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感覺非常微妙的文章,內容看起來是在推廣高股息,標題大致為:「這檔高息ETF」讓她月均加薪15K!。
- 前年底開始學習創造被動收入,剛好遇上XXXXX掛牌不久,因此開始每個月定期定額,而上次領息時已經累積到70張,股利約$46,000元,平均一個月加薪$15,000元。
- 物慾高又腦波弱,月薪有45K,但扣除2萬孝親費以及租金和餐費後,能存下來的錢不多。
- 前年底開始靠著下班時間去補習班打工,每個月多賺12K,就拿去投資。
翻譯後的內文
- 月薪45K,扣除2萬孝親、租金和餐費後,假設每月能存$15,000元。
- 下班後到補習班打工,每月多賺$12,000元。
兩者合計每月最多可投資$27,000元。
暫不考慮原PO自稱物慾高又腦波弱導致的非必要花費。
場外支援
文中提到的投資目標為季配型,2022年10月底上市,最近一次除息日是3月18日,配息發放日為4月15日,配息金額為$0.61元。從2022年10月上市,到2024年3月最近一次配息,期間共經歷18個月。
2022年均價$16.1元,2023年均價$19.8元,2024年均價$24.1元。依原PO自述採「定期定額」方式購入,粗估平均購入價格 = ( 16.1 + 19.8 + 24.1 ) ÷ 3 = $20元。
依原PO文章自述:「上次領息時已經累積到70張,股利約$46,000元」,可得知:
- 截至2024年3月共累積70張,以單價$20估算,市值約為$1,400,000元。
- 從前年底開始投資到今年3月為止,薪資扣除孝親、租金和餐費後,18個月的時間,最多可投入$486,000元。因此在前年底開始定期定額前,尚有額外的近百萬的資金。
18個月 × 每月結餘$27,000元 = $486,000元。
市值型 vs 高股息、台股 vs 美股、股票 vs 債券、...,當訊息不完整或模糊不清時,更需要有能力判斷,這樣商品是否符合自身狀況和需求,而非看到推薦人多、文多,就一窩蜂跟上。
單以這篇文章來說,
- 標題很有吸引力,每月加薪15K。
- 內容也很有吸引力,兩年達成季配45K。
但沒說明的部分,才是最關鍵的部分。