謂。
《長部·帝釋所問經》:「Ahaṃ vande mahāvīraṃ, buddhamādiccabandhunaṃ. 」(我要禮拜大英雄,太陽族人的佛陀。)
出家眾的共同姓氏-釋
因為釋迦牟尼佛是釋迦族人,漢傳佛教之出家人,會以"釋"為姓氏,後再加上出家之法名.來表示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以下文字摘自 維基百科>
一般為漢傳佛教出家人統一使用之姓氏。此姓氏未收錄於《百家姓》當中。
中國出家人以釋為姓之慣例,始於道安。佛教初期魏晉沙門,依師為姓,如支、竺、安、康、白(或帛),故姓各不同。道安以為,根本導師乃釋迦世尊,故「以釋命氏」。日本、韓國僧人起初也受此影響,而以釋為姓,現今皆改為用俗家姓氏。越南僧人仍然沿用以釋為姓之慣例。
有人認爲後來譯出的《增一阿含經》,有「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語,因與經典相符,故中國僧人以「釋」為姓遂成定制,至今已一千六百餘年。不過這只是後人誤解, 因經中說的是[1]「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意思是出家人此後是「釋迦弟子」或「沙門釋迦的追隨者」,不再屬於原本的種姓,而非改掉姓氏的意思。
若說看過哪位名人偉人傳記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是釋迦牟尼佛.
非常佩服佛陀的智慧,尤其是祂所列舉的比喻,我覺得十分容易理解,也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欽佩不已.👍
接觸佛法,"貪瞋癡"-三毒,是基本會聽到的專業用語.佛陀對於貪瞋癡的解釋:
貪-生起貪婪之心時,就像是追逐池塘邊泛起的泡沫,看得到卻捕抓不到.
瞋-生起瞋恨之心時,就像是煮沸滾燙的水,會燙傷別人也會燙傷自己.
癡-生起愚痴之心時,就像是混濁的泥巴水,灰濛濛什麼都看不清楚.
(抱歉!😅當年看到描述後,我忘記了用筆記下來,所以不確定是否有記錯,若有格友看過,可以幫忙指正.🙏)
佛陀是大醫王,可以醫治眾人之心病,並且藥到病除.只要依照佛陀的指引,必可解脫離開煩惱憂愁.因為祂已經證正覺,智慧言語自然是一語中的.
閱讀到佛陀與弟子的對話,也常看著學習一二,很喜歡佛陀帶頭親自示範教導教化弟子的言行舉止,對於弟子的各種提問與所遭遇的難題,佛陀的回答也讓人清楚理解,並接納而跟著學習落實.
對於當時外道所設計各種毀謗與惡意謠言,佛陀總是四兩撥千金,輕鬆化解,不攻自破.
佛陀時期,留下許多佛陀與出家弟子,佛陀與在家佛弟子的小故事.
佛光文化出版了-佛教故事大全 上下兩冊.
與佛陀成道前為了行菩薩道,救護眾生的相關故事,讓我們理解佛陀是如何一步一步長養慈悲之心,如何心懷眾生.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為薩波達國王,平日廣行布施,愛護百姓,體察民情,慈惠德被十方,受到天龍鬼神的讚歎。帝釋天為此十分恐慌,深怕薩波達國王奪了自己的地位,於是對守護天將說:「你化作一隻鴿子,我變成老鷹,去試探他是否真是一位如實修行的菩薩行者。」
於是,化作老鷹的帝釋天兇猛地追著鴿子,鴿子一路驚慌飛到國王座前,隨即鑽進國王足下,氣喘吁吁地哀求國王保護牠。這時緊追在後的老鷹也飛到國王座前,並說:「我已經餓了好幾天,請把鴿子還給我。」
「我已經答應要保護這隻鴿子,請你饒了他吧。」
「放了牠?那我豈不餓死。」
「我可以用我的肉布施給你。」
「好,拿秤子來秤,可要和鴿子一樣重。」
國王毫不猶豫拿起利刀,將自己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奇怪的是,身的肉都要割盡了,但都比不上鴿子的重量。國王只好對在旁的大臣們說:「請把我殺了,將我的頭目腦髓放上去,一定夠重。我寧可身亡,也要完成救護眾生的誓願啊!」
國王無私的慈心,感動帝釋天:「我以私心測度你,沒想到你竟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慈悲。有什麼心願嗎?」
「請求恢復我的色身,以度化眾生,早日成佛。」
這則記載於《六度集經》中,佛陀「割肉餵鷹」的故事,表現了菩薩悲憫有情的慈忍心,就如經中薩波達國王對帝釋天說:「吾睹眾生沒於盲冥,不睹三尊,不聞佛教,恣心於凶禍之行,投身於無擇之獄,睹斯愚惑,為之惻愴,誓願求佛,拔濟眾生之困厄,令得泥洹。」
菩薩視一切眾生平等,生命一樣尊貴,都值得尊重,更不忍眾生迷於娑婆紅塵,誓願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救度。當初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就是堅守淨戒、慈悲護生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